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是军队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高等学校之间最直接的军地校际人才共育活动,是对军地院校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等传统形式的深度拓展。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对人才培养、军民融合战略实施、构建高等教育共赢共享的开放办学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应该通过共享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军地联合培养人才力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办学;高等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19-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 direct collaboration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lleges. It is an in-depth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forms as the interschoo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cademies, such as opening up and joint running school. The promotion in this field is significant for talent education,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trategies impl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n-win and shared education resources pattern in higher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by sharing local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joint military and civilian training of talen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ollaboratively building and shar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educ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的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是军队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高等学校之间最直接的军地校际人才共育活动,切实把军民融合办学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实践和具体体现。
一、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的提出及丰富内涵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六大体系之一。新时代,依托國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构建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党中央为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战略决策。军民融合办学则是指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由军队主导、以军队院校为主体开展实施的一系列办学活动,通过与地方院校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军队人才,开展科研创新,举办各类活动等,为军队和地方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的教育性举措。新时代,军民融合办学是对军地院校开放办学、军地联合办学等传统形式的深度拓展,主要体现在:
(一)军地培养目标要素上的深度融合
尽管军事教育具有军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但从根本属性来讲,军事教育,特别是军队高等教育也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内在包含军事教育。如果说大众化和普及化是国民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军校教育是以国民教育为依托的专门化精英与集约教育,军地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虽目标任务不同,但实质相似,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虽各有特性,但共性一样,保持其特性基础上的双向交流、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军地融合培养过程是生动而有益的,不仅能够拓展培养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吸纳,而应当是基于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域性、要素式融合,是在人才培养领域展开教育教学要素的整体对接融入,逐步形成培养对象共育、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共建、师资力量共用、科研课题共研、国防教育共管和办学理念互通、通识课程互教、课程教材互建、学术社团互动、改革经验互鉴、校园文化互融等目标内容体系[1]。
(二)军地教育教学资源上的深度融合
各种资源的开展利用有助于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经过长时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积淀了丰富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其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是军民融合办学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的。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的融合办学就是通过资源的军民共建、共享和共用,实现军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统筹军队和地方教育教学等各种资源,打破军校和国民高等教育资源界限与相互分割局面,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军地之间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利用,以实现国家人才建设对军事资源的需求,以及军事人才培养对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军地教学教育资源融合,既要展开人力、信息和物质资源融合,又要注重办学思想、改革理念、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借鉴融入;既要突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等软硬件教学资源的融合,又要注重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军地办学质量效益上的深度融合
提升质量效益是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根本目的,把军事人才资源开发与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统一起来,走低成本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能够从整体上创造1+1>2的融合培养效益。一是体现在培养质量和人才使用效益上。利用地方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条件、前沿的学科专业、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军民融合办学在人才使用上形成合理的双向流动,并固化为良性运行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军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成本的经济效益上。军队办学、军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内外环境、硬件和软件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建设等是重要的物质条件,不可或缺。很显然,军队院校办学资源没有地方高校资源丰富,利用地方办学资源,借他山之石,能够实现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能够避免盲目跟踪军民通用技术发展速度和投入大量军事教育资源经费,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体现在军民融合办学的军事和社会效益上。通过军民融合办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军事人才培养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军事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辐射效益,比如,有助于《兵役法》中国防教育、军队训练等相关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有效贯彻实施,牵引地方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从而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
