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悼亡”一词自潘岳的《悼亡诗》之后成为悼妻的代名词,虽说之后有学者对“悼亡”一词的范围有所争议,但是“悼亡”一词有悼妻之意这是无所争议的。由于本文主要涉及妻子形象的分析,因而本文的悼亡诗只指悼妻诗。由于伦理道德的约束以及对妻子的定位使得妻子这一形象无法在诗人的艳情之作中出现,只有在妻亡之后,诗人才能对妻子的一生做一个回顾以及表达自己对于妻子的感情,妻子的形象才能得以表现。正如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说:“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但纵观唐代的悼亡诗,不难发现唐代的悼妻诗多是以哀为主、以赞为辅,元稹笔下的妻子是具有模糊性的几类形象:一类是贤惠持家的妻子;另一类则是有着自我独特魅力的妻子如此。本文将主要对元稹悼亡诗中“妻子”的形象进行一个分析。
◆关键词:元稹;悼亡诗;妻子形象;婚恋主题
悼亡诗古已有之,自《诗经》的《诗经·唐风·葛生》和《诗经·邶风·绿衣》,至潘岳的《悼亡诗》,再到唐代的元稹韦应物、宋代的苏轼陆游、清代的纳兰性德,悼亡诗虽然相较其他类型的诗歌数量较少,但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在“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中,悼亡诗数量可观,佳作纷呈,如韦应物、戴叔伦、刘禹锡、孟郊、元稹、李商隐、赵嘏等都或多或少有悼亡诗名作。而关于悼亡诗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数量都不少,尚永亮、高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中对选自《诗经》到清代的近百篇悼亡诗进行翻译解释和赏析;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中对元稹的悼亡诗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此外胡旭的《悼亡诗史》为我国学界系统研究悼亡诗的第一部专著,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典籍的整理归纳,梳理出自先秦到晚清的悼亡诗发展线索,并分作家对悼亡诗进行源流探溯;除这些著作之外,关于悼亡诗的论文更是数量宏观,从悼亡诗的历史发展脉络、到中外悼亡诗名篇对比、悼亡诗的性别差异、意象研究,再到诗人与诗人之间悼亡诗的比较,有关悼亡诗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悼亡”这个词的概念范围其实有一个变化的,从广义的悼念亲人、朋友,到狭义的悼念妻子,悼亡自潘岳的《悼亡诗》起开始成为缅怀妻子的一个代名词,而纵观学术界对于悼亡诗(采用狭义概念)的研究,笔者发现对于悼亡诗中诗人妻子的形象分析是有所欠缺的。
一、元稹与李商隐悼妻诗统计
二、诗人诗歌分析
元稹与韦丛(贤惠持家的妻子)
虽说元稹悼妻诗中情感的真挚性为人所质疑,但其在悼亡诗的创作成就上却是享誉古今的,是我国悼亡诗上的标志性诗人。元稹才高貌美,风流倜傥,与许多女子都交往甚密,但在他诗中主要出现的和他有过夫妻或准夫妻身份的女人有四个:崔莺莺(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元稹艳诗的主人公)、明媒正娶的妻子韦丛、元稹之妾安仙嫔、再娶之妻裴淑。韦丛死之后,元稹为其做过33首悼妻诗,本文只为韦丛作为分析对象。在元稹的悼亡诗中,韦丛主要作为贤惠持家、共度患难式的妻子形象出现,在这类悼亡诗中,元稹表现出深深的愧疚感。因而这样的一类悼亡诗中,妻子的形象变得可替代,从而韦丛的个性形象就无法为人们所把握,人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贤惠淑德的妻子形象,但这是中国大多数妻子都有的,乃至母亲都可以有,那么这样的形象也就具有模糊性。
三、总结
元稹的妻子韦丛在元稹的悼亡诗显现之后,成为后来文人眼中和笔下的贤妻楷模。如果说韦应物把妻子的德行作为展现、褒奖妻子的一个角度,那个元稹就把妻子的德行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乃至成为后来人眼中妻子的楷模。此后作悼亡诗者,多有沿袭此法,大书亡妻美德。古代妇女的善良、勤劳、贤淑等美德,确实值得赞扬。但真情流露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做作之处。况且善良、勤劳、贤淑等美德为一般女性所共同拥有,无法体现妻子对于诗人的独一无二,这样的悼亡诗看来就有些人云亦云。但是中国诗歌向来以情致胜,只要情到位了,诗歌的高度也就有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朝代都有写悼亡诗厉害的诗人或词人。总的来看,古代对于妻子这一形象还是相对刻板固化的,无论每个诗人的妻子如何,她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们都是家庭的奉献者,也就是好妻子形象,也就是只有贤惠这个条件达到了,她们才能考虑其他个人所具有的品质和特点,这是社会分工和对于女性的定位所造成的对于女性的束缚,然而诗人笔下的妻子都能够在这一方天地做到最好,这是她们的伟大之处。而作为现代女性,普遍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则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从而努力拼搏获得自我形象的展现,而不再像古代那样只能依靠男性的笔触而存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1984:89.
[2]尚永亮,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
[3]陳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84.
