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应该怎样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创设新的问题,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和目的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一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帮助感性知识的形成,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的去探索数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可以保持维护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死”的,它的简单积累很难促进智力的正常发展,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则就是赋予“死”的数学以生命、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可以促進师生关系友好和谐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感性与理性接触,促进师生友好相处,创造和谐的氛围。五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实用性。设计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渐乐于思考、学习,深切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要创设有趣的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斗志,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目的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参照教学目标,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要精心裁剪,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富有层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适宜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四是顺序性原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五是思考启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后,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继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探究。六是现实挑战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体现数学。让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掌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操作实践,更透彻深入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故事、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有趣的故事、游戏充满热情,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和认知冲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出现断层时,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醒。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而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通过动手实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操作”是小学生的爱好。数学实践是一种可以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活动,动手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眼光思维,轻松、自然、顺利地过渡到数学知识。在此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性的题目,一般结论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思维方式独特新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更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中,从被动的学习中摆脱出来。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能优化组合,就会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应该怎样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创设新的问题,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和目的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一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帮助感性知识的形成,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的去探索数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可以保持维护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死”的,它的简单积累很难促进智力的正常发展,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则就是赋予“死”的数学以生命、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可以促進师生关系友好和谐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感性与理性接触,促进师生友好相处,创造和谐的氛围。五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实用性。设计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渐乐于思考、学习,深切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要创设有趣的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斗志,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目的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参照教学目标,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要精心裁剪,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富有层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适宜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四是顺序性原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五是思考启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后,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继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探究。六是现实挑战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体现数学。让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掌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操作实践,更透彻深入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故事、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有趣的故事、游戏充满热情,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和认知冲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出现断层时,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醒。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而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通过动手实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操作”是小学生的爱好。数学实践是一种可以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活动,动手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眼光思维,轻松、自然、顺利地过渡到数学知识。在此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性的题目,一般结论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思维方式独特新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更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中,从被动的学习中摆脱出来。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能优化组合,就会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