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隔代教养水平的有效策略

来源 :家长·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d411525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以隔代教养方式为主的家庭教育形式越来越普遍,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教养孙辈的责任自然落在了祖辈的身上。时常看到幼儿在前面跑或玩耍,祖辈手里拿着饭碗跟着幼儿,一顿饭要吃上好几个小时。不禁纳闷,是否是祖辈教养才导致幼儿自理能力上的落后。我认为对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培养影响其一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们从入园开始就铭记于心的一句话,但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还不能够有约束力,这就需要祖父辈对幼儿自理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隔代教养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 现阶段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简单来讲,所谓的“亲子教育”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隔代教育”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教养活动,而回顾中国历史传统,发现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隔代教育”一直存在,几乎成为了中国的“国粹”之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成长的同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产业时代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递增,这时候急需要隔代教育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作为隔代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需要肩负抚养和教育的重大任务,隔代教育也因此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经济飞跃发展的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下,我国目前体现出来的主流家庭功能和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家庭规模呈现缩小趋势,“空巢家庭”作为重要的家庭结构其占比逐渐增加,其在孩子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作用也日益突出,而从某方面来讲,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才对家庭教育现状造成了一定影响,使“隔代教育”成为主要教育模式,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的基本概述
  1.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
  从某方面来讲,无论是亲子教育还是隔代教育,其总体来讲都是做人的教育,两者相比,老年人在生活阅历、教育经验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有着丰富经验,更是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老年人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从而在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同时,对后期幼儿德育发展以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是亲子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品质。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产业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认同度都大大降低,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自己的家乡,隔代人对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情世故等了解更加深入,在家庭教育中,祖辈给孩子无意识中灌输的这种乡土之情,使孩子熟悉家乡,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有更多热爱之情和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自豪感,更为其热爱家乡品质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3.能规避幼儿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产生。
  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幼儿阶段对孩子后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人生阅历、教育经验以及其他各方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着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而父母由于是初为人父人母,无法准确地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问题,对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之拥有着丰富实践抚育经验的祖辈,能有效地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除在发生之前,在呵护孩子成长的同时,为社会精神文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有助于幼儿人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塑造。
  祖辈们在社会生活阅历上经验丰富,将这部分作为教育因素考虑在隔代教养活动中,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祖辈对孩子的疼爱程度甚至高于孩子的父母,因此儿童和家中的隔代亲人更能够建立融洽的关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比父母而言,他们更愿意去倾听和接受祖辈的观点和建议,因此对于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消极影响的基本概述
  1.增加了幼儿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隔代教育”在促进幼儿德育发展以及國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当前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大多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从某方面来讲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教育理想较为落后,加之偏远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因此大多数老人不了解现阶段社会所需人才标准,在教育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对现在社会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缺乏科学了解和意识更新,导致隔代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教育观念、教养态度以及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此外,隔代老人对社会讯息和新兴技术缺乏学习机会和掌握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长时间处于一种消息闭塞的局势中,祖辈们不仅没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还在思想教育观念中掺杂一些封建迷信,对孩子只重视“管束”,不重视“教育”,长此以往幼儿对于新思想、新知识的接受度会不断降低,最终对其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阻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