[4]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5]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张静,郭曼.超越生死的爱恋——中西悼亡诗的解读与比较[J].文教资料,2016(22):7-8.
[7]崔婉茹.论悼亡诗中的性别差异[J].吕梁学院学报,2014(4):17-21.
[8]孙鸿亮.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演变及其意象构成[J].学术论坛,2012,35(10):103-105.
[9]韩英.韦应物与元稹悼亡诗中的感情比较[J].北方文学:中,2016(7):46-47.
◆关键词:元稹;悼亡诗;妻子形象;婚恋主题
悼亡诗古已有之,自《诗经》的《诗经·唐风·葛生》和《诗经·邶风·绿衣》,至潘岳的《悼亡诗》,再到唐代的元稹韦应物、宋代的苏轼陆游、清代的纳兰性德,悼亡诗虽然相较其他类型的诗歌数量较少,但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在“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中,悼亡诗数量可观,佳作纷呈,如韦应物、戴叔伦、刘禹锡、孟郊、元稹、李商隐、赵嘏等都或多或少有悼亡诗名作。而关于悼亡诗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数量都不少,尚永亮、高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中对选自《诗经》到清代的近百篇悼亡诗进行翻译解释和赏析;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中对元稹的悼亡诗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此外胡旭的《悼亡诗史》为我国学界系统研究悼亡诗的第一部专著,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典籍的整理归纳,梳理出自先秦到晚清的悼亡诗发展线索,并分作家对悼亡诗进行源流探溯;除这些著作之外,关于悼亡诗的论文更是数量宏观,从悼亡诗的历史发展脉络、到中外悼亡诗名篇对比、悼亡诗的性别差异、意象研究,再到诗人与诗人之间悼亡诗的比较,有关悼亡诗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悼亡”这个词的概念范围其实有一个变化的,从广义的悼念亲人、朋友,到狭义的悼念妻子,悼亡自潘岳的《悼亡诗》起开始成为缅怀妻子的一个代名词,而纵观学术界对于悼亡诗(采用狭义概念)的研究,笔者发现对于悼亡诗中诗人妻子的形象分析是有所欠缺的。
一、元稹与李商隐悼妻诗统计
二、诗人诗歌分析
元稹与韦丛(贤惠持家的妻子)
虽说元稹悼妻诗中情感的真挚性为人所质疑,但其在悼亡诗的创作成就上却是享誉古今的,是我国悼亡诗上的标志性诗人。元稹才高貌美,风流倜傥,与许多女子都交往甚密,但在他诗中主要出现的和他有过夫妻或准夫妻身份的女人有四个:崔莺莺(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元稹艳诗的主人公)、明媒正娶的妻子韦丛、元稹之妾安仙嫔、再娶之妻裴淑。韦丛死之后,元稹为其做过33首悼妻诗,本文只为韦丛作为分析对象。在元稹的悼亡诗中,韦丛主要作为贤惠持家、共度患难式的妻子形象出现,在这类悼亡诗中,元稹表现出深深的愧疚感。因而这样的一类悼亡诗中,妻子的形象变得可替代,从而韦丛的个性形象就无法为人们所把握,人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贤惠淑德的妻子形象,但这是中国大多数妻子都有的,乃至母亲都可以有,那么这样的形象也就具有模糊性。
三、总结
元稹的妻子韦丛在元稹的悼亡诗显现之后,成为后来文人眼中和笔下的贤妻楷模。如果说韦应物把妻子的德行作为展现、褒奖妻子的一个角度,那个元稹就把妻子的德行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乃至成为后来人眼中妻子的楷模。此后作悼亡诗者,多有沿袭此法,大书亡妻美德。古代妇女的善良、勤劳、贤淑等美德,确实值得赞扬。但真情流露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做作之处。况且善良、勤劳、贤淑等美德为一般女性所共同拥有,无法体现妻子对于诗人的独一无二,这样的悼亡诗看来就有些人云亦云。但是中国诗歌向来以情致胜,只要情到位了,诗歌的高度也就有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朝代都有写悼亡诗厉害的诗人或词人。总的来看,古代对于妻子这一形象还是相对刻板固化的,无论每个诗人的妻子如何,她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们都是家庭的奉献者,也就是好妻子形象,也就是只有贤惠这个条件达到了,她们才能考虑其他个人所具有的品质和特点,这是社会分工和对于女性的定位所造成的对于女性的束缚,然而诗人笔下的妻子都能够在这一方天地做到最好,这是她们的伟大之处。而作为现代女性,普遍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则更应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从而努力拼搏获得自我形象的展现,而不再像古代那样只能依靠男性的笔触而存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1984:89.
[2]尚永亮,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
[3]陳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84.
[4]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5]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张静,郭曼.超越生死的爱恋——中西悼亡诗的解读与比较[J].文教资料,2016(22):7-8.
[7]崔婉茹.论悼亡诗中的性别差异[J].吕梁学院学报,2014(4):17-21.
[8]孙鸿亮.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演变及其意象构成[J].学术论坛,2012,35(10):103-105.
[9]韩英.韦应物与元稹悼亡诗中的感情比较[J].北方文学:中,2016(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