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任何行业都强调合作与竞争并存,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有着与人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提高。如此,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便显得至关重要。
1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
对于读者而言,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课堂案例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案例一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的课堂教学上,笔者在课前将由教学内容编写成的导学案下发的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中“课前导学”内容进行预习。课中,在开展小组合作前,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了组内学习状况的协调平衡,笔者采用了“优带差”的分组模式,6人小组中,两个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两个中等,两个偏弱。这样一来,在进行小组讨论中,先进行优-差交流,即组内成绩优秀者分别带领一位成绩中等与成绩偏弱的学生进行讨论,当遇到三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则该有两个成绩优异者合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分组不均而导致成绩偏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组内6人混合讨论而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组内互助。对于教师而言,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技巧,称之为“三不讲”:学生已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讨论解决的不讲。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不至于让学生过于依靠教师而不独立思考并与组员讨论解决。例如在本节导学案的“课前导学”中,笔者共安排了五个问题:(1)什么是光源,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哪些?(2)列举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3)在家动手实验,点燃一支蜡烛,透过烛焰上方看较远处的字或景物,你发现了什么?(4)如何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5)光速是多少?由于这几个问题已覆盖了本节课的所有重点知识,且问题较基础,于是笔者在课上安排小组讨论,随即每个小组选派发言人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各小组均无法解释清楚“光是如何传播的?”于是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上。通过笔者设计看几个由简入难的实验,学生终于吃透了这个知识点。
由此看来,进行科学平衡的分组是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分组后,学生依靠组内的合作讨论学习弄清本堂课的知识点,在随后的小组成果展示上,教师应从各小组的讨论结果上辨别出学生的知识盲点难点,再作为课堂重点讲解。如此,便可大大节约课堂时间,让小组合作模式成为高校课堂真正的点睛之笔。
案例二笔者前不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微观粒子的模型》的复习课。老师一上课就把全部学生按照桌位分成红、黄、绿三组,说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通过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复习教学,整堂课通过三轮的小组[HJ1。5mm]抢答,最后算出各组的积分决出胜负。本来这个创意挺好,通过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根据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只有少数优等生在抢答,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且秩序有点混乱;基础不好的同学还在思考,基础好的同学就已经把答案报出来,这样就没有给绝大多数同学思考的空间,到后来很多同学就坐在那里无语了;有时各组之间为了谁先抢答的而大声地争吵,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这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小组合作教学案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课堂素材选择不对,老师说“下面各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试想这样的一个方法唯一、答案唯一的问题让学生怎么讨论、如何去合作?难道要学生去合作抄袭吗?这样的素材选择,不可能真正使学生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二是小组分组不科学,许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往往提出问题后,就说一句“下面各小组讨论”,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室里的桌位有时是按照成绩来划分的,成绩比较薄弱的那个区域,几个学生似乎就很无语。如此一来又何谈高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们不仅仅要能够设计小组合作的模式,更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建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本意便是为了改变原先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乏味与低效。使学生能在相同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1)在小组合作初期阶段,学生对小组合作的经验不足。只能依靠教师加强指导其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切不可期盼其一簇而就。可以先设置一些容易完成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作用,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应引导学生们区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开始组织合作学习前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才能和组员交流想法,与其探求解决问题。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发挥管理与调控的做用,这样才能保证全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5)要避免合作学习的虚假与浮躁,保证小组合作教学的高效性。
(6)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划分小组要科学,教师要起督促作用,防止小组放任自流,产生混乱。
(7)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会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小组合作为主,集体教学为辅,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再[JP2]通过集体解疑,拾漏补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完整,牢固。
1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
对于读者而言,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课堂案例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案例一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的课堂教学上,笔者在课前将由教学内容编写成的导学案下发的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中“课前导学”内容进行预习。课中,在开展小组合作前,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了组内学习状况的协调平衡,笔者采用了“优带差”的分组模式,6人小组中,两个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两个中等,两个偏弱。这样一来,在进行小组讨论中,先进行优-差交流,即组内成绩优秀者分别带领一位成绩中等与成绩偏弱的学生进行讨论,当遇到三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则该有两个成绩优异者合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分组不均而导致成绩偏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组内6人混合讨论而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组内互助。对于教师而言,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技巧,称之为“三不讲”:学生已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讨论解决的不讲。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不至于让学生过于依靠教师而不独立思考并与组员讨论解决。例如在本节导学案的“课前导学”中,笔者共安排了五个问题:(1)什么是光源,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哪些?(2)列举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3)在家动手实验,点燃一支蜡烛,透过烛焰上方看较远处的字或景物,你发现了什么?(4)如何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5)光速是多少?由于这几个问题已覆盖了本节课的所有重点知识,且问题较基础,于是笔者在课上安排小组讨论,随即每个小组选派发言人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各小组均无法解释清楚“光是如何传播的?”于是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上。通过笔者设计看几个由简入难的实验,学生终于吃透了这个知识点。
由此看来,进行科学平衡的分组是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分组后,学生依靠组内的合作讨论学习弄清本堂课的知识点,在随后的小组成果展示上,教师应从各小组的讨论结果上辨别出学生的知识盲点难点,再作为课堂重点讲解。如此,便可大大节约课堂时间,让小组合作模式成为高校课堂真正的点睛之笔。
案例二笔者前不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微观粒子的模型》的复习课。老师一上课就把全部学生按照桌位分成红、黄、绿三组,说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通过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复习教学,整堂课通过三轮的小组[HJ1。5mm]抢答,最后算出各组的积分决出胜负。本来这个创意挺好,通过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根据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只有少数优等生在抢答,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且秩序有点混乱;基础不好的同学还在思考,基础好的同学就已经把答案报出来,这样就没有给绝大多数同学思考的空间,到后来很多同学就坐在那里无语了;有时各组之间为了谁先抢答的而大声地争吵,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这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小组合作教学案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课堂素材选择不对,老师说“下面各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试想这样的一个方法唯一、答案唯一的问题让学生怎么讨论、如何去合作?难道要学生去合作抄袭吗?这样的素材选择,不可能真正使学生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二是小组分组不科学,许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往往提出问题后,就说一句“下面各小组讨论”,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室里的桌位有时是按照成绩来划分的,成绩比较薄弱的那个区域,几个学生似乎就很无语。如此一来又何谈高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们不仅仅要能够设计小组合作的模式,更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建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本意便是为了改变原先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乏味与低效。使学生能在相同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1)在小组合作初期阶段,学生对小组合作的经验不足。只能依靠教师加强指导其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切不可期盼其一簇而就。可以先设置一些容易完成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作用,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应引导学生们区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开始组织合作学习前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才能和组员交流想法,与其探求解决问题。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发挥管理与调控的做用,这样才能保证全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5)要避免合作学习的虚假与浮躁,保证小组合作教学的高效性。
(6)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划分小组要科学,教师要起督促作用,防止小组放任自流,产生混乱。
(7)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会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小组合作为主,集体教学为辅,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再[JP2]通过集体解疑,拾漏补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完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