  现阶段,由于部分老年人不喜多言,因此他们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教育氛围也较为沉闷,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和生活质量,他们教养孩子往往采取将孩子束缚在身边的方式,导致丧失了与同龄孩子之间的接触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相较于父母对孩子的“放养式”照料,老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尤其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过度的担忧造成他们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探索和接触新事物、获得新体验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环境中,经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下的幼儿,后者比较死板,智商低,缺乏灵气,在与同龄孩子的接触中,语言发育较为迟缓,甚至有口吃的现象,而前者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动手实操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优势,因此两者相比,“亲子教育”下的幼儿更容易成为栋梁之材。   3.溺爱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性。
  在“隔代教育”中,溺爱是一直存在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通病,而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有当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祖辈们在照料孙辈时,可能会由于以前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造成的对自己的子女无法给予优质生活,而衍生出来的补偿心理,因此在隔代教养中,无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老人尽量满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甚至会掩饰和善后孩子的错误,让他们对于自身所存在的不良问题未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增加其不良习性形成的同时,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教育理念容易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就是自私、依赖性强、缺乏同情心等等。
  此外,隔代人的教养方式中,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服务的教养模式导致孩子缺乏自立能力,但是对于父母来讲,为避免孩子形成不良风气,他们往往会对祖辈的教育形成横加干涉,尤其是在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和孩子父母存在明显的教育分歧,经常因此发生冲突和矛盾,但他们却忽视了在争吵的过程中,也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治愈,此外面对祖辈和父辈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也会产生矛盾心理,导致他们形成察言观色的讨好型人格,更严重地还可能导致幼儿成为欺软怕硬的“两面人”,使其具有双重性格。
  4.导致亲子隔阂的产生。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幼儿阶段作为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旺盛,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劳动力大多背井离乡,而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甚至一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长时间缺乏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对孩子的家庭观念、沟通能力等行程都十分不利。除此之外, 由于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别,倘若孩子们长期与祖辈住在一起,对于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都不加以重视,父母进行在教育的时候,很多孩子对父母严格的要求无法适应,产生逆反心理,且无法和父母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
  5.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祖辈老人由于特定的成长环境和年龄特点,在晚年突出的情绪和性格特点就是脾气暴躁、抑郁沉闷、多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对于孩子来说容易有一些感染,长期相处幼儿极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恐惧、出走等,而此时倘若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疏导,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之外,近年来儿童心理成熟年龄逐渐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尽管是七八岁的孩子,但是已经开始有情绪、心理问题,需要成年人进行良好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孩子成长和健康发展,但是祖辈老人没有先进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无法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疏导,导致孩子心事长期堆积的同时,最终造成儿童心理重度障碍问题的产生。
  三、提高隔代教育水平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祖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意识
  “隔代亲”的现象在每个家庭中都可以看到,疼爱是无可厚非的,但祖辈过多的疼爱只会给幼儿带来坏处而不是益处,让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享受着小公主或者小皇帝的待遇,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到了幼儿园自然而然就会感到不适应,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动手去做,他们不愿意去做,也不会做。虽说祖父辈对教养孩子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孩子是多变的,现在的孩子不像那个年代的孩子,教养观念不断在改变,陈旧的方法放在今天也许是行不通的,祖辈会觉得孩子年龄大了自然就什么都能自己做了,没必要非让他现在就学会,所以增强祖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祖辈可以通过多参加育儿讲座提高自己在教养幼儿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看电视节目、看报、浏览相关网页知道如何让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祖辈应该积极接受新的教育观点,而不是守着陈旧的观念,爱护幼儿并不是什么都不让他干,自理能力应该从小去培养。在家庭环境中,可以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如孩子自己起床穿衣服、洗漱和吃饭,祖辈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要及时给予表扬,做出正向引导。孩子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愿意到養成习惯,这个过程中是其独立性培养的关键。孩子在获得鼓励和称赞的过程中是其体验成功的过程,利于其信心养成和自理能力的提升。
  (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儿的各个年龄阶段的自理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会不断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越强,未来他就越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说自理能力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身心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3-4岁幼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善,首先应该掌握内容简单易行的生活技能,如穿脱鞋子、进餐、如厕等,这些是孩子需要逐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比较符合3-4岁年龄段的幼儿;在4-5岁的成长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体现出进一步的变化,在自理能力培养上应该稍微增加难度,如引导孩子自己整理衣服、使用筷子、摆放玩具等等;5岁以后,幼儿掌握了部分生活技能,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但是这一阶段成年人的指导和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祖辈老人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时进行培养,给幼儿提供自主、宽松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在活动中遭遇阻碍的时候要及时给幼儿指导和帮助,避免挫伤幼儿自信心。
