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日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山,总有挥之不去的神秘情节,带着浪漫,充满向往。也许在山里能遇到神仙,两位青衣童子高山流水下对弈,路过的樵夫停下脚步观旁小憩,不知不觉,一盘棋下完,樵夫手里的斧子已朽烂。原来只一盘棋功夫,时光已走过数十年,岁月凋零,物是人非,故人离去,家室落败,正是“山中一日,世上千年”。
  在深圳,似乎找不出一座令人产生遐想的山,深圳的山并不怎么美,不奇、也不秀,只是拉练腿脚的好去处,至于欣赏,很难让人觉得惊艳。偶尔站在山巅吹吹风,看看海,也是因为看惯了城里高楼汽车的景色,眼里换一种景观,有山有树,有新鲜空气,至于能让人产生遇到神仙幻觉的山,似乎没有。深圳离海近,山上多是低矮的灌木丛,基本没有大树。想想也是,什么树能抵挡住强劲台风的吹袭呢?山中没有苍天古木,峻岭悬峰,也少有飞流瀑布,深水泽潭,更没有人文墨迹与历史沉淀,怎能吸引神仙的脚步驻足?
  七娘山,因为她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多少能让人产生一丝遐想,我猜大约是与七位仙女有关。大凡有仙女便会有情感的凝结,免不了爱情的纠集,免不了凄楚的胶着。中国的神话里多以悲剧收场,像天仙配、梁祝、后羿嫦娥,难得像西方童话里“从此王子和公主结婚,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理想结局。在深圳,如果有什么浪漫的传说曾经发生过的话,最合适的地点自然是七娘山。
  七娘山远看似是七座山峰排列,看不出妖娆,也看不出雄伟。自然界的产物,从来都是以人的意志来定性的,当它美丽时,就是雌性,壮观时,便是雄性,而七娘山的性别早在她的名字生成之时便已形成。七娘山也因为山路曲折,山中暗藏险情而显得有些神秘,七位仙女在这里不是河边沐浴,用脱下的衣服诱惑偷窥的男子,山中的诱惑是暗藏的迷宫,让进来的游人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七位仙子是否在夜色中为她们布下的迷局而窃笑,惶恐的呼喊和凄楚的求救,在黑暗中一次次响起,甚至悲壮的死亡也曾发生(我在湘西和贵州梵净山旅行时结识的游伴邹震多年前在七娘山死于山洪爆发)。仙女们的捉弄是对入侵者的惩戒还是被侵扰后做出的无奈报复?不知道。
  攀上七娘山并不困难,难的是山路蜿蜒,不熟悉的人根本摸不清道路的方向,这也是游人进山容易迷路的原因。山峰一座连着一座,细数起来似乎不止七座,有时踩着乱石踉跄走过,有时猫身穿越竹林,落叶、青苔相伴,藤蔓、根枝缠绕。又越过一片山林,俯身爬过一片巨石,阳光直透林间,树影重重,有人擦汗,有人喘息,走过山林站在山巅,极目远望,满目的云雾缭绕山腰,竟看不清半点远方群山的影踪。此时的阳光格外柔和,被云雾隔绝于半山之上。山巅的风吹起,乱了发,却令人惊喜,人在苍茫云海间,辨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地,哪里是天上,哪里是城市。阳光、雾霭,自然的天象一一呈现,人在山间的笑声也听着格外精彩。七娘山,终现出了她的温柔。
  越往山上走,树木越稀疏,山上长满了杂草,有时高过人头。七娘山似乎把所有植被都揽尽,一路走过树林、竹林、草林,还有落败的茶花和干枯的芦苇。山间的小路被埋没在浓密的植被中,行人的脚步不频密,所以路基不明显。沿着山脊走,脚下是厚厚的杂草,山顶已没有了树。只是到了这样的季节,草已枯黄,如果是夏天,山顶想是碧绿绒毯一般。不知七娘山上是否有野花,如果有的话,自然更是完美,这不像是南方的山了,倒是像走在新疆伊犁草原上的柔和山谷中。


  大雁顶起初笼在一片薄雾里,午时过后,强烈的阳光穿透云层,把雾气驱逐,但只一个时辰的功夫,云雾又聚集,把远处的山,还有远处的大海遮掩。风轻轻摇摆着山上干枯的芦苇,野草在这个季节里干枯,没了生命的气息,褪却了色彩,失去了美丽,也没有了随风飘摇的风采,风吹着的枝条变得僵硬,但它们拒绝倒下,用最后一点执着支撑着自己在风中挺立。
  远远的,大雁顶的雾散去,露出它的真颜,隔山站在它的脚下,心中思绪着如果站在它的山顶能看到什么,远方的大海,还是远方的城市,还是山顶一片片枯草和一堆堆碎石。不知道!一切的感想都在心中忖度。大雁顶,也许越上那道山梁,远方的一切都会看得透明和清新。
  一路走来看着一座座山,层峦叠嶂,心里忍不住宽慰。天色越来越晚,夕阳撒下,暮色袭来,云雾再次笼罩山头,浓浓的,像滚动的开水。远处的山时隐时现,夜色慢慢爬上,焦灼的脚步匆匆向山下走去,对夜色的恐惧使得人无法再扼守在山间欣赏夕阳的美丽。下山的脚步匆匆,身后的山景一一变换,霞光闪耀、暮色凄然、雾霭沉沉,都随着黑暗逐渐隐去。
  脚步跟着夜色赛跑,说不清谁输谁赢,只知道,走下山的那一刻,天色已黑,远远的,只见山间几处微弱的灯光闪烁,那是下山的人在黑暗中打开的头灯。除此,山上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七娘山,又在夜里展露出它的神秘。不知今夜,山里又要演绎的是哪一幕传奇,是浪漫还是恐怖?

