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脑梗塞急性期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4例脑梗塞病人的护理。结论:脑梗塞急性期采取有效的肢体康复训练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肢体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塞 肢体康复护理 患者
引言
脑梗塞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高危病种,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极易导致四肢功能的严重退化和残疾。早期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提高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和功能恢复、降低肢体肌肉萎缩率和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基础资料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我院共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75~85岁17例,60~65岁23例,65~70岁18例,>55岁6例,首次发病49例,再次发病15例,发病时间<24 h入院者51例,超过48 h入院者13例。入院时发生口鼻歪斜、失语、吞咽困难、四肢活动不灵者57例,出现上下肢肢体瘫痪者38例。
将上述患者分为在医护人员规范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的实验组32例,因家庭照护、经济原因、患者及家属未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训练的常规护理对照组32例两个组,经过14天住院治疗护理及出院后1个月的定时随访结果比对及再次入院资料收集进行比对分析。
2 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
2.1 患者病情评估及健康教育
脑卒中后急性期尽早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对患者后期肢体功能恢复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发病后2到3天即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越早,后期恢复也越好。首先依据现临床上较通用的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再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测定出患者发病时健侧及患侧的肌力、相应的活动能力,制定出早期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给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对后期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畏难、悲观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2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与护理措施
2.2.1 按摩。从入院开始,尽早进行患肢的按摩,可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可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由远端到近端进行轻缓的按摩,同时还可对环跳、风市、肩髃等穴位进行压迫疗法。
2.2.2 被动运动:患者在护士协助下进行肢体活动,能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各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
护士或治疗师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帮助患者将患侧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连续3周。
2.2.3 主动运动:在病情允许时,尽早进行主动运动,可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全身各系统功能、预防并发症。
a.Bo-berth握手:帮助患者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四指相对于交叉,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尽量上举,在患者可以承受时要求其保持5—10分钟,手不要晃动,不要憋气、过分用力。
b.床上移行:教患者以健手握紧床头栏杆,健肢协助患肢直立于床面,臀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可完成在床上的自行移动。若患者健手肌力达5级,还可教患者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2.4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 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1 周内便可坐起,1 周后可 坐稳。若能坐稳 30 ~ 60min,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增加脊椎和髋关节的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
2.2.5 站立训练和迈步康复训练:开始站立时,护士协助患者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 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 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当患者能站立 15min 以上,无不适、疲劳 感,即可开始迈步康复训练,偏瘫患者往往伴有足下垂,可由护士或家属搀扶一步一步地抬起患肢,以助抬脚迈步。同时还应 校正患侧踝关节内屈,以免形成足内翻,从而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在练习中迈步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如有不适即卧床休息, 减慢进度,然后再扶栏迈步到持拐迈步,最后徒手迈步。后期还可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运动器械练习,也能取得很好效果。
3 结果
实验组进行早期康复者肢体功能较发病时明显好转29例,治疗后发生肢体瘫痪者13例,出现后期肌肉萎缩及肌肉强直者7例。对照组肢体功能较发病时明显好转21例,治疗后发生肢体瘫痪者19例,出现后期肌肉萎缩及肌肉强直者11例。关于FMA值统计及Barther分值评定比较,见表1.
4 结论
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年龄和病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另外,住院系统治疗时间长短、训练的依从性也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发病早期,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就越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琰 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月第6卷第1期86
[2].王敬茹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影响个体预后的因素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16卷第22期10
[3]李征云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药物运用 2011年2月第5卷第4期207
【关键词】 脑梗塞 肢体康复护理 患者
引言
脑梗塞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高危病种,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极易导致四肢功能的严重退化和残疾。早期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提高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和功能恢复、降低肢体肌肉萎缩率和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基础资料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我院共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75~85岁17例,60~65岁23例,65~70岁18例,>55岁6例,首次发病49例,再次发病15例,发病时间<24 h入院者51例,超过48 h入院者13例。入院时发生口鼻歪斜、失语、吞咽困难、四肢活动不灵者57例,出现上下肢肢体瘫痪者38例。
将上述患者分为在医护人员规范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的实验组32例,因家庭照护、经济原因、患者及家属未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训练的常规护理对照组32例两个组,经过14天住院治疗护理及出院后1个月的定时随访结果比对及再次入院资料收集进行比对分析。
2 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
2.1 患者病情评估及健康教育
脑卒中后急性期尽早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对患者后期肢体功能恢复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发病后2到3天即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越早,后期恢复也越好。首先依据现临床上较通用的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再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测定出患者发病时健侧及患侧的肌力、相应的活动能力,制定出早期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给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对后期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畏难、悲观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2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与护理措施
2.2.1 按摩。从入院开始,尽早进行患肢的按摩,可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可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由远端到近端进行轻缓的按摩,同时还可对环跳、风市、肩髃等穴位进行压迫疗法。
2.2.2 被动运动:患者在护士协助下进行肢体活动,能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各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
护士或治疗师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帮助患者将患侧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连续3周。
2.2.3 主动运动:在病情允许时,尽早进行主动运动,可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全身各系统功能、预防并发症。
a.Bo-berth握手:帮助患者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四指相对于交叉,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尽量上举,在患者可以承受时要求其保持5—10分钟,手不要晃动,不要憋气、过分用力。
b.床上移行:教患者以健手握紧床头栏杆,健肢协助患肢直立于床面,臀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可完成在床上的自行移动。若患者健手肌力达5级,还可教患者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2.4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 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1 周内便可坐起,1 周后可 坐稳。若能坐稳 30 ~ 60min,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增加脊椎和髋关节的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
2.2.5 站立训练和迈步康复训练:开始站立时,护士协助患者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 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 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当患者能站立 15min 以上,无不适、疲劳 感,即可开始迈步康复训练,偏瘫患者往往伴有足下垂,可由护士或家属搀扶一步一步地抬起患肢,以助抬脚迈步。同时还应 校正患侧踝关节内屈,以免形成足内翻,从而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在练习中迈步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如有不适即卧床休息, 减慢进度,然后再扶栏迈步到持拐迈步,最后徒手迈步。后期还可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运动器械练习,也能取得很好效果。
3 结果
实验组进行早期康复者肢体功能较发病时明显好转29例,治疗后发生肢体瘫痪者13例,出现后期肌肉萎缩及肌肉强直者7例。对照组肢体功能较发病时明显好转21例,治疗后发生肢体瘫痪者19例,出现后期肌肉萎缩及肌肉强直者11例。关于FMA值统计及Barther分值评定比较,见表1.
4 结论
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年龄和病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另外,住院系统治疗时间长短、训练的依从性也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发病早期,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就越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琰 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月第6卷第1期86
[2].王敬茹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影响个体预后的因素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16卷第22期10
[3]李征云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药物运用 2011年2月第5卷第4期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