二、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重大意义
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发展,对破解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建设发展的诸多难题,借助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军事人才培养,满足人才培养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内在需求有着现实意义;对促进军队院校教育和国民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军民两大教育体系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军队教育和国民教育之间兼容双赢、聚优增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建设一流军校和锻造一流新型军事人才
一流军队呼唤的是一流军校、一流人才。军事人才的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的主责主业。“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新时代,高等教育融合办学可以拓展军事人才培养的高度、宽度和时间维度。
一是从纵向上看,高等教育院校有着人才培养汇集的聚拢优势,可以从社会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提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层次。特别是“双一流”院校和一些科研院所,高层次领军人才众多,畅通融合办学机制,以有效的政策使地方高校、科研单位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为军队所用,为军事科技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耦合协调,对于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水平,加强军队“双重”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
二是从横向上看,军队院校驻地大部分在城市,可以充分利用驻地地理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效应拓展融合办学范围,增强辐射效应,汇集各方人才。我国的国民教育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有着巨大的潜能,亟待挖掘。军地高等教育向来有着合作的优势,需要将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固化,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可持续发展。
三是从发展指向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地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军事人才培养,增强军民融合办学发展的紧迫性,加强军民融合办学战略指导,做好军民融合办学组织实施,推进军民融合活动创新,提升军民融合办学效益,形成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共同发展
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融合办学使高等教育与军民融合发展彼此关联,使高等教育发展有机融入并助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领域落地生根。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契机。当今是信息化战争时代,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我国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方位实施,必然破解国防军事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中的诸多发展难题,必然挖掘使用经济社会母体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能量服务于军事需求。军民融合办学是构建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实践,将有效带动军地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协同创新平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量参与军民、军地之间的科技研发,实施技术转移,使高等教育发挥出特有的功能和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共建、优质资源共用、技术创新共享以及产学研用一体的军地共融模式。其次,军队高等教育以军民融合为平台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促进了国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社会教育和科技资源日益丰富,这些有形或无形资源蕴藏于社会各个领域、广布于地方众多的高等院校,为军民融合办学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为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有,军民融合渗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军队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融合办学使军事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形成融合发展态势。
二是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中大有可为。高等教育可以为军民融合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创新活力。其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通过融合办学和资源共享,可以为军民融合输送大批军事人才资源,层次高、质量好、转型快,成为军民融合发展进程的坚实人才保障;形成以军队培养为主、高校培养为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可以提高军队人才的培养起点,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其二,高校是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的主阵地,科研创新体系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可以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方面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从事理论研究、前沿创新的军队高等教育机构,能为军民融合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研联盟、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委托外包等形式,地方高校的科研技术能够有效融入军民融合大型科研工程项目,“双一流”建设成果能够惠及军民融合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体系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观
军队院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应体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军队院校改革后,定位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军事院校,其办学定位属性要求必须与国民教育接轨,必须融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国家接轨的高等教育标准。军民融合办学是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最直接的接轨融合,军队院校融合办学有助于使军队院校和地方高等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军地教育的协调联动、高效运行,助推军地教育的一体化、体系化[3]。宏观上,在国民教育大系统框架内统筹谋划军校教育的军民融合发展,可以破解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利益羁绊和制度障碍,改变当前军民融合办学中“各自为政”的二元分割现状,使“民间行为”上升“行政”或“官方”行为,从而优化军地院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比如,军民融合办学中,对承担军事人才培养任务的地方院校和单位应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学科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从制度层面加以稳定和保障。微观上,用科学规律指导军民融合办学实践并提供具体指导和可操作性方案。深入把握军地教育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准军民融合办学的耦合点,不断探索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径,正确解决军民融合办学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力求共享共赢、互惠互利,从而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的深度发展 。比如,军地院校通用专业或通用课程应该统一专业评价标准,并纳入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特别是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更应该以国家统一考试和鉴定为准,军队考评标准应该纳入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之中。
