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积累丰富了,自然会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有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然而,现在有多少学生有时间、精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呢?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从早到晚无非“学校-家”两点一线,所接触的不过是文山题海,一门心思想着考试。好容易有个周末,还要奔波于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在应试教育下,许多语文老师只传授所谓的“作文写作技巧”,要求学生大背经典范文,死记名言警句,甚至针对高考阅卷特点,叮嘱学生“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殊不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只有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作为语文的特色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和生命。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作文回归生活呢?
一、赏识每个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敢于写真话,流露真情。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希望”。老师的宽容,会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学生们的季节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就要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便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例如,我班上有个女生在作文里写道:“小时候,见爸爸站着小便,真是羡慕不已,心里老想试一试。于是,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学着爸爸站着小便,结果裤子全湿了。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后来又试了好几次,结果都失败了。”这是一位高中女生所写,对于她这样的年龄来说,这件事显得太可笑,太幼稚。很多老师按高考文章的要求批阅时肯定会写上“文章太幼稚,没内涵”,可是这确实是她亲身经历的,难道我们就不能认可这篇文章?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天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倾诉心中的所思所想,应当是学生的主动要求。然而传统作文只让学生说正儿八经、冠冕堂皇的话,使学生不敢把个人的真实情感在作文中倾诉。因此作文成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场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鲜活的语言。
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有“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觉,难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语言可以在阅读中积累,亦可在生活中积累。因此,我们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不能忽视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街道上的横幅标语、听音乐看影视剧及与他人交谈,搜集生活中精言妙语,汲取生活中的语文营养。写作素材源于生活,文章的语言同样来自于生活。作文语言不能矫揉造作,不能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要自然,有生活味,语言有生活气息才生动,平平淡淡才是真。例如,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我好穷哟,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位学生在文章里化用了这句话,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午,当我们离开教室疾步奔向食堂吃饭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教室里还有人呆呆地坐在那里,用急切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有没有人停下脚步,关心他一下:‘你怎么啦,为什么不去吃饭?’哦,原来他脚受伤了,需要帮助。可是,我们班竟然没有人停下那匆匆的脚步,没有人张开那急于享受美味的金口。唉,没办法,我们班要争分夺秒吃饭,争分夺秒学习呀!所谓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成绩太好了,好得只剩下成绩了。”“我们班成绩太好了,好得只剩下成绩了。”这句话的化用,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多么引人注目,多么发人深省。
三、让学生把生活和练笔密切结合起来。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缺乏,是学生写作时最大的苦恼。材料从哪儿来?课外练笔就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平时积蓄一些鲜活的材料,这样到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一个人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行就是生活,如果学生注意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所联想,有所发现,甚至有所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生活,有思想,有感受,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平时的课外练笔,应当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主张。要练笔,学生就要主动观察周围情况,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写作,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找素材。
四、进行粗放式作文指导,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
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习作空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在技术上、语言上作过多的指导,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色彩。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上,学生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语文老师应学着引导学生们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真心、真言去写真事真情,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认为,只有进行粗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具有个性化色彩。
可喜的是作为语文教学终极目标之一的高考作文,在命题题材上开始摆脱以往的纯粹性议论的桎梏,开始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将广阔的生活纳入考试的视野,让生活贴近教学,贴近考生。这就告诉广大考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找到合适的材料,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对生活的认识愈透彻,对生活的体验愈真实,写出的作文就愈深刻,愈有生活的气息。所以说,作文,其实是在做人。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作为语文的特色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和生命。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作文回归生活呢?
一、赏识每个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敢于写真话,流露真情。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希望”。老师的宽容,会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学生们的季节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就要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便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例如,我班上有个女生在作文里写道:“小时候,见爸爸站着小便,真是羡慕不已,心里老想试一试。于是,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学着爸爸站着小便,结果裤子全湿了。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后来又试了好几次,结果都失败了。”这是一位高中女生所写,对于她这样的年龄来说,这件事显得太可笑,太幼稚。很多老师按高考文章的要求批阅时肯定会写上“文章太幼稚,没内涵”,可是这确实是她亲身经历的,难道我们就不能认可这篇文章?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天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倾诉心中的所思所想,应当是学生的主动要求。然而传统作文只让学生说正儿八经、冠冕堂皇的话,使学生不敢把个人的真实情感在作文中倾诉。因此作文成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场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鲜活的语言。
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有“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觉,难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语言可以在阅读中积累,亦可在生活中积累。因此,我们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不能忽视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街道上的横幅标语、听音乐看影视剧及与他人交谈,搜集生活中精言妙语,汲取生活中的语文营养。写作素材源于生活,文章的语言同样来自于生活。作文语言不能矫揉造作,不能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要自然,有生活味,语言有生活气息才生动,平平淡淡才是真。例如,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我好穷哟,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位学生在文章里化用了这句话,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午,当我们离开教室疾步奔向食堂吃饭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教室里还有人呆呆地坐在那里,用急切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有没有人停下脚步,关心他一下:‘你怎么啦,为什么不去吃饭?’哦,原来他脚受伤了,需要帮助。可是,我们班竟然没有人停下那匆匆的脚步,没有人张开那急于享受美味的金口。唉,没办法,我们班要争分夺秒吃饭,争分夺秒学习呀!所谓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成绩太好了,好得只剩下成绩了。”“我们班成绩太好了,好得只剩下成绩了。”这句话的化用,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多么引人注目,多么发人深省。
三、让学生把生活和练笔密切结合起来。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缺乏,是学生写作时最大的苦恼。材料从哪儿来?课外练笔就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平时积蓄一些鲜活的材料,这样到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一个人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行就是生活,如果学生注意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所联想,有所发现,甚至有所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生活,有思想,有感受,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平时的课外练笔,应当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主张。要练笔,学生就要主动观察周围情况,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写作,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找素材。
四、进行粗放式作文指导,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
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习作空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在技术上、语言上作过多的指导,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色彩。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上,学生的心灵是最广阔的,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语文老师应学着引导学生们在习作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用真心、真言去写真事真情,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认为,只有进行粗放式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具有个性化色彩。
可喜的是作为语文教学终极目标之一的高考作文,在命题题材上开始摆脱以往的纯粹性议论的桎梏,开始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将广阔的生活纳入考试的视野,让生活贴近教学,贴近考生。这就告诉广大考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找到合适的材料,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对生活的认识愈透彻,对生活的体验愈真实,写出的作文就愈深刻,愈有生活的气息。所以说,作文,其实是在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