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引导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源于创造、发明者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上课时我们可采用故事开头、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数学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数学教材中存在的游戏、现实生活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轶事、数学谜语播放配套的光碟,或开展数学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法
以前多数数学教师常问学生的话是"懂没有"、"学会了吗",如今我们的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飞跃。"授人以渔,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就是讲教人要教人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联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琢磨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思维
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具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梳理、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印证"学起于思"。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步步为营,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点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收到"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积极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创新
学以致用,用而创新,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因而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引导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积极参与,给足学生时间,鼓励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些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我们应多开展课外活动,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让他们在竞争中去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果你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就会发现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很有主见,对某个人、某件事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爱憎分明,喜恶清晰。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偏离着"正常轨道",逐渐在"出轨",当然,这只是少数,如果对此漠不关心,让其蔓延下去,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惩戒功能",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严重的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第一,宜从正面去引导,如尊重别人、知恩图报、、明辨是非、有正义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等等;第二,我们以活动为教育契机,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可借助各种媒介从正面去引导,让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
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識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引导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源于创造、发明者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上课时我们可采用故事开头、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数学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数学教材中存在的游戏、现实生活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轶事、数学谜语播放配套的光碟,或开展数学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法
以前多数数学教师常问学生的话是"懂没有"、"学会了吗",如今我们的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飞跃。"授人以渔,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就是讲教人要教人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联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琢磨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思维
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具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梳理、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印证"学起于思"。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步步为营,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点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收到"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积极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创新
学以致用,用而创新,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因而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引导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积极参与,给足学生时间,鼓励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些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我们应多开展课外活动,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让他们在竞争中去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果你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就会发现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很有主见,对某个人、某件事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爱憎分明,喜恶清晰。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偏离着"正常轨道",逐渐在"出轨",当然,这只是少数,如果对此漠不关心,让其蔓延下去,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惩戒功能",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严重的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第一,宜从正面去引导,如尊重别人、知恩图报、、明辨是非、有正义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等等;第二,我们以活动为教育契机,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可借助各种媒介从正面去引导,让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
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識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