(四)有利于构建高等教育共赢共享的开放办学格局
长期以来,军队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二元分治、多头领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军队院校也形成了以自我发展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导致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分散,整体办学质量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建设步伐[4]。进入新时代,军队院校坚持“三个面向”,聚焦备战打仗,完成了教育体系的重构重塑,迈上建设一流院校、培养一流军事人才的新征程。2019年,全军院校长集训中提出开放融合、集约集优的办学模式,强调要把握一流标准,融合办学资源、改进教育方式。军队院校需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融合办学,加快融入步伐,助推内涵发展。需要各院校立足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办学模式。一是要以军队院校为主,瞄准军事人才培养需求,联合地方重点高校,借力普通高校优势学科,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二是健全管理机制,理顺军民融合办学军队和地方联合培育机制,常态化建立跟学跟研跟产等制度。如军事领域的通信、文化、医学、财务、营房、运输管理、工程机械等专业,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三是搭建军民融合办学需求对接平台,畅通军队和地方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大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共享、优秀师资互聘互用的力度。2019年,教育部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联合颁发《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暂行办法》,切实解决了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也是对创建国家主导、区域协作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的新探索。
三、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主要路径
当前,有力推动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跨越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新起点上不断开创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5]。总结一些院校较为成功的融合办学实践[6],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思路,创新军民融合办学模式。
(一)借助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融合办学
一是构建区域性融合办学体系,建立“军队院校-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合作高校或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融合办学协商通道,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态协作机制,深化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签约合作,开展专业共建、师资互聘、课题共研、人才共育。二是坚持开放办校、开放办学,以区域性融合办学为基础,成立“军地高校联盟”,军地通用基础课程实现开放互访,同类专业课程能跨校选课并学分互认。引进、聘请地方高校学科领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建立军地高校学科专业共建体系,与国民教育相近的学科专业借助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分学科、按要素探索专业依托建设之路,设立学科专业共建基地等形式推动军民融合办学走深走实。三是凭借驻地区位好、军地联系广的优势与驻地高校在优秀师资聘用等方面广泛合作,建立基地型、专业互融型师资共育通道,形成常态化培训交流机制,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内容,定期组织培训活动。
(二)加大军地联合培养人才和交流使用力度
一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区域内军地融合育才协调机制、军地定期联席协商工作制度,推动地方优质师资、科研设施、创新成果等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全面开放。二是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大型活动、赛事为牵引,进行优秀生对口选拔、交流、培训,拓展学员发展空间,提高学员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军地院校互读机制,健全完善军队院校青年学员转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实施办法,建立几所对口接收军队院校转学学员的合作院校。四是建立少年军校和优质生源基地,在招生人数较多的省份遴选几所省属重点高中建立少年军校,形成稳固的优质生源基地。五是推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工作,在大型工程机械操作、保密档案、审计、采購等方向增加从地方高校招收定向培养士官数量。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专业(士官)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集中组织签约,实现联教联训军地对接等。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军校影响力宣传力
一是构建现代化军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资源向院校开放,引进数字化影院、数字图书馆等,丰富军校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与地方联合组织文艺创演活动,军校文化创作力争纳入驻地文艺创作整体规划。二是实现与地方电视台专业设备及平台基础实施的共享,加强与国家、省级网络媒体和门户网站深度合作,创新网络新媒体宣传模式,加强军校形象宣传,提升网络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军事院校优势,与地方高校,驻地党委、宣传、民政、文化等部门建立联系,共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立军民融合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形成红色基因教育多元化渠道。
(四)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加强数据工程建设,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教学课程、想定作业、对抗训练、虚拟实验、数据管理等软件,构建指挥训练、模拟对抗、检验评估系统。实现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等军事大数据基础领域的共享共用,提升数据科学建设能力。二是积极融入区域驻地高校,加入驻地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形式丰富军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立联合目录共享机制,共享地方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三是建立军地合作的多样化教学保障体系,在教学实验场地利用、教学设施设备维护、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拓宽合作模式,促进军地通用教育资源统建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叶园.武警院校军民融合办学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J].武警学术,2017(11):35-37.
[2]李海红,张建卫,赵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耦合机理与推进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22-26.
[3]王君学.优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N].解放军报,2017-4-21.
[4]教必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军事历史,2019(5):28-33.
[5]教必成.引领新时代军事教育 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N].解放军报,2020-7-20.
