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话斯文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喜读老先生洗尽铅华之作,这些长者所做小品随笔读来不急不徐,不喜不怒,雅正而尽显斯文。上个月拜读了梁才先生的《九秩初度》,抚卷长思,读后感怀,耐读可谓经得起再读三读,不像一般花样文章一拔拉到底,稀汤寡水,而是隐约树丛中,犹闻话语声,云烟不知处,恍若邻里翁。梁先生九十岁了,祖籍平遥,曾长期在太谷从事教育和文史工作,老人精神矍铄,平易近人,道德文章一流,书法也很有造诣,现定居榆次。放慢脚步,东瞅瞅,西看看,正着看倒着看,先看短的再看长的,慢慢欣赏,如拿着洛阳铲先打探一探,再拿小手铲慢慢清理,一层层慢悠悠唯恐损伤宝藏失落宝贝,全不似看一些鸡汤作品如开着挖掘机一日十来万言,野蛮作业而不知怜惜字纸。
  摆在我面前的《励进斋诗文拾遗》就很是耐看,作者郭诚先生是梁才先生的授业良师,有梁先生这样的高徒,郭老岂能含糊。郭老生于1907年,卒于2000年,字君实,号慎斋,晚号有生、东鲁门徒、励进斋主人、信天翁,平遥人氏也。先后毕业于省立国民师范和省立教育学院。一生从教,除民国年间出版论著外,主要作品都是1978年退休后所作,学养深厚,有平遥“活字典”和“学术泰斗”之誉。
  郭诚先生早年求学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最后的繁华时代,我们称之为中学,而西学东渐也渐渐成了气候,他们那一代人中学有童子功,西学的训练也到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相得益彰,很多文化人能贯通古今,学贯中西,在日寇侵华前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学养修养厚重,学问精神融合东西方教育精髓。其《励进斋诗文拾遗》,全书分为八卷,有掌故、有诗文、有札记、有学术。
  先看掌故,写得津津乐道,如《艺术之城》一文中写唱戏,提到清源人“十四红”是个名角,唱的《斩黄袍》等戏,堪称绝响,当年百代公司请他灌制唱片,这伙计不开眉眼要价太高,没有闹成,遗憾的是我们没福听到了。先生对晋剧情有独钟,还说“孔夫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若听了晋剧,也可能忘记了吃肉。”这还不够,甚至专门写了一篇《论晋剧》,为晋剧鸣不平。有如宋代赵文词句“为斯文争一脉,斯文在,乾坤未了。”节录如下:
  有这样的一种人。不知他是否懂得晉剧,竟然说晋剧是地方小戏,而且用文字写出,投登报刊。我说,地方戏是地方戏,但不是小戏,而是堂而皇之的大戏。这不是我个人的偏见,请看来自香港的一个戏剧评论吧,“旧剧最好的是昆曲,其次是京剧,再次是晋剧”,70年代登载在《参考消息》。
  有意思的是郭先生说平遥当年还有街头音乐,还用简谱记了下来,“悠扬婉转的是卖碗托子的——好吃的碗托子”,“爽快高亢的是腊月里卖醯瓜儿的——烂铁麻绳纸筋,换醯瓜来啊”,卖瓜子花生的叫卖声是“酸梅糖瓜子落花生梨儿来哦”,不多几段话,勾勒出市井的繁华。
  《宗教》一节中提到了平遥有位居士叫冀璧臣,笃信佛学,离家在太子寺修行。临终回家中,“快断气时,呼吸已绵绵如丝,还连声念《大悲咒》,移时而停”。沦陷期间,一卢姓基督徒被日本人逼供,几次三番灌凉水拷问,此人坚不吐口,只说“上帝知道!”,鬼子终于没有办法。《闹元宵》一文中写道,清代知县李寿芝,传说此人既风雅又清廉,不是给湖南老家寄钱,而是往往向家里要钱。都是有信仰的人,繁华落尽而斯文尽显,而真实的繁华少不了斯文。
  《丰富的语言》一文中学问就大了,如称父为哥,称母为姐,是古汉语的遗存。“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款款”,“夜来风雨声”中的“夜来”都是古词。元曲中的“也么哥”,平遥人说“立猛各”是其转音。还收录了不少民间谚语,如“人跟种子,地跟垄子”,“走一处不如守一处”,“好媳妇子问儿要”。不胜枚举,言语中的繁华,古语中的斯文,岂能轻易抹去,善自珍摄,留住文化之根,功莫大焉。
  《光绪三年人吃人》,全县人口由二十七万人,减少到九万人,许多家户买不到棺木,把衣橱锯开装殓死人。《两宫蒙尘过平遥》中写道:“两宫去后,平遥知县沈士爃的双膝,浮肿经半月才愈。是因在一天中,叩头下跪不计其数而起的。”下一步到了介休,吾县的县令就没办好这皇差,冒出个义和团同情者冲了銮驾,办差的人屁股挨了板子,县令也被革职永不叙用了。真是当官不自在,自在不当官。破败的繁华,无奈的斯文,在老佛爷眼里奴才哪有斯文,在老百姓眼里饿死事小,失节乃大,节操就是斯文。饿死也不能卷席子软埋,活着的人一天也离不开斯文。
