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福成的资本运营之道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燕京啤酒是国内悬念最多的和最大的外资潜在收购对象。近日,有消息称燕京欲向英博增发股权。对此,燕京、英博双方都未予以否认,但拒绝透露任何细节。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在全国国有典型企业新闻座谈会上公开回应定向增发股权的传闻。“在保证控股权的情况下,燕京啤酒完全有定向增发的可能性”李福成表示。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对于燕京和英博意味着双赢:一方面,燕京可以获得英博的资本支持,还可以借鉴英博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对于英博来说,这位国际巨头可以借道布局华北市场。
英博攻略
外资啤酒在20世纪90年代纷纷抢滩中国啤酒市场,许多著名啤酒企业在中国进行市场扩张的故事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一样,逐渐地消退下去。其余的外资啤酒经过起伏之后,藏身幕后,参股国内的本土啤酒企业,同时选择合适时机尝试性地采取控股经营。
目前外资啤酒所展开的攻略应该是第三次浪潮,即包括资本、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在内的系统式的竞争,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几乎都与国内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有着实际的资本合作关系。外资啤酒巨头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并有详细的争霸策略和本土化策略,而支持它们的是资本和品牌优势,同时,最大化地利用中国的本土啤酒巨头企业的实力。
英博,比利时老牌啤酒酿造商,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跨国集团公司。如今,这家如恐龙般的啤酒企业在中国的扩张才刚做了个热身运动。“我们一直在观察和研究啤酒业新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有助于帮助我们成为第一或第二,我们就会考虑通过并购或者是战略合作的方式来抓住机会”,英博中国区负责人丁凯说,“英博不会放弃在中国任何合适的并购和发展机会,当然,我们第一选择的还是控股方式,如果合作伙伴比较不错,我们也可以选择合作的方式。”
对于英博而言,燕京的最大魅力来自其与英博在中国市场布局上的战略互补性。英博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达4亿多美元。在福建、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浙江8个省份拥有30家工厂,年产量达400万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2%。然而,英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在中国广阔的北方市场却涉足不深。这样,中国本土三大啤酒巨头之一的燕京无疑成为善于并购合作的英博北方布局最有利的合作对象。
而今迈步从头越。英博中国的霸业之路还很漫长。
燕京运筹帷幄
中国啤酒业的命运沉浮恰恰是中国商界全球化的真实写照。但这个写照的坐标在哪里呢?是老牌的青岛啤酒,或是后来者居上的华润啤酒?还是“最后的旗手”燕京啤酒?
是的,我们把燕京啤酒叫做“最后的旗手”。当几乎所有的与她相当的啤酒企业都纷纷与外资牵手的时候,她一直选择了“拒绝”和“不嫁”。从她1980年“出生”到现在的26年来,也恰恰是中国啤酒业成长发展的最好坐标。
2005年4月,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福成在香港碰到了一个投行的老朋友。寒暄之后,对方说:“燕京还没有想出售点股权?有好几家外资公司让我给您递个话。”
李福成笑问,“他们出价多少?”