其他文献
在城里,想见月亮却是难事,倒不是城里没有月亮,而是我们眼里没有了月亮。  月亮就在那里,只是城市的灯火太过灿烂,遮盖了月亮的昭华;只是城里的人心太忙,忙碌到想不起仰望星空。  而现在,月亮就挂在我的窗前,幽静,清远,似一艘薄雾中荡桨的船,时不时有流云在四周飘过,轻轻柔柔,如梦如幻。是流云让月亮生动起来;但总有厚的云飘过,打几个浪头,在夜莺的尖叫声里,小船被浪花吞没了,但至多一会儿,月亮总能钻出云彩
期刊
风自南方来。  迎着北方的召唤,从遥远的南方跋涉而来。它脚步匆匆,不舍昼夜。带着南国的湿润,南国的花香,南国的思念和春的信息,一路奔走。它掠过南海,跨过长江,飞跃黄淮,与北上的大运河、滏阳河结伴而行,一直扑向它朝思暮想的衡水湖。渴盼与悸动中的衡水湖,早已敞开开阔而温馨的怀抱,用它涌动的情思、经年的梦幻、颤抖的神经和平滑如练的肌肤,全力迎接这远道而来的南国骄子。  平日静如处子的湖水,一改常态,以层
期刊
基诺族是1979年才被国家正式确认的第56个民族,成为56个民族中最后一朵艳丽的民族之花。该民族总人数仅2万多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基”是舅舅的意思,“诺”是后代的意思,“基诺”即舅舅的后代。基诺族认为自己是《三国演义》中孟获的后人。  前不久笔者去基诺山寨采风,所见所闻中充满了神秘和好奇。基诺山寨位于距云南景洪市34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峰峦叠翠、雨林茂
期刊
彝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彝族的女人是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美的民族女人之一。我赞赏彝族妇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外来文明如何冲击,自己的传统从不沉沦于别人的文明中。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独具风格,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用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期刊
小时候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在城里处处可以看见马蜂窝。马蜂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像一个倒挂的莲蓬头,马蜂一天到晚忙来忙去的,与人们各不相干。可我们从不这么认为,捅马蜂窝是幼时最大的挑战,极富刺激,至今想起还激动万分呢!  我住的军队大院当年跑马占地,空地特多,许多参天古树今天早都砍得没了踪影。尤其那些古槐,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苍凉虬劲的老枝上常常挂着大小不等的马蜂窝,一到夏天伴随着知了高一声低一声的鸣
期刊
大地上随便一处风景和秀场上的时装,似乎是处于不同维度中的两个元素。但当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时,“身披自然”会是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英国摄影师Joseph Ford将他在空中拍摄到的景色,和时装上的精美细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伏的沙丘从折皱的毛衣中流出,衬衣上格纹变成街道中的风景。不管是颜色、布料、角度还是灯光,两幅乍看毫不相关的图片配合得天衣无缝,像是把风景穿在了身上,同时让衣服有了生命。  作
期刊
作为国内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跨界诗歌品牌——“第一朗读者”,2012年诞生于深圳,其融原创演诗、原创唱诗、原创写诗为一体,向社会大众尽情地展示“诗悦读、诗剧场、诗现场、诗聚焦”。  连续4年推出41期,“第一朗读者”在深圳乃至全国影响日盛,被传媒列为“2012年重要文学现象和文化事件”“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十大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对此均给予了报道。  “第一朗读者”创办者从容,
期刊
太平洋东岸的陆地上,有片荒无人烟的沙漠  它位于北纬38°48′,西经116°25′  在冷战结束后的40年时间里  美军曾在这里进行了数百次的核试验  最后一次核爆实验是在1992年  核爆使这片土地变得像月球表面般千疮百孔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  却造化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鬼斧神工  比如  古湖床、死亡谷  色彩奇异瑰丽的间歇喷泉  更令人震撼的是  这里有座诡秘的城市  这座
期刊
我们看到在一些极限运动中拍摄的照片,非常惊险刺激。主人公会在万米的高空玩跳伞,也会骑着小轮车飞越土包。他们追求极限和刺激的精神经常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担忧,想着万一落地不稳或是任何一个细节出现了问题,这后果就不堪设想……  在一百种紧张的设想之后,我们非常好奇,那么惊险的极限运动,在这些运动员眼中看到的景象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于是,现在很多运动员的极限挑战、微电影、纪录片的拍摄中,摄像师都会使用运动摄像
期刊
认识领队“六毛”之前,我才刚涉足户外圈,我怀着要彻底改变我枯燥的、宅女式的、极其暗淡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加入这个大集体。开始了清洁山野的活动,并且乐在其中。  此时终于明白:生活原来也可以这样子。  起初我尝试参加一些海岸线穿越的活动,还有些低强度的爬山运动。随着户外行走的机会越来越多,也随着和领队的由生到熟逐步的交流,我了解到了有一个户外“清洁山野”的公益活动。于是最初怀着单纯的奉献精神和内心小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