  轶闻掌故丰富多彩,不能多录。再看看诗词,这可是诗文的吟唱,斯文的咏叹。如《咏梅》一首:“梅花向在岭南开,今我一言寄远怀。北地胭脂从不妒,好随春色过江来。”说的是梅花,道的是追求,不嫉妒,不攀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咏芙蓉花》一首:“一种相思百种痴,此花莫使妇人知。芙蓉易作夫容想,梦入三更肠断时。”说的是闺情幽怨,道的是痴情断肠。人间万般不如意,说来动人是相思。《辛未书感》:“八度流年仔细推,何堪往事再萦怀。此生艰似撑船路,骇浪惊涛渡过来。”流年苦不堪言,老身劫后余生,回望暴风骤雨,尤幸枯木逢春。《步韵和成致平》:“回首沧桑数十年,算来过眼尽云烟。世情甘苦皆尝后,物理盈虚未卜前。启予曾谁能好学?观人其我早知贤。京华叙旧情无限,互唱薰风接管弦。”甘苦皆尝,薰风管弦,内敛温厚,情谊深长。成致平者,先生之高足,曾任国家物价局局长。
  我们再欣赏一段札记,如《活页文选序》中的一段:
  余自别萱堂,来游莲幕。心钻故纸,而仍事佣书;身寄戎行,而未能投笔。日以时许,为诸生讲授国文,爰就坊间活页文选,权衡取舍,辑为教材。检此碎金,铺兹散锦。粲花编贝,曜日缀琉。七宝楼台,拆下犹成片段;一气沆瀣,合来谁谓支离?聊示津梁,即为楷模。勖尔玉振,宝斯金针。
  看看郭先生的古文,文字中的繁华,诚斯文在兹。功力超群,度尔金针,舍我其谁,当仁不让,豪迈斯人。
  学问堂奥,非勤学苦练,不能如此洒脱,反过来也有典型,你看《又多了一表》这一篇:
  三十年代壬申岁,山西普通文官考试。题为《廉吏民之表论》,语出《汉书》,意是:清廉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有一试卷写道:“廉吏民不知何许人也。有华氏之表,有摄氏之表,今又有廉吏民之表……”答卷荒谬,终于落榜。   这伙计一看就是理工男,知道温度计,古文没学好,诚有失斯文。1977年恢复高考,吾邑当年有个段子,考卷上有名词解释“什么是形而上学?”有人答“行了就能上大学,不行不能上大学”,还有人回答“不行咋能上大学?”与廉吏民之“表”可有一比。不好好读书,也就斯文扫地了。
  我本愚笨,见识短浅,目力所及,似乎还没有见过像郭先生这样的人,能文能武。说武,精通八卦掌,可不是花架子,晋中广有名望,八十多岁时在太原坐公交,两个小后生挤他,老爷子两膀轻轻一晃,两小伙差点跌倒,估计只用了三成功力。文就更了不得了,诗词歌赋水平不低,骈文尤其一绝,十五岁时作文《木兰小传》选入山西省小学生作文选,印发各地。特别是1932年出版的《文学通论》,现在看来依然光彩夺目,置诸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也毫不逊色,内中不光有中学也有西学,不光有古典文学,也有当代文学,读来一点也不过时。煌煌巨作,这里不能细表,需专写一文,慢慢道来。你说他博学而好文,他还是书法家,数十年临池不辍,作品被山西省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收藏。他还能画画,还精通《说文解字》,能给许慎挑错,能给爨龙颜碑作补校;你和他比文学,他还通历史、懂晋剧,拉得了胡胡,唱得了老生,还能月旦书坛,别解《聊斋》,至于平遥掌故、谚语、古语、隽语更是如鱼得水,信手拈来。他和一位前国家领导人是同学,老领导称之为“学长仁兄”,还回信说要把他的书法作品“置案头,经常翻阅,以饱眼福。”启功还给他临写的《书谱》题跋:“功力之深,至堪惊服。”真是斯文儒雅,学贯古今,进得了厅堂,住得惯门房,见大人而不虚,见小人而不惧。
  古人讲出将入相,以前读书人就追求这个,现在社会多元化了,人们的困惑就多了,不像古人不为良相或为良医,或为良师,选择不多,痛苦是少些,今人择业看似自由,自由背后又有大不自由。饭碗与事业,资质与专业,兴趣与能力,竞争空前,标准不一,年轻人苦啊——你和他比才学,他和你拼颜值;你和他比颜值,他要和你拼爹,远不是好多家长想像的那么幸福。说来话去,自己的兴趣在哪,天赋在哪,机会在哪,所谓职业人生规划,弄不好就成了质疑人生鬼话了。有了饭碗和事业,还有大不自在等着你,按规矩来,谋正事、有本事、尽人事、能成事、不出事,所谓德能勤绩廉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而像郭先生这样的人,一生杏坛开讲,设帐授徒,甚至传达室看门敲钟也安贫乐道勤谨有为,做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也不失为一种追求,不失为一种境界。虽然偶有无奈、偶有怨屈、偶有失落,但更多的是坦然、是宁静、是无欲无求。你可以不讲规矩,我还是要讲的,规矩是斯文的底线。
  斯文到底是啥?还是没有说清,敲钟看门房,傲骨得家传。安身亦立命,诗书是吾乡。发自内心的坚守,无怨无悔的追求,不卑不亢的神态,真水无香的气色,似乎还有其他。你看先生站在门前,敦厚尔雅,襻扣蓝装,半侧直立。看街市风尘,繁华如炽;看往来众生,心态各异。仿佛回眸回家的路,浓眉如剑,眼袋沧桑,帽遮额头情未了,目光调皮似顽童,右手半藏衣后,左手揣入兜中,抿嘴含笑,傲骨嶙峋真人,斯斯文文一站,铮铮一道师尊。背后细格花窗,麻纸内糊,头上匾额“励进斋”三字笔力千钧,面对繁华落幕,心系斯文出路。斯文是无怨无悔的灵魂,年少繁华似锦,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赖有斯文在,尤不怨东风。无语已是寒冬,悲哉,天道不仁,顿失斯文;乐哉,天道酬勤,拾遗犹存。观罢此书,再不敢好为人师,郭诚先生矗立在那里,似乎在笑我,小子浅薄無知,岂堪人师?