  让幼儿养成主动帮助长辈承担家务的意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养成孩子关心别人的习惯,祖辈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还小,在该培养他吃饭、穿脱鞋、大小便穿脱裤子的自理能力时不去培养,全部为幼儿代劳,这样不仅会让幼儿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更是错过了良好的时机。这样就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到了中班还停留在小班阶段,与其他幼儿相差很多,这时候再想到去培养,就要花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许还会事倍功半。   (三)积极与子女或幼儿园沟通交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祖辈与父辈之间应该多多沟通,相互取经,取长补短。首先,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干涉,因为父辈对幼儿教育的知识要比祖辈了解得多,父辈的教育观念能够跟上这个时代。其次,父辈应该要多鼓励祖辈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让他们接受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孩子的父母和祖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相互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更好的发展契机。另外,除了家庭以外,幼儿的活动范围还有幼儿园。在幼儿园教师会教授幼儿如穿衣穿鞋、吃饭睡觉等日常自理知识,会指导幼儿正确规范的生活行为,但很多幼儿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又是另一个样子,幼儿对教师是有畏惧感的,然而面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时毫无畏惧感,教师在园对幼儿提出自理的要求幼儿多半不敢违抗,但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天了也挺累的什么都不让幼儿做。所以教师要主动与祖辈联系,告知他们关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规范指导家庭教育。如:可以开展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创建家长论坛等等,给家长提供幼儿教育的科学建议,同时建立教育交流关系,引导家长交流自己的育儿新的,相互之间形成科学互补和共同提升,改正以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足。祖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教师形成合力,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宗旨相互支持和理解。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四)社会加强祖辈关于育儿知识的培训
  当今社会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培训,我觉得应该给祖辈提供一些关于幼儿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多了解当代社会的育儿理念和培养方式,从而摆正自身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如可以深入居民的小区里,在小区里开展和家庭教育相关的讲座,结合隔代教养活动中存在的突出和普遍问题,给出建设性意见,解决老一辈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此外,结合新媒体出现展开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在对老年人进行幼儿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人员要充分结合老年人熟悉的大众媒体做好育儿知识宣传,以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为依据,编制比较易懂的幼儿教育书籍,为他们的教育方法学习提供助力。除此之外,祖辈老人要成为幼儿家长教育工作的辅助者,相互之间做好配合,子女在对孙辈开展教育时,一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方面要与子女高度统一,即使两者之间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二是老人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教育幼儿时要体现科学教养理念和知识,如果文化水平较低,则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多听取子女建议,尝试了解新的教育观念。
  祖辈对孙辈的疼爱和他们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來照顾陪伴孩子,他们在陪伴时间上更愿意付出,如果是立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也更加愿意去了解新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学习机会,如果提供了这个机会,他们在科学育儿方式的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是很大的,我认为这对于转变隔代教养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养水平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责编  唐琳娜)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安全用药知识、安全用药行为以及用药教育活动的现状,为决策者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四川省18岁以上居民用药行为进行调查,
目的: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 年5月以来我院发生的11 例输液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输
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的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
【摘要】 目的:对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联合方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0例出现输卵管妊娠症状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A组患者采用氨甲喋呤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治疗后β-HC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腹痛、阴道流血、盆腔包块等
本文以《医院药学未来发展的巴塞尔共识》的第一条提出的药物尽责使用为线索,查找国内外药物尽责使用成功的案例,探讨国内外相关经验及措施,以期让国内医院药师以药物尽责使
目的:分析我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血液标本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细菌
【摘要】 目的: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慢性胃溃疡患者进行护理,对临床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110例慢性胃溃疡的临床确诊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5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溃疡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溃疡症状开始改善的时间明显早于A组;治疗过程中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
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pCLE)是一种体内实时成像技术,通常在静脉注射荧光素后,对深度60~70 μm的人体组织进行结构评估. 在未知解剖关系的肝外胆管pCLE检查中,充满荧光
期刊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更昔洛韦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肾功能衰竭患者静脉滴注更昔洛韦的血浆药物浓度.方法:取血浆样品100μL,以阿昔洛韦为内标,10%高氯酸沉淀蛋白后,取10 μL进样.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是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临床以排粪造影的结果,将该疾病分为盆底松驰综合征(弛缓型便秘)和盆底痉挛综合征(痉挛型便秘)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