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酒价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ha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比如,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如宋代刘《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但不以为然者则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于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铜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这些诗人虽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們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为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是有其根据。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才高八斗,曾被后人尊为文章典范,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7.37
其他文献
怪树底下出命案    清乾隆年间,河南扶沟县下了百年罕见的大暴雨,县内的桥被冲断了好几座,丁知县为此忙得是焦头烂额。这天,丁知县的父亲丁财主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原来丁知县家的后园内长有一棵千年怪树,没人认识,浑身上下全是鼓起的包。昨晚怪树下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家里女佣吴嫂的丈夫张进财。  丁知县立即带领衙役来到了自家的院子里。吴嫂哽咽着说,丈夫张进财外出做了五年药材生意,昨天刚回来,不料半夜却被
期刊
15岁那年,米芾跟村里的一个私塾老先生学习写字。老先生见米芾天赋平平,学习三年,仍然毫无长进,怕他败坏自己的名声,于是把他赶出私塾。  米芾从村里人口中得知,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将要从家乡路过,他写的字相当漂亮,很多人都仰慕他。  一直渴望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米芾,站在进村的路口,一连等了十几天,秀才终于来了。  米芾客客气气地向秀才表明自己的意图,愿意拜他为师。  秀才说:“看你人还不错,我愿意
期刊
曹保顺在赊店福寿街开了一个小门店,专营麻绳生意。  那时,做生意大量流通的是铜钱,为了携带和数钱方便,人们就把这些中间有方孔的钱用细麻绳穿成串。因为铜钱要经常搬运,穿钱的麻绳很容易磨断,需要经常更换。曹保顺看准这一商机,做起了这个本小利薄的买卖。  搓麻绳的原料是胡麻。这年,南阳一带大旱,胡麻几乎绝收,曹保顺跑遍方圆几十里,只收了一点点。眼看库存的胡麻就要用完,夫妇俩愁得唉声叹气。  这天夜里,忽
期刊
北宋初年,新任知府冯瓒刚刚到达梓州任上,就出了一件大事。时值后蜀政权刚被北宋攻灭不久,后蜀残余的一个叫上官进的军将,纠集三千多个亡命之徒,乘着夜晚,前来攻打梓州城。  上官进对手下人讲:“如果攻进城去,要钱有钱,要女人有女人,你们随便抢,随便拿。”又说:“现在是夜晚,天亮之前,我们一定要攻进去。等天亮时,他们的援兵到了,我们早就撤走了。”  匪兵们一阵欢呼,他们相信,很快就能攻进城去。  冯瓒和手
期刊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不久的左宗棠,接到一纸任命:继任陕甘总督。  原来,同治皇帝即位以来,陕西、宁夏等地趁着太平天国和捻军势力渗入,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平叛工作一直不乐观,叛乱势力如燎原星火,难以扑灭。危急关头下,同治皇帝想到了湘军统领左宗棠。  久经沙场的左宗棠在西征路上频奏凯歌,很快就镇压了包括陕西镇靖诸堡在内的大片叛乱势力。多次大败清兵的镇靖地方武装头目董福祥,被左
期刊
清乾隆年间,湖南宁远县住着一个叫匡诚的人,匡诚没有儿子,为将来养老计,就从当地的陈家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匡学义。但后来,匡诚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匡学礼,就给了匡学义八亩地让他回归了本族。又过了些年,匡学礼患了重病,就送给匡学义八亩地,请他对自己家的事多加关照。后来,匡学礼病故,留下了二百多亩田产。匡学礼的妻子李氏不识字,就让能识文断字的匡学义帮助打理田产,这样前后经过了十七年,在李氏的辛苦努力下
期刊
深沉的夜空下,从古驿道上传来哒哒的马蹄疾驰声,那急促的声音夹杂着不安和慌张,似乎还带着一股杀气。  古驿道上,小兵曹大策马向北,一路疾奔。    曹大骑在马上转头看去,只见数十丈外的古驿道,再无追兵的一丁点儿影子。曹大稍松口气,心道将军的白马果然是匹千里良驹,好比当年吕布赤兔宝马,曹大定不辱使命,告慰将军在天之灵。  曹大收摄了心神,双腿用力夹紧马腹,扬鞭击马,马儿吃痛,疾驰如飞。片刻间就已来到黑
期刊
结识灵猴    1981年夏,我随某森工局森勘大队开进六诏山区,对那里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处女林进行勘测、统计。六诏山位于云南、广西交界处,我所在的分队驻扎在广南县一个叫旧莫的小山村,租了老乡的房子。我的房东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善良和蔼。老人曾以采药和采山货为生,家里养了一只老金丝猴,据说是很多年前在山上救下的。那金丝猴周身披着金灿灿的毛,脸庞呈蓝色,鼻孔上翘。它极通人性,多年来跟老人出生入死,感情很
期刊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场面那是相当的激烈,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一一挑了东吴的各位大儒,着实让诸葛亮秀了一把,出尽了风头。    但话又说回来了,一直很好奇,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么雄辩,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指的不是学识和逻辑,而是语言。在相对闭塞的三国时代,如何实现语言的实时沟通,真是个大问题。  诸葛亮是琅琊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人。诸葛亮8岁的时候,随叔叔到豫章郡
期刊
据《警世通言》记载,江西长乐村的商人张乙在经商的途中到郊外的客栈里投宿,谁知刚进去店主人就告诉他客房已满。因是城外,又是深夜,张乙愁苦不已,在店里踱来踱去,突然发现有一间空房上了锁。    张乙奇怪地问店主:“为什么你不把这间房子给我住呢?”店主人只好以实相告:“这房子经常闹鬼,我不敢让你住啊!”  张乙心想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便说:“就算有鬼,我也不怕。”店主人见他胆子大,便把房门打开,将一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