[6]范文.军民融合办学的实践及启示[J].武警学术,2017(11):33-34.
关键词:军民融合办学;高等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019-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 direct collaboration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lleges. It is an in-depth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forms as the interschoo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cademies, such as opening up and joint running school. The promotion in this field is significant for talent education,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trategies impl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n-win and shared education resources pattern in higher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by sharing local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joint military and civilian training of talen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ollaboratively building and shar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educ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的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是军队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高等学校之间最直接的军地校际人才共育活动,切实把军民融合办学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实践和具体体现。
一、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的提出及丰富内涵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六大体系之一。新时代,依托國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构建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党中央为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战略决策。军民融合办学则是指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由军队主导、以军队院校为主体开展实施的一系列办学活动,通过与地方院校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军队人才,开展科研创新,举办各类活动等,为军队和地方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的教育性举措。新时代,军民融合办学是对军地院校开放办学、军地联合办学等传统形式的深度拓展,主要体现在:
(一)军地培养目标要素上的深度融合
尽管军事教育具有军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但从根本属性来讲,军事教育,特别是军队高等教育也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内在包含军事教育。如果说大众化和普及化是国民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军校教育是以国民教育为依托的专门化精英与集约教育,军地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虽目标任务不同,但实质相似,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虽各有特性,但共性一样,保持其特性基础上的双向交流、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军地融合培养过程是生动而有益的,不仅能够拓展培养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吸纳,而应当是基于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域性、要素式融合,是在人才培养领域展开教育教学要素的整体对接融入,逐步形成培养对象共育、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共建、师资力量共用、科研课题共研、国防教育共管和办学理念互通、通识课程互教、课程教材互建、学术社团互动、改革经验互鉴、校园文化互融等目标内容体系[1]。
(二)军地教育教学资源上的深度融合
各种资源的开展利用有助于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经过长时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积淀了丰富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其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是军民融合办学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的。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的融合办学就是通过资源的军民共建、共享和共用,实现军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统筹军队和地方教育教学等各种资源,打破军校和国民高等教育资源界限与相互分割局面,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军地之间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利用,以实现国家人才建设对军事资源的需求,以及军事人才培养对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军地教学教育资源融合,既要展开人力、信息和物质资源融合,又要注重办学思想、改革理念、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借鉴融入;既要突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等软硬件教学资源的融合,又要注重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军地办学质量效益上的深度融合
提升质量效益是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根本目的,把军事人才资源开发与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统一起来,走低成本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能够从整体上创造1+1>2的融合培养效益。一是体现在培养质量和人才使用效益上。利用地方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条件、前沿的学科专业、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军民融合办学在人才使用上形成合理的双向流动,并固化为良性运行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军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成本的经济效益上。军队办学、军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内外环境、硬件和软件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建设等是重要的物质条件,不可或缺。很显然,军队院校办学资源没有地方高校资源丰富,利用地方办学资源,借他山之石,能够实现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能够避免盲目跟踪军民通用技术发展速度和投入大量军事教育资源经费,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体现在军民融合办学的军事和社会效益上。通过军民融合办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军事人才培养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军事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辐射效益,比如,有助于《兵役法》中国防教育、军队训练等相关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有效贯彻实施,牵引地方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从而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
二、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重大意义