“有两家出20亿美元。”
的确,20亿美元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中国啤酒行业此前的任何一次购并。遗憾的是,虽然这次诱惑很大,但李福成依旧心静如水。
燕京啤酒这块肥肉继续诱惑着那些觊觎者。
当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展开新的扩张战略时,如果这个盘踞北京、占领华北、图谋全国的啤酒企业划到谁的门下,谁就立即取得中国啤酒业的强势,尤其是那些急于扎根中国,图谋在中低端市场有所作为的外资企业。但让那些想“吃掉”燕京啤酒的啤酒企业遗憾的是,燕京啤酒至今仍保持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当燕京啤酒成为影响行业格局最重要的“一块石头”时,燕京啤酒无疑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新的主动权。对于燕京啤酒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李福成坦言自己一直在探索,他说燕京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觉得核心竞争力和大的国际资本有很大出入的时候,就有可能合作”。
“如果你不想合作,必须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李福成认为未来的中国啤酒不会是一家天下,最起码可以有几家大公司存在。面对汹涌的外资,只要抓住了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品牌、战略、人才等因素,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旗就能飘扬”。
燕京啤酒能够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离不开他这个总舵手的指挥。在他看来,未来的竞争是就是资本的竞争,也就是融资渠道的竞争。目前的啤酒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规模扩张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燕京啤酒有三种融资渠道:通过北京控股在香港融资、深圳A股融资和上海证券上市。李福成介绍,进入资本市场后,燕京共募集30多亿元的资金,主要投向扩大啤酒生产规模优势、进行技术改造、资本运营和品牌经营。
当然,李福成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希望燕京啤酒的销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达到500万吨。燕京目前的融资需求已经超过了30亿元,达到了40亿元。从300万吨到500万吨的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可能性。
燕京啤酒公司是中国本土企业至少是目前成长得最健康、经营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一家勇于拒绝平庸拒绝迷失拒绝浮躁的公司,将战略和资本巧妙地融于一体,不断地追求一个个梦想,也在超越一个个梦想。
当然,燕京啤酒还在长大的路上。目前,在中国啤酒市场上正在进行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传统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已经出现乏力,而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战略竞争、资本竞争正愈演愈烈。
这无疑考验着燕京啤酒能否在战略思考和战略整合等层面上继续做得更好。这也关系到燕京啤酒能否继续长大下去。
到目前为止,燕京啤酒在形成全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同时,整合和调动了除燕京啤酒总部以外的50亿元的有形资产和15000人的产业大军,强强联合了16家全国和区域性知名企业,接纳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控制了312万吨的产业规模。
燕京啤酒确定了自己的总体目标:振兴民族啤酒工业,争创世界知名品牌,保持世界啤酒行业前十强。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确保并强化世界啤酒行业前八强的位置;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实现燕京品牌以及相关品牌的国际化提升,总的无形资产超过200亿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心声。“更高、更快、更强”不仅是奥运的精神,也是对燕京啤酒发展历程的诠释。自1980年建厂以来,燕京啤酒与改革同步,用20余年的时间超越了世界啤酒大型企业100年多走过的路。燕京啤酒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也是“更高、更快、更强”。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燕京啤酒是国内悬念最多的和最大的外资潜在收购对象。近日,有消息称燕京欲向英博增发股权。对此,燕京、英博双方都未予以否认,但拒绝透露任何细节。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李福成在全国国有典型企业新闻座谈会上公开回应定向增发股权的传闻。“在保证控股权的情况下,燕京啤酒完全有定向增发的可能性”李福成表示。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对于燕京和英博意味着双赢:一方面,燕京可以获得英博的资本支持,还可以借鉴英博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对于英博来说,这位国际巨头可以借道布局华北市场。
英博攻略
外资啤酒在20世纪90年代纷纷抢滩中国啤酒市场,许多著名啤酒企业在中国进行市场扩张的故事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一样,逐渐地消退下去。其余的外资啤酒经过起伏之后,藏身幕后,参股国内的本土啤酒企业,同时选择合适时机尝试性地采取控股经营。
目前外资啤酒所展开的攻略应该是第三次浪潮,即包括资本、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在内的系统式的竞争,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几乎都与国内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有着实际的资本合作关系。外资啤酒巨头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并有详细的争霸策略和本土化策略,而支持它们的是资本和品牌优势,同时,最大化地利用中国的本土啤酒巨头企业的实力。
英博,比利时老牌啤酒酿造商,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跨国集团公司。如今,这家如恐龙般的啤酒企业在中国的扩张才刚做了个热身运动。“我们一直在观察和研究啤酒业新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有助于帮助我们成为第一或第二,我们就会考虑通过并购或者是战略合作的方式来抓住机会”,英博中国区负责人丁凯说,“英博不会放弃在中国任何合适的并购和发展机会,当然,我们第一选择的还是控股方式,如果合作伙伴比较不错,我们也可以选择合作的方式。”
对于英博而言,燕京的最大魅力来自其与英博在中国市场布局上的战略互补性。英博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达4亿多美元。在福建、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浙江8个省份拥有30家工厂,年产量达400万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2%。然而,英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在中国广阔的北方市场却涉足不深。这样,中国本土三大啤酒巨头之一的燕京无疑成为善于并购合作的英博北方布局最有利的合作对象。
而今迈步从头越。英博中国的霸业之路还很漫长。
燕京运筹帷幄
中国啤酒业的命运沉浮恰恰是中国商界全球化的真实写照。但这个写照的坐标在哪里呢?是老牌的青岛啤酒,或是后来者居上的华润啤酒?还是“最后的旗手”燕京啤酒?
