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粉桥1号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南京小粉桥1号,一栋青砖红瓦的古朴小楼默然伫立,楼前草坪上,一座半身人物雕像,底座上刻着“约翰·拉贝”。69年前,这座院落曾保护过600多名中国人。10年前,德国人约翰拉贝记下所见所闻的日记被公布,成为南京大屠杀铁证。
10月31日,这座修缮一新的小楼,迎来了参与修缮的中德双方嘉宾,他们各持一把写有“2006.10.31”数字的塑料大钥匙,先后插入锁中。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故居的大门重新打开了。
“拉贝是一名了解中国的西门子销售人员,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做了一件有能力的人都会做的事情,他不是英雄,却是所有在中国的德国商人的榜样。”修缮故居的发起人之一、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裁盖尔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为了和平,任何任务都不会太过沉重,时间永远不会太晚!”拉贝的孙子、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说。这里也将成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
“他个子很高,穿着一套藏青色的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我们都管他叫老毛子。”今年83岁的穆喜福老人至今还记得拉贝。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08年来中国,先后在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等地工作,在中国生活30多年。1931年到1938年,拉贝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193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南京小粉桥1号建成一幢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别墅,包括庭院、地下室和3层主楼。拉贝租下这幢别墅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和住宅,和家人一起在这里生活了近6年。
穆喜福老人说,1937年12月日本兵攻人南京城前,三天两头有飞机来轰炸,当时拉贝在房顶平拉起了一张比普通国旗大几十倍的德国纳粹军旗,遮住了整个房顶,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本人怕这个国旗,好几次飞机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国旗又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旋即拉开了序幕。拉贝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和其他一些国际友人,设立国际安全区,筹建了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了20多万难民。拉贝因此也被称为“活佛”和“南京好人”。
小粉桥1号就是25个难民收容所中的一个,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这里最多时候容纳了630多人。1938年的新年,小粉桥1号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他是人类忠实历史的记录者,”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教授说。1996年,拉贝的战时日记被公布,日记长达2117页,从1937年9月开始,一直到1938年4月回柏林为止,记录了南京大屠杀中的500多个惨案。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表示,拉贝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他的日记的全面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从第三视角来看南京大屠杀非常重要。《拉贝日记》在世界各地发行,对世界认识被掩盖的历史,反省历史,避免发生相同的事件很重要,是历史的无价之宝,同时也对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给予了一个有力的抨击。
与拉贝的缘分
“拉贝故居,这座红色的小楼,我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每次看到它总特别有感触。”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裁罗兰盖尔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盖尔克所在的这家公司,由罗伯特博世集团和西门子慕尼黑总部于1967年共同组建,年销售超过73亿欧元。1994年进入中国,创建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1997年随着该销售公司的成立,盖尔克来到中国南京,任博世和西门子家电中国区销售经理。
自从知道这座院楼就是拉贝的故居,盖尔克总感觉和拉贝十分有缘: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遇到一个在60多年前,同是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销售代表,碰巧还和这位了不起的先生比邻而居,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我以前经常捧着《拉贝日记》到拉贝故居前细细对照,试图寻找当年的一些记忆。”盖尔克说。
拉贝故居一直比较破败。解放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文革”后就再也没有住人。原来的大门人口已被水泥封了起来,三四个配锁的、修车的摊子就在门前“安家”,大院的外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暑假培训、考研辅导及医疗广告。早在10多年前,院子就开始有人进入,沿着院墙违章搭建。
拉贝事迹被公布后,拉贝故居如何修缮与建设方案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南京当地媒体多次探访故居,并以《南京拉贝故居盼保护修缮》、《缺少维修资金,拉贝故居今破败不堪》等为题进行了报道。
南京大学自行拆除了侵占故居空间的厂房,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和区城管局开始对故居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1999年南京市曾专门修改有关市政规划,将一条新辟的路改道,以避免拉贝故居遭拆迁,并宣布要永久保存拉贝故居。