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发展,对破解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建设发展的诸多难题,借助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军事人才培养,满足人才培养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内在需求有着现实意义;对促进军队院校教育和国民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军民两大教育体系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军队教育和国民教育之间兼容双赢、聚优增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建设一流军校和锻造一流新型军事人才
一流军队呼唤的是一流军校、一流人才。军事人才的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的主责主业。“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新时代,高等教育融合办学可以拓展军事人才培养的高度、宽度和时间维度。
一是从纵向上看,高等教育院校有着人才培养汇集的聚拢优势,可以从社会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提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层次。特别是“双一流”院校和一些科研院所,高层次领军人才众多,畅通融合办学机制,以有效的政策使地方高校、科研单位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为军队所用,为军事科技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耦合协调,对于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水平,加强军队“双重”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
二是从横向上看,军队院校驻地大部分在城市,可以充分利用驻地地理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效应拓展融合办学范围,增强辐射效应,汇集各方人才。我国的国民教育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有着巨大的潜能,亟待挖掘。军地高等教育向来有着合作的优势,需要将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固化,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办学可持续发展。
三是从发展指向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地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军事人才培养,增强军民融合办学发展的紧迫性,加强军民融合办学战略指导,做好军民融合办学组织实施,推进军民融合活动创新,提升军民融合办学效益,形成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共同发展
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融合办学使高等教育与军民融合发展彼此关联,使高等教育发展有机融入并助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领域落地生根。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契机。当今是信息化战争时代,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我国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方位实施,必然破解国防军事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中的诸多发展难题,必然挖掘使用经济社会母体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能量服务于军事需求。军民融合办学是构建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实践,将有效带动军地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协同创新平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量参与军民、军地之间的科技研发,实施技术转移,使高等教育发挥出特有的功能和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共建、优质资源共用、技术创新共享以及产学研用一体的军地共融模式。其次,军队高等教育以军民融合为平台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促进了国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社会教育和科技资源日益丰富,这些有形或无形资源蕴藏于社会各个领域、广布于地方众多的高等院校,为军民融合办学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为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有,军民融合渗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军队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融合办学使军事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形成融合发展态势。
二是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中大有可为。高等教育可以为军民融合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创新活力。其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通过融合办学和资源共享,可以为军民融合输送大批军事人才资源,层次高、质量好、转型快,成为军民融合发展进程的坚实人才保障;形成以军队培养为主、高校培养为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可以提高军队人才的培养起点,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其二,高校是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的主阵地,科研创新体系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可以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方面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从事理论研究、前沿创新的军队高等教育机构,能为军民融合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研联盟、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委托外包等形式,地方高校的科研技术能够有效融入军民融合大型科研工程项目,“双一流”建设成果能够惠及军民融合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体系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观
军队院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应体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军队院校改革后,定位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军事院校,其办学定位属性要求必须与国民教育接轨,必须融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国家接轨的高等教育标准。军民融合办学是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最直接的接轨融合,军队院校融合办学有助于使军队院校和地方高等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军地教育的协调联动、高效运行,助推军地教育的一体化、体系化[3]。宏观上,在国民教育大系统框架内统筹谋划军校教育的军民融合发展,可以破解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利益羁绊和制度障碍,改变当前军民融合办学中“各自为政”的二元分割现状,使“民间行为”上升“行政”或“官方”行为,从而优化军地院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比如,军民融合办学中,对承担军事人才培养任务的地方院校和单位应在教育经费、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学科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从制度层面加以稳定和保障。微观上,用科学规律指导军民融合办学实践并提供具体指导和可操作性方案。深入把握军地教育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准军民融合办学的耦合点,不断探索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径,正确解决军民融合办学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力求共享共赢、互惠互利,从而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的深度发展 。比如,军地院校通用专业或通用课程应该统一专业评价标准,并纳入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特别是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更应该以国家统一考试和鉴定为准,军队考评标准应该纳入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之中。