是的,我们把燕京啤酒叫做“最后的旗手”。当几乎所有的与她相当的啤酒企业都纷纷与外资牵手的时候,她一直选择了“拒绝”和“不嫁”。从她1980年“出生”到现在的26年来,也恰恰是中国啤酒业成长发展的最好坐标。
2005年4月,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福成在香港碰到了一个投行的老朋友。寒暄之后,对方说:“燕京还没有想出售点股权?有好几家外资公司让我给您递个话。”
李福成笑问,“他们出价多少?”
“有两家出20亿美元。”
的确,20亿美元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中国啤酒行业此前的任何一次购并。遗憾的是,虽然这次诱惑很大,但李福成依旧心静如水。
燕京啤酒这块肥肉继续诱惑着那些觊觎者。
当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展开新的扩张战略时,如果这个盘踞北京、占领华北、图谋全国的啤酒企业划到谁的门下,谁就立即取得中国啤酒业的强势,尤其是那些急于扎根中国,图谋在中低端市场有所作为的外资企业。但让那些想“吃掉”燕京啤酒的啤酒企业遗憾的是,燕京啤酒至今仍保持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当燕京啤酒成为影响行业格局最重要的“一块石头”时,燕京啤酒无疑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新的主动权。对于燕京啤酒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李福成坦言自己一直在探索,他说燕京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觉得核心竞争力和大的国际资本有很大出入的时候,就有可能合作”。
“如果你不想合作,必须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李福成认为未来的中国啤酒不会是一家天下,最起码可以有几家大公司存在。面对汹涌的外资,只要抓住了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品牌、战略、人才等因素,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旗就能飘扬”。
燕京啤酒能够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离不开他这个总舵手的指挥。在他看来,未来的竞争是就是资本的竞争,也就是融资渠道的竞争。目前的啤酒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规模扩张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燕京啤酒有三种融资渠道:通过北京控股在香港融资、深圳A股融资和上海证券上市。李福成介绍,进入资本市场后,燕京共募集30多亿元的资金,主要投向扩大啤酒生产规模优势、进行技术改造、资本运营和品牌经营。
当然,李福成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希望燕京啤酒的销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达到500万吨。燕京目前的融资需求已经超过了30亿元,达到了40亿元。从300万吨到500万吨的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可能性。
燕京啤酒公司是中国本土企业至少是目前成长得最健康、经营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一家勇于拒绝平庸拒绝迷失拒绝浮躁的公司,将战略和资本巧妙地融于一体,不断地追求一个个梦想,也在超越一个个梦想。
当然,燕京啤酒还在长大的路上。目前,在中国啤酒市场上正在进行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传统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已经出现乏力,而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战略竞争、资本竞争正愈演愈烈。
这无疑考验着燕京啤酒能否在战略思考和战略整合等层面上继续做得更好。这也关系到燕京啤酒能否继续长大下去。
到目前为止,燕京啤酒在形成全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同时,整合和调动了除燕京啤酒总部以外的50亿元的有形资产和15000人的产业大军,强强联合了16家全国和区域性知名企业,接纳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控制了312万吨的产业规模。
燕京啤酒确定了自己的总体目标:振兴民族啤酒工业,争创世界知名品牌,保持世界啤酒行业前十强。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确保并强化世界啤酒行业前八强的位置;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实现燕京品牌以及相关品牌的国际化提升,总的无形资产超过200亿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心声。“更高、更快、更强”不仅是奥运的精神,也是对燕京啤酒发展历程的诠释。自1980年建厂以来,燕京啤酒与改革同步,用20余年的时间超越了世界啤酒大型企业100年多走过的路。燕京啤酒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也是“更高、更快、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