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程和关键课程,将“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旨归。思政课“铸魂育人”旨在造就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实践本质,是思政课与其它课程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铸魂育人”是对“思政课是什么”最深层本质的解答。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立足时代,把握思想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为了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必须要把握思想政治方向,立足时代,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而“铸魂育人”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生命和新人的历史任务,在“铸魂育人”中,是“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是铸魂育人的“引路人”。新时代中,为了达到铸魂育人的“应然状态”,思政课教师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地自我求证,正人正己。由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人格、学术、教学魅力,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等,促使他们鼎新为学、以德立身、以教为业,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教育、教书育人等规律。第一,“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信仰代表着高校思政课教师为实现铸魂育人不断探索的追求与渴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引导、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特色的魅力,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第二,思政课教师应聚焦国家民族命运与人民大众的福祉,始终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探索之中;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牢固的信念,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创新课堂教育教学,具备新的思维理念;第四,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历史、知识和国际视野,视野要广,才能在答疑解惑、纵横对比中,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五,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宣传主流意识与价值观,要严格自律,坚持学术有自由、课堂讲纪律,课内外和网内外一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真理感召学生,用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嘉言懿行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
明确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要求思政课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第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铸魂育人”,课堂教学承担着宣传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因此,应明确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思政课为引领,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将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认同主流价值形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在教学研究全过程中,借助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多方面深入挖掘其它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即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相互融合。第二,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和理论思维能力。新时代中,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更需要学生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思政课应该为学生价值判断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服务。第一,为了不影响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不能因形式而多样,应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第二,应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对“现存”的辩护与对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先导,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现实和矛盾,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认同,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点,通过对“三个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价值判断以及理论思维层面的正面阐述与论证,达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同时,应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难点与热点、学生困惑点和理论难点,通过精选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与价值导向,说服学生正确对待新时代中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第三,高校思政课要以“铸魂育人”教学为目标,通过“基因式”的方式,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在所有课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所有课都有“思政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课程化”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带动第二课堂建设,并与第一课堂进行互补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政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第一,实施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充分把握思政课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关照、服务学生出发,坚持课比天大、学生为本、重在育人等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开设针对性、专业性更强的课程,让高校学生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例如,采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成长沙龙”和“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热情。第二,应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化、信息多元化、思潮多样化带来了新生态和新情境。在此环境中,高校学生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国家与人类的关系成了思政课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突出前沿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正误、理性选择的能力,高校思政课应帮助学生厘清模糊认识,找准思想矛盾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政治困惑点,使其理性选择、明辨是非。此外,高校思政课要想取得良效,就要因势而新,彰显出自身的鲜活性。高校思政课内容丰富、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价值导向性强,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师讲授的自由发挥性与课程内容规范性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为了高校思政课应创新教学形式,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特点,实施传统授业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方法,增强互动式教学效果,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題。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姜 姝
立足时代,把握思想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为了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必须要把握思想政治方向,立足时代,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而“铸魂育人”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生命和新人的历史任务,在“铸魂育人”中,是“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是铸魂育人的“引路人”。新时代中,为了达到铸魂育人的“应然状态”,思政课教师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地自我求证,正人正己。由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人格、学术、教学魅力,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等,促使他们鼎新为学、以德立身、以教为业,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教育、教书育人等规律。第一,“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信仰代表着高校思政课教师为实现铸魂育人不断探索的追求与渴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了引导、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特色的魅力,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第二,思政课教师应聚焦国家民族命运与人民大众的福祉,始终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探索之中;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牢固的信念,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创新课堂教育教学,具备新的思维理念;第四,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历史、知识和国际视野,视野要广,才能在答疑解惑、纵横对比中,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五,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宣传主流意识与价值观,要严格自律,坚持学术有自由、课堂讲纪律,课内外和网内外一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真理感召学生,用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嘉言懿行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
明确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要求思政课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第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铸魂育人”,课堂教学承担着宣传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因此,应明确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思政课为引领,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将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认同主流价值形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在教学研究全过程中,借助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多方面深入挖掘其它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即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相互融合。第二,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和理论思维能力。新时代中,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更需要学生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思政课应该为学生价值判断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服务。第一,为了不影响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不能因形式而多样,应将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第二,应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对“现存”的辩护与对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先导,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现实和矛盾,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认同,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点,通过对“三个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价值判断以及理论思维层面的正面阐述与论证,达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同时,应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难点与热点、学生困惑点和理论难点,通过精选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与价值导向,说服学生正确对待新时代中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第三,高校思政课要以“铸魂育人”教学为目标,通过“基因式”的方式,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在所有课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所有课都有“思政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课程化”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带动第二课堂建设,并与第一课堂进行互补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政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题,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第一,实施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充分把握思政课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关照、服务学生出发,坚持课比天大、学生为本、重在育人等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开设针对性、专业性更强的课程,让高校学生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例如,采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成长沙龙”和“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热情。第二,应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化、信息多元化、思潮多样化带来了新生态和新情境。在此环境中,高校学生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国家与人类的关系成了思政课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突出前沿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正误、理性选择的能力,高校思政课应帮助学生厘清模糊认识,找准思想矛盾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政治困惑点,使其理性选择、明辨是非。此外,高校思政课要想取得良效,就要因势而新,彰显出自身的鲜活性。高校思政课内容丰富、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价值导向性强,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师讲授的自由发挥性与课程内容规范性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为了高校思政课应创新教学形式,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特点,实施传统授业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方法,增强互动式教学效果,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铸魂育人”这道考題。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姜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