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肩负培养年轻一代德性的责任,应该是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础性工程,然而以往德育由于其泛政治化倾向和过分拔高的要求已越来越受到开放社会的冲击,要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德育必须贴近生活。以生活道德的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和夯实德育基础的当然之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生活,并非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活着”,还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等精神内涵。
  学校德育指导学生生活的内容主要有:
  
  (一)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目标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活价值目标是指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的生活意义的追求和生存质量提升的价值指引。生活价值目标对学生的生活具有导向作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包括我们的学生把生活价值目标定位在物质的满足上,希望获取大量金钱,然后用金钱换取享受,沉湎于单纯的自然功利生活之中,对价值信念产生迷误和虚无。帮助学生对生活价值进行定位,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合理的生活需要应该得到满足,但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能把生活价值目标仅仅定位在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要使他们认识到人的生活的本质不在于物质生活,人的物质生活永远服从于一定的生活目的和意义。单纯的物质享受都有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一点非但不是享受反而成了累赘,而精神享受却不存在饱和点。引导学生把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结合起来,把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与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结合起来,以此提升人生的价值。其次,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增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认识,从生活中多体验快乐、幸福,通过热爱生活去激发创造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和一分为二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走向偏激。再次,要注意预防和消除学生悲观厌世思想。悲观厌世的人对未来充满忧伤、绝望,对现实的一切都感到乏味、厌倦,没有信心和热情面对生活。持这种生活观的学生虽是少数,但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学校德育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实施积极的干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需要与满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挫折对个人成长的双重影响和作用,并教育他们用理性取代非理性,学会从积极方面看待社会和人生。
  
  (二)构建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档次越来越高,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就连废弃物也使地球越来越难以消化了,这使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与整个社会、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连在一起。德育也相应地重视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首先,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消费中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活方式的科学性、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自然界的最大承受能力和生态平衡等问题。切实感受到保护大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其次,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培养尊重他人劳动、关注他人需要的观念,自觉遵守节约、合理的道德规范,建立让财富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最大效用的信念,不让个人的欲望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再次,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上各种消费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主动抵制少数人高消费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理性地进行消费。最后,要使学生懂得健康的身心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基础,健康是人生的最大的财富,养成合乎健康要求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当今开放社会中,多种价值和文化因素并存,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中的一些糟粕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国内的一些陈腐的封建意识仍有一定的影响。文化市场中也存在大量的爸爸、非理性泛滥的作品,它们恰恰能迎合青少年学生好奇、冲动、寻求刺激的心理,学生由于阅历浅、欣赏水平低、辨别能力不强,往往把最庸俗低级的东西当作时尚潮流去追捧。商业广告的错误诱导、低俗文艺的狂轰滥炸、一些媒体混淆视听的炒作,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越发容易迷失,其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随之发生偏差。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不应靠“教”而靠熏陶,必须经由学生主体自我感悟和内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化的灌输,在实践中不断地扬弃,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接触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名著、文艺评论、古代诗词、名人传记以及情趣高雅的音乐、电影、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真善美的道德精髓。一般说来,一个人接触、欣赏的精品多了,自然会对粗制滥造的低俗作品和低级趣味的审美情趣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其次,开展具有思想碰撞性质的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等,使不同的思想火花尽情进发,不同见解相互砥砺,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一方面有利于教育者抓住教育机会,启发学生心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四)确立和厚正直的人际交往道德
  
  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重视协作的社会。由于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倾向于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集体活动中本能地把成绩揽给自己,失误归咎他人。类似这种自私偏狭的行为使人不能与别人很好地相处、愉快地合作,也就不能顺利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知恩报恩内在地蕴涵着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公正、诚信、自律等道德观念,树立感恩意识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心地纯正、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对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永远心怀感激、知恩图报,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生活中受到过的帮助,抒发心底对于父母、家人、老师、朋友的感激,让感恩意识时常占据学生的心灵,并不时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鼓励、良性互动、互相和谐。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扶助弱者的意识,切戒“气人有,笑人无”。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人们不争是不可能的,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很容易使人陷入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明争暗斗、嫉妒怨忿等灰色心境,也会导致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者大行其道,窒息社会发展的生机。要让学生从小事开始树立规则意识,无条件维护竞争的公平性,把公平竞争视为社会生活的正道、常道。培养学生心地光明磊落、不嫉妒别人的成绩,把别人的成绩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对竞争中的落后者、失败者力避歧视、伤害,而能够慷慨地施以人道援手。再次,要重视礼仪规范教育。礼仪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礼仪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良好的礼仪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道德的外在展现,起到引领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友善的作用,通过必要的礼仪知识学习、制度规范和行为训练,使学生养成待人以礼的良好习惯,任何时候都不失做人的教养和分寸,从而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安定祥和。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江苏淮安223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标准》中可以看出:第一,课程标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讲求人文性,要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
期刊
我指导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写数学日记,三年过去了,数学日记折射出学生的真实体验,体现了孩子内心五彩斑斓的数学世界以及他们成长的足迹。    一、数学日记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写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机会,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记录下了数学与生活的紧
期刊
娄赫民(执笔)  [摘 要]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和学校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抓实根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求实、创新,追求“实际、实在、实效”。坚持以人为本,有序管理,持之以恒,务求在深化素质教育进程中产生良性效应。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育科研 管理 求实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以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期刊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一、学习方式转变问题    新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学习方式有所转变,这也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
期刊
2006年10月,第四届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在南京隆重举行。风格各异的优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思品课堂中的诸多关系也有了新的感悟。    一、课堂的内外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不断扩展的学生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重要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品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部,而应该放眼于课堂之外的丰富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课堂
期刊
从心理年龄方面来看,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情绪高亢激烈,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相关的宗教知识,把邪教看成是宗教的一种,不能正确区分宗教和邪教,邪教里的神秘力量很容易冲破中学生这道脆弱的心理防线。所以,学校加强宗教观的教育对中学生预防和抵御邪教是非常重
期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葱茏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要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生命的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    1.生命课堂是洋溢温馨、充满情趣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情趣和梦幻的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音乐绝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娱乐,而更重要的是把音乐作为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与其他科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
期刊
美国《2006年教育状况》指出,美国高中生与他们的亚洲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同伴相比,尽管在阅读上的成绩还算理想,但在世界数学与科学测评中却继续处于劣势。《2006年教育状况》认为,美国高中学生受到来自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巨大挑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来加强高中教育。  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表示,这一研究报告的结论证实了美国高中生缺乏就业或继续深造所必需的素养。她指出,布什总统旨在把《不让一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探究的态度及能力。作为《科学》课的教师,要想使孩子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教学全过程中精心策划、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当中去发现和探讨,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得以养成,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小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