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要学会的技能之一,朗读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感,加强记忆,特别是在诗歌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介绍了三种朗读方法,反复吟诵、分部朗读、比较朗读,慢慢体会诗歌的美妙,提高诗歌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 诗歌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000-00
在课堂上,学生运用普通话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抑扬顿挫地清晰地响亮地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把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这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艺术的再现。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是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行为。学生通过吟诵朗读透彻了解课文,可以减少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析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节奏鲜明,情感充沛,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之于其它文学形式更适宜于朗读。叶圣陶说:“文章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地带进诗词中,去领略诗歌那摇荡心灵的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的和谐的韵律,从而达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下面就是我把朗读教学施之于诗歌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
1 反复吟诵,体会重章复沓之美
可以说一切艺术在于表现两种因素:重复和变化。所以作曲家重复某些音乐,要在某种结合和音上重复,在某种模式和曲调上重复。同样,诗人在某些声音的组合与安排上也进行重复,从而使诗歌有组织、有结构,产生回环往复的美、整齐错落的美、流畅悦耳的美,即音乐的美。《诗经》中《蒹葭》就采用了这种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形式的表现魅力,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反复吟诵法。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蒹葭》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并总结出该诗在语言和形式上的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内容、句式基本相同,仅变化了六七个字,其他都是反复叠咏。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内容基本相同,能否只保留一章?要求学生再读,加以比较。很快,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只保留一章的话,似乎要说的话还没说完,说得不充分。同时这样反复,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的悠扬与和谐美。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指出:这种章与章之间字数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回环复沓”。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就使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扩大了诗的容量,并从反复咏唱中,更好地表达了青年人追求恋人所特有的近在咫尺而有遥不可及的心理和感受,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整齐错综的音乐美,便于入乐。
2 分部朗读,感受音乐美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的一段,历来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用了众多精妙的比喻来写乐声,传统的教法往往是重分析,讲述比喻如何贴切,如何传神。我在教学这一段时,用男女分部朗读法来代替分析法,教师范读与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在朗读中,如果能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产生合唱般的音乐效果。既可将比喻材料变为可感知的声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直接意会诗人所用比喻的精当,也能通过那或轻或重,或徐或急,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呜咽的声音变化,再现诗中的音乐节奏和韵律,使学生也产生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听觉感受,从而陶醉于《琵琶行》的音乐美之中,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的特质。而且,从其韵调的多变与跌宕中也使人感受到人物命运的多变与人生的坎坷。这种个性化的别出心裁的诵读,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一种美的享受。
3 比较朗读,领悟风格美
《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是柳永和苏轼的代表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柳词通过对词人离开京都与情人分别时的场面和别后旅途生活的描写,抒写了依依难舍的离情,同时反映了作者仕途坎坷、漂泊江湖的抑郁心情。风格婉约,抒写离情别绪,“合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则通过赤壁月夜景色的描绘,塑造了盖世英雄周瑜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希望,透露出作者因诗得罪,谪居黄州时有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感慨。由于词人胸襟开阔、豁达,虽祸及己身,却能作达官之辞。全篇搏动着豪迈的精神气概,纵古论今,横览江山,“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向学生讲清两首词的思想内容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朗读,领略其不同的情感和风格。指出,读柳词时,要节奏放慢,语调低沉,以此表示离别时的感伤和缠绵;而读苏词时,要气足声宏,语调高昂,语势强劲,藉此来表现和感受苏词豪放的气势,乃至读到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语调高昂奔放转为无奈低沉,表现出词人企图改变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思想情绪。同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饱含情感,充分表现和深切体会词人深厚的人生感受。
这种反复的比较参读,可使学生在朗读中很好的领略两首词不同的风格美,,为今后继续学习婉约豪放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就诗歌教学而言,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审美的层面上去认识诗歌。吟咏有助于感情的流露,气氛的营造,意境的再现。吟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诵读,实乃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程琼.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2] 袁园芳.朗读教学应“以情动人”.快乐阅读,2011,(02).[3] 万力.融情于读,“读”占鳌头——例谈低段朗读教学.四川教育,2011,(04).[4] 晋小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5] 魏才春,王广军.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4).