(四)有利于构建高等教育共赢共享的开放办学格局
长期以来,军队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二元分治、多头领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军队院校也形成了以自我发展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导致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分散,整体办学质量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建设步伐[4]。进入新时代,军队院校坚持“三个面向”,聚焦备战打仗,完成了教育体系的重构重塑,迈上建设一流院校、培养一流军事人才的新征程。2019年,全军院校长集训中提出开放融合、集约集优的办学模式,强调要把握一流标准,融合办学资源、改进教育方式。军队院校需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融合办学,加快融入步伐,助推内涵发展。需要各院校立足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办学模式。一是要以军队院校为主,瞄准军事人才培养需求,联合地方重点高校,借力普通高校优势学科,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二是健全管理机制,理顺军民融合办学军队和地方联合培育机制,常态化建立跟学跟研跟产等制度。如军事领域的通信、文化、医学、财务、营房、运输管理、工程机械等专业,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三是搭建军民融合办学需求对接平台,畅通军队和地方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大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共享、优秀师资互聘互用的力度。2019年,教育部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联合颁发《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暂行办法》,切实解决了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也是对创建国家主导、区域协作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的新探索。
三、高等教育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的主要路径
当前,有力推动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办学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跨越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新起点上不断开创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5]。总结一些院校较为成功的融合办学实践[6],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思路,创新军民融合办学模式。
(一)借助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融合办学
一是构建区域性融合办学体系,建立“军队院校-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合作高校或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融合办学协商通道,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态协作机制,深化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签约合作,开展专业共建、师资互聘、课题共研、人才共育。二是坚持开放办校、开放办学,以区域性融合办学为基础,成立“军地高校联盟”,军地通用基础课程实现开放互访,同类专业课程能跨校选课并学分互认。引进、聘请地方高校学科领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建立军地高校学科专业共建体系,与国民教育相近的学科专业借助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分学科、按要素探索专业依托建设之路,设立学科专业共建基地等形式推动军民融合办学走深走实。三是凭借驻地区位好、军地联系广的优势与驻地高校在优秀师资聘用等方面广泛合作,建立基地型、专业互融型师资共育通道,形成常态化培训交流机制,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内容,定期组织培训活动。
(二)加大军地联合培养人才和交流使用力度
一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区域内军地融合育才协调机制、军地定期联席协商工作制度,推动地方优质师资、科研设施、创新成果等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全面开放。二是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大型活动、赛事为牵引,进行优秀生对口选拔、交流、培训,拓展学员发展空间,提高学员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军地院校互读机制,健全完善军队院校青年学员转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实施办法,建立几所对口接收军队院校转学学员的合作院校。四是建立少年军校和优质生源基地,在招生人数较多的省份遴选几所省属重点高中建立少年军校,形成稳固的优质生源基地。五是推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工作,在大型工程机械操作、保密档案、审计、采購等方向增加从地方高校招收定向培养士官数量。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专业(士官)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集中组织签约,实现联教联训军地对接等。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军校影响力宣传力
一是构建现代化军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资源向院校开放,引进数字化影院、数字图书馆等,丰富军校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与地方联合组织文艺创演活动,军校文化创作力争纳入驻地文艺创作整体规划。二是实现与地方电视台专业设备及平台基础实施的共享,加强与国家、省级网络媒体和门户网站深度合作,创新网络新媒体宣传模式,加强军校形象宣传,提升网络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军事院校优势,与地方高校,驻地党委、宣传、民政、文化等部门建立联系,共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立军民融合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形成红色基因教育多元化渠道。
(四)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加强数据工程建设,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教学课程、想定作业、对抗训练、虚拟实验、数据管理等软件,构建指挥训练、模拟对抗、检验评估系统。实现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等军事大数据基础领域的共享共用,提升数据科学建设能力。二是积极融入区域驻地高校,加入驻地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形式丰富军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立联合目录共享机制,共享地方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三是建立军地合作的多样化教学保障体系,在教学实验场地利用、教学设施设备维护、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拓宽合作模式,促进军地通用教育资源统建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叶园.武警院校军民融合办学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J].武警学术,2017(11):35-37.
[2]李海红,张建卫,赵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耦合机理与推进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22-26.
[3]王君学.优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N].解放军报,2017-4-21.
[4]教必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军事历史,2019(5):28-33.
[5]教必成.引领新时代军事教育 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N].解放军报,2020-7-20.
[6]范文.军民融合办学的实践及启示[J].武警学术,2017(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