其他文献
吴文礼祖籍广东梅州(旧称梅县),是客家人,1942年4月出生于印尼万隆市区附近的一个叫芝马墟的小城镇,是吴氏家族的第二代华侨。  客家人原先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后因战乱、天灾等原因,大量分批往南方迁徙。落脚在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甚多,但在新的居住地,客家人往往山多田少,靠种地生活确实艰难,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于是男子纷纷出外谋生(主要是出国)。漂泊异国他乡,客家人并不觉得痛苦,反而觉得是开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
期刊
一  百里滩像一条游龙纵贯平顺南北,东西两岸群山环绕、沟壑丛生,全境东南高、西北低,山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延伸,每逢夏季,层恋叠嶂的太行山脉就如同向西北倾斜的一把簸箕把一夏的雨水倾倒于百里滩,雨天汇聚成河,晴天袒露为滩。绵延百余里的冲刷,河流清洗出河道,泥土堆积成两岸。故百里滩沿线村庄星罗棋布、人口密集,西北接潞城,东南通壶关,沿岸百姓依滩土耕耘立村,沿河道开路行走,百里滩两乡两镇舞动龙首龙尾,平顺
期刊
文家庄,非一村名,现在属介休市东城文家巷一带居民区之泛称。但很久以前,文家庄、郭家村确属介休城东近郊的农村。到北宋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社会的进步,文家庄发展到和城关连在一起。又到后来,当时的县衙组织民众又修筑起了外城墙,把文家庄严严实实地包围在了城内,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了。  文家庄是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的出生地。文彦博,字宽夫,封潞国公。在北宋佐政历仁宗、英宗、神宗、哲
期刊
明长城“大同镇”东端的“天成城”,就是今大同市天镇县城所在。城池修筑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新整修加固。如今天成城的城墙南墙还有断续几十米,东、西墙未见。西门存,门两侧墙已不见,门洞高大,有修整过的痕迹,门洞至今通行,里侧是大街,外侧是某单位家属院。北门尚存,连带着十多米的土墙,这些遗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天成城处于晋冀蒙三地交界处,地势险峻位置显要,明
期刊
昔日的渣山,沉积了半个世纪,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坐落在太钢南厂区。风天扬黑尘,雨天流黑水。它不仅威胁着太钢的发展和钢城人的生活,也对省城太原的环境造成了恶劣污染。作为从小居住在太钢附近的一个老太钢人,我至今记忆犹新。  1983年4月,太钢公司与加工厂正式签订承包合同,李双良被确定为治理渣山承包负责人。我作为加工厂工人,能在双良师傅身边工作,感到十分庆幸。我亲眼
期刊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激励民众参加生产,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先后召开了四届群英会。1944年12月,在第四届群英会上受表彰的人群中有一个憨厚老实的老汉,被全体部队英雄们赠予一个光荣的称号:军队爸爸,他就是兴县蔚汾镇兴业村“特等拥军”模范任万生(1886—1952)。在大会拥军报告中,临了他加重语气说:参观了展览,看到陈列的电台、迫击炮
期刊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了
期刊
一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山西而言,历来十分重要,以后也是十分重要。当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山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作为党和国家主管全国水利事业主管部门的部长钱正英,更是对山西省的水利水保工作高度重视,紧抓不放。  “黄河清,圣人出。”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老话。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全世界著名的难治理的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使黃土高原冲
期刊
李西平(1818—1951),又名李希平、李展祥,化名李雷,山西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人。1918年生于一个贫穷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受党组织委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毕业后奉命回平陆做抗日工作,1940年3月由余子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陆抗日条西总队二大队副队长、四大队队长、解放军58团四连连长、553团二营教导员、553团团干部处副处长等职,1951年4月在部队行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