关键词:朗读 诗歌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a)-0000-00
在课堂上,学生运用普通话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抑扬顿挫地清晰地响亮地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把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这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艺术的再现。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是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行为。学生通过吟诵朗读透彻了解课文,可以减少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分析,特别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析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节奏鲜明,情感充沛,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之于其它文学形式更适宜于朗读。叶圣陶说:“文章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地带进诗词中,去领略诗歌那摇荡心灵的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的和谐的韵律,从而达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下面就是我把朗读教学施之于诗歌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
1 反复吟诵,体会重章复沓之美
可以说一切艺术在于表现两种因素:重复和变化。所以作曲家重复某些音乐,要在某种结合和音上重复,在某种模式和曲调上重复。同样,诗人在某些声音的组合与安排上也进行重复,从而使诗歌有组织、有结构,产生回环往复的美、整齐错落的美、流畅悦耳的美,即音乐的美。《诗经》中《蒹葭》就采用了这种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形式的表现魅力,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反复吟诵法。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蒹葭》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并总结出该诗在语言和形式上的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内容、句式基本相同,仅变化了六七个字,其他都是反复叠咏。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内容基本相同,能否只保留一章?要求学生再读,加以比较。很快,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只保留一章的话,似乎要说的话还没说完,说得不充分。同时这样反复,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的悠扬与和谐美。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指出:这种章与章之间字数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回环复沓”。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就使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扩大了诗的容量,并从反复咏唱中,更好地表达了青年人追求恋人所特有的近在咫尺而有遥不可及的心理和感受,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整齐错综的音乐美,便于入乐。
2 分部朗读,感受音乐美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的一段,历来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用了众多精妙的比喻来写乐声,传统的教法往往是重分析,讲述比喻如何贴切,如何传神。我在教学这一段时,用男女分部朗读法来代替分析法,教师范读与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在朗读中,如果能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产生合唱般的音乐效果。既可将比喻材料变为可感知的声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直接意会诗人所用比喻的精当,也能通过那或轻或重,或徐或急,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呜咽的声音变化,再现诗中的音乐节奏和韵律,使学生也产生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听觉感受,从而陶醉于《琵琶行》的音乐美之中,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的特质。而且,从其韵调的多变与跌宕中也使人感受到人物命运的多变与人生的坎坷。这种个性化的别出心裁的诵读,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一种美的享受。
3 比较朗读,领悟风格美
《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是柳永和苏轼的代表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柳词通过对词人离开京都与情人分别时的场面和别后旅途生活的描写,抒写了依依难舍的离情,同时反映了作者仕途坎坷、漂泊江湖的抑郁心情。风格婉约,抒写离情别绪,“合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则通过赤壁月夜景色的描绘,塑造了盖世英雄周瑜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希望,透露出作者因诗得罪,谪居黄州时有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感慨。由于词人胸襟开阔、豁达,虽祸及己身,却能作达官之辞。全篇搏动着豪迈的精神气概,纵古论今,横览江山,“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向学生讲清两首词的思想内容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朗读,领略其不同的情感和风格。指出,读柳词时,要节奏放慢,语调低沉,以此表示离别时的感伤和缠绵;而读苏词时,要气足声宏,语调高昂,语势强劲,藉此来表现和感受苏词豪放的气势,乃至读到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语调高昂奔放转为无奈低沉,表现出词人企图改变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思想情绪。同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饱含情感,充分表现和深切体会词人深厚的人生感受。
这种反复的比较参读,可使学生在朗读中很好的领略两首词不同的风格美,,为今后继续学习婉约豪放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就诗歌教学而言,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审美的层面上去认识诗歌。吟咏有助于感情的流露,气氛的营造,意境的再现。吟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诵读,实乃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程琼.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2] 袁园芳.朗读教学应“以情动人”.快乐阅读,2011,(02).[3] 万力.融情于读,“读”占鳌头——例谈低段朗读教学.四川教育,2011,(04).[4] 晋小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5] 魏才春,王广军.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