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学习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个人的能力、兴趣不一样,使他们的学习差异非常明显。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差异性;差异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我布置完任务之后,很快就有人把作业交了上来,而有一部分学生直到下课才能交上作业,作业质量还欠佳。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这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它的存在的普遍性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找出根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差异性的原因
1.1 环境造就差异
本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城市的,有乡镇的,有山区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就造成了三种程度的学生——优、良、差。城市学生不仅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好,而且家里也有电脑,上网更是如鱼得水。而山区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学校没有条件也没能很好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以对计算机的操作一无所知,有些孩子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乡镇的学生则介于这两者之间。这么大的差异体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就导致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性。
1.2 个体造就差异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不同,有的学生思维灵活、掌握知识快;有的学生思维局限,掌握知识慢。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异性。而且对于性别来说,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动手能力强,所以在这一点上,男同学比女同学要强一些,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1.3 兴趣造就差异
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烈的兴趣,但这些里面有些人只是对娱乐游戏感兴趣,尤其是男孩子;而女孩子对于美化性的操作兴趣则更大,对于程序类的反应相对就慢一些;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来到新环境后和其他同学相比相形见拙,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也就失去了兴趣。
1.4 态度造就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这就导致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内容简单,“吃不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程度差的孩子又会觉得难,不好“消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不是高考科目,会不会都无所谓,因而也不上心学习,在课堂上“混日子”。
2 决解差异性的对策
2.1 普及基本技能
在开学初,对于新的一届学生,我首先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安排座位上“做文章”,让一个程度好的,带一个程度相对较差的,美其名为“小专家”。同时给“小专家”下达任务,要他们帮助另外一个同学,直至掌握基本技能。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老师一个人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有成就感,并增进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性。高中生的知识吸收能力相当强,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绝大部分学生就都能掌握基本技能,对于个别的“钉子户”,我再做认真细致的进行个别辅导。
2.2 设定明确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上,每节课都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可以分为两到三类,根据课程内容有所变动。比如制作电子小报的课堂上,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完成一页图文并茂,有主题有思想的小报作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让他们不仅要完成基本操作,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设置水印、背景、环绕花边等美化作品的操作。在评价时突出这方面的评价,一是给他们以鼓励,更让其他同学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2.3 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课堂上,对于作品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更有动力学习、钻研、创新;对于较之以前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性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评价也要体现在他们的平时表现和作业评分上。不止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在有小组活动的课堂上,同学对同学、小组之间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强调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4 挖掘深层潜能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各学科的“苗子”,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兴趣大,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对于这些学生,要重点进行辅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将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这种差异,寻找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价值,有所发展。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建设科学型课堂,将差异教学落到实处,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涵之.信息技术教育全书[M].华龄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差异性;差异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我布置完任务之后,很快就有人把作业交了上来,而有一部分学生直到下课才能交上作业,作业质量还欠佳。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这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它的存在的普遍性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找出根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差异性的原因
1.1 环境造就差异
本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城市的,有乡镇的,有山区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就造成了三种程度的学生——优、良、差。城市学生不仅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好,而且家里也有电脑,上网更是如鱼得水。而山区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学校没有条件也没能很好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以对计算机的操作一无所知,有些孩子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乡镇的学生则介于这两者之间。这么大的差异体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就导致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性。
1.2 个体造就差异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不同,有的学生思维灵活、掌握知识快;有的学生思维局限,掌握知识慢。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异性。而且对于性别来说,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动手能力强,所以在这一点上,男同学比女同学要强一些,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1.3 兴趣造就差异
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烈的兴趣,但这些里面有些人只是对娱乐游戏感兴趣,尤其是男孩子;而女孩子对于美化性的操作兴趣则更大,对于程序类的反应相对就慢一些;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来到新环境后和其他同学相比相形见拙,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也就失去了兴趣。
1.4 态度造就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这就导致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内容简单,“吃不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程度差的孩子又会觉得难,不好“消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不是高考科目,会不会都无所谓,因而也不上心学习,在课堂上“混日子”。
2 决解差异性的对策
2.1 普及基本技能
在开学初,对于新的一届学生,我首先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什么样的,然后在安排座位上“做文章”,让一个程度好的,带一个程度相对较差的,美其名为“小专家”。同时给“小专家”下达任务,要他们帮助另外一个同学,直至掌握基本技能。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老师一个人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有成就感,并增进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性。高中生的知识吸收能力相当强,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绝大部分学生就都能掌握基本技能,对于个别的“钉子户”,我再做认真细致的进行个别辅导。
2.2 设定明确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上,每节课都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可以分为两到三类,根据课程内容有所变动。比如制作电子小报的课堂上,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完成一页图文并茂,有主题有思想的小报作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让他们不仅要完成基本操作,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设置水印、背景、环绕花边等美化作品的操作。在评价时突出这方面的评价,一是给他们以鼓励,更让其他同学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2.3 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课堂上,对于作品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更有动力学习、钻研、创新;对于较之以前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性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评价也要体现在他们的平时表现和作业评分上。不止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在有小组活动的课堂上,同学对同学、小组之间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强调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4 挖掘深层潜能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各学科的“苗子”,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兴趣大,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对于这些学生,要重点进行辅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将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这种差异,寻找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价值,有所发展。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建设科学型课堂,将差异教学落到实处,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涵之.信息技术教育全书[M].华龄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