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党聚会东京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香港的麦琪、京都的凌子相识是在王菲的歌迷网站,几年下来结成死党。
  麦琪来日本,凌子提前一天从京都赶到了东京。12月的东京有些冷,我和凌子竖着领子站在西日暮里的站台上翘首等待。在MSN的摄像镜头里,我们已经熟悉了彼此的笑容,但三人还是第一次见面,心里多少有些紧张。车一进站,拥下来一大群人,我和凌子的目光在人群里找了又找,突然听到一声很热切的呼唤:“HI!向轩。HI!RINKO!”回过神来,看到麦琪背着一大堆行李跌跌撞撞地冲了过来。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三个人就已经抱在了一起,一边大叫,一边两脚直蹦,引得周围的日本人侧目,惊讶的眼神分明写着“怎么遇到这么一群外国疯子。”
  突然,麦琪站住了,笑眯眯地向我们鞠了一躬,用颇为标准的日语,说:“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这是我男朋友,埃德温森。”从麦琪的背后走出来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戴着金丝边眼镜,很斯文的样子。这个麦琪,真有她的!一来日本,就给我和凌子两个大大的意外,一个是她背着我们偷偷地学了日语,还学得像模像样的,第二个就是,她把男朋友带来日本,竟然不和我和凌子打声招呼。“我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的!”麦琪得意地笑。
  我和凌子面面相觑,为这场“惊喜”措手不及。在日本生活了八年的我,早已习惯了万事事前先打招呼,并把其视为基本礼节。对这种“惊喜”让我深感困惑,舌头直打结,而凌子则不慌不乱地微笑着:“哎呀,要是早告诉我的话,我一定会穿好一些衣服过来。让你男友看到我这副模样,真是不好意思了。”我听出凌子是话外有音,而麦琪似乎并未察觉,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会儿英语,一会儿中文,一会儿日语,全然是网上那个永不安宁永不知愁的“执迷不悔千年不悔”。
  在东京,三网友和埃德温森一起逛了上野,浅草,涩谷,新宿,吃了日本的馒头、豆沙冰、博多拉面,铁板烧……凌子总是雅雅地笑,静静地说话,从不动气,从不慌张,一副京都淑女的样子。一次,去日本小吃店就餐,正好遇到高峰,店堂的服务员又少,四人坐下一刻钟,都没有人来招呼。这种事,在东京是很少见的,这不是要在我死党面前败坏东京的崇高服务业形象吗。于是,我正要发作,就听到凌子笑眯眯地对麦琪说:“真好耶!今天走了一天,多亏了这里没有人搭理我们,总算可以坐下来歇口气了。”好像只是对着麦琪说,但声音大得足以让服务员都听到。我和麦琪以及埃德温森,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不晓得文文静静的凌子在搞什么鬼。一会儿,服务员把茶水送了上来,并连声地道歉:“让你们久等了。”
   一顿饭吃完,心里藏不住事的麦琪终于向凌子逼问:“你刚才的话,是有意说给服务员听的吧?”凌子微笑着称“是。”
  麦琪逼问:“你为什么总是拐弯抹角地说话?这是日本人说话的方式吗?”
  “不是,不是!”我在一边还日本人一身清白,“东京人从不这么说话。”
  “也许是京都人的习惯吧?”凌子解释道,“很少有人见到两个京都人吵架的,因为京都人善于避免争执。就像刚才,如果我们去喊服务员,指责她怠慢我们的话,她一定会不高兴,以后再来这家店就会气氛很尴尬。”
  “?”麦琪和我对她的观点很认同,又充满不解。
  “一般这种时候,京都人都会对自己的朋友大声地说,哎呀,多亏服务员没有注意我们,所以我们才可能这么闲谈很久,或者说,服务员可真辛苦呀,这样忙碌,我们还是等一会儿吧。服务员听到,自然就会过来照应,同时也避免了冲突。”
  “哎呀,这么麻烦呀!”麦琪感叹道,“遇上香港人,一定会大骂出声的。”
  “中国人都晓得日本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我来东京住了七年,都没有感觉到。现在才明白,这是京都人犯的错,让全体日本人都背上了黑锅。”
  凌子红了脸:“瞧你说的,你这样说话,就容易伤人,京都人说话前,总是先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是体贴对方的表现,并非虚伪。”
  看凌子生气,我和麦琪只能连声:“SORRY!”赔不是。
  麦琪生日那天晚上,三死党去了寿司店“彩”。那天,麦琪很兴奋,一落座,就开始和男友埃德温森相互揭短,大谈初夜两人的感受。不想,把凌子惊得花容失色,连连地摇手:“请不要在这里讲这些。”再抬头一看,原来站在我们前面捏寿司的店员,红着脸走到了另一头去。埃德温森满脸奇怪:“日本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话题的吗?”
  我只能轻声地解释:“日本人一般很讲究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在寿司店里吃饭时,就算喝了酒,说的玩笑都比较隐晦,像你们这样直指男女生殖器的话题,一般只有陪酒酒吧等卖笑场所才会有人讲。”
  麦琪伸了伸舌头:“上帝保佑,还好我是香港人!如果让我做日本人,我一定会死定!这么多规定!”
