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动力与人民主体的必然逻辑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研判与解决,内含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逻辑。厘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逻辑,一要从理论上阐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学理依据;二要深入剖析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全过程;三要全面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的新要求;四要系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化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要求与关键点位。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唯物史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转化是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精准研判。纵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脉络,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需要的满足仍然依靠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逐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历史伟业的过程。
  一、理论依据:规律的普遍性与矛盾变化特殊性
  唯物史观从主体的角度指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认识社会发展态势、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制定社会发展决策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中成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因此,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党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既要从人民立场出发,聚焦人民需要,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使二者实现有机统一,形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合力。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体现了人民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对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强调,首先是生存需要,进而是享受需要,最后是发展需要。而需要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的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社会历史条件作为基础又促使新的需要的产生。人民需要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瞩目成就。此外,馬克思进一步强调,需要的尺度具有社会性,“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对的性质。”3这进一步揭示出了,我们认识人民需要,判断人民需要的变化,应以社会发展为尺度的,而不是主观的强加。
  在想问题做事情的过程中,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中心与重点。分析和判断事物时,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其中心和重点就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正确把握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动态,制定正确的社会发展对策,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分析时代特点、满足人民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我们党始终根据人民的意愿,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的判断,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首创精神,不断解决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可以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矛盾分析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们党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了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结合。
  总体来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紧密相连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哲学基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发挥着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规约着人民的发展需要,体现了人民需要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新时代,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其中所内含的人民主体的价值意蕴。
  二、人民性贯穿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要矛盾。7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不断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史,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始终贯穿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全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指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不断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共产党进一步突出人民主体性,着力改善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针对改革开放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用“三个有利于”来解答,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其中一项,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客观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深入思考后做出的科学判断。党中央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着力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国际形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提出诸多挑战,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的声音。面对国际新形势,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问题,坚定人民立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同时,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到重要位置”6,为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明确了发展方向。针对改革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新问题,江泽民强调:“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7,进一步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开放为人民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成果。此外为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江泽民指出要在发展进程中“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8,进一步指明既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物质文化建设也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增长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要逐步缩小,各方面的利益应进一步统筹兼顾等。针对这些问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9。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真正契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时代特征、人民需求指向,社会主要矛盾所揭示的历史现实对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产生规约性作用,反过来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定位时代特点,在回应重大时代课题中推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创新,使我们明确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价值,进而在实践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方法、话语等。
  三、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新要求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也相应带来了人民价值观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这些都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时代问题和新的要求。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固然有技术层面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绝非是一个纯碎的技术命题。“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11世界经济变革中,各国纷纷在解决本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家在解决本国问题方面尚存在理性不足,因此,要深刻剖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化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思考与启示。
  人民需要和生产力发展问题始终统一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中。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来看,人民的需要在逐步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之前,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侧重于经济方面的需要的满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推进,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要。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过程中,人民需求将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时代的转变,积极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从矛盾的客体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和提升,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数量增长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进入了关键的攻关期。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符合于社会发展的实际,但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愈发显现,尤其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就是说,“落后的社会生产”以及转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势必影响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紧密联系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展能够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2这深刻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人民性”,新中国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而做出的努力。70年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这使得中国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70年的发展实践中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在共建中实现共享,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4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目的就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的不同需要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真正满足人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 《江澤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 《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1]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002版。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
  田扬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释: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
  5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页。
  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7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8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9 《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1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4页。
  1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002版。
  1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002版。
  1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8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市 100872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现阶段仍旧处在发展阶段,并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通过调研西安周边乡村努力找出村民思想意识薄弱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线上线下多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疫抗疫;医疗卫生;乡村地区;知识与意识;基础建设  一、大背景下乡村卫生意识引人深思  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病毒在人类社会中迅速蔓延,企图包围吞噬整座星球。人类并没有因此束手待毙,相反,在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
期刊
摘要: 高质量的设备是高层建筑给排水设备安装工作的前提,为此,工作人员需要在正式安装设备前严格对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所用设备进行仔细认真地检查,保证设备质量,避免发生锈蚀、损坏等问题,保证能够畅通地连接给排水管道,做好最小弯度控制,尽量避免各个管道在一起连接。在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中,容易受到建筑层高的影响,加上较多用户,对水量有着较大需求,排放污水量也较大,这就导致给排水管道需要和其他管道占用建筑
期刊
摘 要:鉴于近年来我国对于土地储备的相关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相关部门对土地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陈旧的土地测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前的测绘需求,故现代测绘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土地测绘的精度。这不仅能帮助有效使用土地资源,更能加强国家对土地储备供应的管理。本文针对地籍测绘与土地储备供应管理的关系,重点对地籍测绘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籍测绘;土地储备;测绘技术;重要性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需求日益增强,以至于工程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巨大利益的操纵下,同时也因工程建设领域的自身特点,建筑业成为了职务犯罪的温床。  关键词:建筑施工;党风廉政;职务犯罪  1 建筑施工项目预防职务犯罪的现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力度推行各行业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八项规定”精神的引导下,为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廉洁从业建设,强化
期刊
【摘 要】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来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对电气设备不仅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和控制,并能确保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就着重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和应用现状展开分析和讨论,然后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未来该系统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对电气设计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控制及保护等自动胡操作的功能和作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油田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石油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众的生活以及企业生产效率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市场的快速转型,石油经济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新的挑战下,石油企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再加上石油企业竞争激烈,石油企业如若想要获得更加迅速与稳定的发展,那就必须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本文仅针对石油企业在新时
期刊
摘要:在进行保障房项目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保障房项目建设的现状贯彻落实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论,并且还要继续存在以往项目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根据不同的工作环节来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通过项目组织的特殊性,突出针对性较强的项目管理方案,从而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本文论述了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的关键内容,提升实际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保障房;项目建设;工程管理  一、保障房建设工程管理的概述
期刊
摘要:近些年,在经济体制日益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发追求高质量、高舒适度的生活空间,为了优化人类的生活条件,房建土木工程也随之崛起,与此同时,人们也对房屋建设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强化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尤为关键。而本篇文章对房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为优化房屋建设质量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房建工程;质量控制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期刊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應用范围更加广泛,为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果,相关部门要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对运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有效处理,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备;修理;维护  引言  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生产停滞,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期刊
摘要:高层建筑本身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工期比较长,同时作业范围有限,这些特点都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高层建筑一但出现质量问题,必将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和重大损失,所以如果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从而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本文将就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其中的高层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