   麦琪走的那一天,我和凌子把这对小情人送到了成田机场,凌子抱住麦琪流下了眼泪,不断地说:“你要再来日本的哟,一定要再来!”麦琪也受了凌子的感染,泪流满面,只有我很平静地劝完这位,劝那位,在我的观念中,就算现在离别了,回到家后,我们一上电脑,依然会死党天下无敌地在一起聊天,打架,拥抱,亲吻和互相关怀。
  晚上回家,我看到凌子在MSN上的留言:“交了你们两个死党真好!我这几天过得无比快乐,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与我不相同的人,我们也能成为朋友。”
其他文献
上大学时代有个同学的行为非常特别,每次到了吃饭时间,他都要远离众人的视线,选一个大家看不到他的位子,才能安心吃饭。  连和同学相约去看电影、吃东西,他都坚持跟我们坐不同桌,并且要背对着我们,才吃得下东西;只要有人站在他面前,他就食不下咽(根据同学自己的解释,因为他觉得吃东西的样子很不雅观,所以非常讨厌对着别人吃饭)。  由于这个同学选座位的习惯实在太过怪异,让我开始对“别人会选什么位子坐”产生好奇
期刊
据新闻媒体报道,2006年末有一种叫“发泄果”的小玩意在小商品市场悄然走俏,一天能卖掉百来个。这种看上去很普通的橡胶球,只要把它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原本球状的橡胶顿时摊成一片,就好像把一个西红柿摔在地上似的。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由记忆橡胶制成的烂“发泄果”又慢慢恢复球状。而一些以发泄为主题词的网站,点击率一天可以高达20万,并且使有经营头脑的商家发起了“发泄财”,发泄者每发表一条言论以2元论价。据说郑
期刊
小费,兴起在18世纪英国的餐厅里,只要放些小钱在餐桌的小碗里,就能得到“保证最迅速的服务”,这个方法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在海外,由于服务业相当发达,小费无处不在,忘记给或者不会给小费,必然会给海外生活自寻烦恼。  以下这些行业是经常需要收小费的:  第一,酒店:门童、行李员、送餐员、客房服务员;  第二,餐厅:领位员、侍者、乐手、卫生间保洁员;  第三,美容美发:美容师、发型师、泊车者;  第四
期刊
半把尺子    早饭还没吃呢,茵子胡乱在早点摊上抓了两个馒头便开始追逐车道上的第一辆公交车。今天日子不太寻常——期中考,还是数学。  “考试画图不用尺的一律不计分!”考官带着几分装出来的严肃对大家嚷。  “开……开什么玩笑?”茵子吞下馒头急忙准备寻求支援,她没带尺子。这时,她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因为交叉考试,自己前后都是些理科班的陌生脸。  找谁?后面那女生长发飘飘肯定是个善解人意的乖乖女。  
期刊
“草莓”1号:小汪  年龄:22岁  学历:名牌大学毕业  现状:待业  “草莓”特征: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过往骄傲的资本使他无法冷静思考问题,也无法将心理位置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从足球骄子到消极青年    我的小学就以足球为特色,后  来进的高中也是足球特色学校,再加上我越踢越出众,从小就被选人区、市少年队,跑遍了国外参加比赛。眼界开阔了,人也长到了180cm以上,从各个方面看,我都
期刊
丫 丫/主持    Q:我的工作属于自由职业,不用朝九晚五,打卡和挤班车都不在我的日程表上,做office的小白领们都会很羡慕吧?但其实,我的工作也有遗憾,很大的遗憾。最主要的就是接触的人少,实在太少了!我每天躲在家里画漫画,沟通只限于约稿的几位出版社编辑和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好朋友,连交际的圈子也没有。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生活得越来越闭塞,我甚至常常连漫画故事的原作者是谁都搞不清楚。我很想扩大自己的
期刊
1.“你才是诗人”是句骂话?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度兴起全国人民写诗高潮,比如文革时候,个个都变成“假大空”诗人,夸张修辞用到登峰造极,大家都会“啊”诗歌;后来进入“朦胧诗”为代表的愤懑、忧郁、晦涩的年代,大家又都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好像都有一肚子的忧伤与困惑……不久前,赵丽华的“废话诗”又把沉寂的诗坛给搞得风起云涌人声鼎沸,大家都按回车键,大家都恶搞诗歌,大家都在秀诗歌…
期刊
爱情从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成功的爱总是双向的。就好像一句挺美丽的诗:一个思念加上一个思念。才能合成一个十五的月亮。  换言之,爱情绝非一厢情愿,如果无意接受爱,就理应及时明确地表示拒绝,这不仅不是冷漠,而且恰恰意味对对方对自己的负责。  请看以下事例。  有个女学生爱上了他的老师,有一次,当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时,她曾红着脸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我有句话想告诉您,行吗?”老师看了看女生羞红的脸,猜到
期刊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日本的卡通片长大的。我从小就对日本有着种种神往:烂漫的樱花树,高高的富士山。当大人们谈及抗日战争时,我总无法想象:那聪明可爱的卡通人物与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怎么会出自同一国度?  然而,有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明白了许多十分重要的道理。  记得初中时,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讲日本鬼子在上海滥杀无辜,一块弹片把一个黄包车夫的头炸飞了,由于惯性,没头的车夫仍然拖着黄包车在跑,日本人哈哈
期刊
田耕旭,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春节,在对安徽池州傩戏的中韩联合调查中,与田耕旭先生初相识。中等个,卷发,双眼炯炯有神,白净的面孔,有剃过的青黑络腮胡子印痕。当时,他还一句中文都不会说,还是第一次到中国参与这样的研究调查,一切意思都得靠吴、金二教授翻译,但看得出来,他对池州傩很感兴趣。  我首先注意了他的名字。田耕旭,怎么会起这样的名字?多好的名字!简直是一幅农耕图:旭日初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