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先生访问南京大学,得知拉贝先生的事迹后非常关注,回国后亲自推动和促成拉贝故居修缮和改建。
盖尔克觉得义不容辞,应该来保护拉贝故居,纪念拉贝先生,并把拉贝精神传递给下一代。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商讨,2005年12月6日,拉贝故居修缮捐赠协议签字仪式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南大、德国驻沪领事馆、西门子、江苏博世共同捐资225万元修缮拉贝故居,终于尘埃落定。“这几个月以来,我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到故居的变化,能参与故居的修缮我觉得十分荣幸。”盖尔克说。
如今,拉贝故居已申请成为省、市文保单位,正在申请国家文物单位,里面陈列了拉贝和难民收容所有关史料、照片1030多件,拉贝日记原始复制件800多页,制作了100多页中英文对照展板,采集了50多项相关录像。
“德国商人的榜样”
“拉贝值得我们德国人尊敬!”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说。他表示,拉贝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冒着生命危险,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但此后不久,带着德国名义的罪行发生了,并在这位“南京好人”的行为上投下了长期的阴影。我们可以公正地为这样一个曾经生活在南京的德国人而感到骄傲,他在艰难的时候留了下来,以保护他的中国朋友,他的行为代表了人道主义、诚实和正直。
然而,拉贝本人之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1938年,拉贝奉调回国。回国后眼见纳粹党徒开始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他再也不想沉默了。拉贝在德国外交部等处连续作了5场演讲,向人们展示有关证据,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几天后,拉贝遭秘密警察逮捕,他的六本日记和有关照片也同时被搜走。他被强令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和照片。后来虽拿回了日记,但一些照片却被没收了。
1943年11月,拉贝柏林的住所在轰炸中被毁。战争结束时,拉贝已是63岁的老人,全家6口人生活无任何来源,1948年初,当南京人民获知老人晚境窘困时纷纷解囊相助,并将所捐钱物辗转寄给拉贝。1950年1月5日,拉贝患中风在柏林去世,享年68岁。
“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西门子早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例。”西门子公司执委会成员吴贺乐博士说。
在盖尔克看来,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十分重要,要扎根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更要致力于环境、社会和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拉贝先生是在华德国商人的榜样,通过修缮一新的拉贝故居,希望拉贝的事迹可以让全体员工学习,同时也让我们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
南京小粉桥1号,一栋青砖红瓦的古朴小楼默然伫立,楼前草坪上,一座半身人物雕像,底座上刻着“约翰·拉贝”。69年前,这座院落曾保护过600多名中国人。10年前,德国人约翰拉贝记下所见所闻的日记被公布,成为南京大屠杀铁证。
10月31日,这座修缮一新的小楼,迎来了参与修缮的中德双方嘉宾,他们各持一把写有“2006.10.31”数字的塑料大钥匙,先后插入锁中。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故居的大门重新打开了。
“拉贝是一名了解中国的西门子销售人员,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做了一件有能力的人都会做的事情,他不是英雄,却是所有在中国的德国商人的榜样。”修缮故居的发起人之一、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裁盖尔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为了和平,任何任务都不会太过沉重,时间永远不会太晚!”拉贝的孙子、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说。这里也将成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
“他个子很高,穿着一套藏青色的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我们都管他叫老毛子。”今年83岁的穆喜福老人至今还记得拉贝。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08年来中国,先后在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等地工作,在中国生活30多年。1931年到1938年,拉贝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193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南京小粉桥1号建成一幢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别墅,包括庭院、地下室和3层主楼。拉贝租下这幢别墅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和住宅,和家人一起在这里生活了近6年。
穆喜福老人说,1937年12月日本兵攻人南京城前,三天两头有飞机来轰炸,当时拉贝在房顶平拉起了一张比普通国旗大几十倍的德国纳粹军旗,遮住了整个房顶,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本人怕这个国旗,好几次飞机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国旗又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旋即拉开了序幕。拉贝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和其他一些国际友人,设立国际安全区,筹建了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了20多万难民。拉贝因此也被称为“活佛”和“南京好人”。
小粉桥1号就是25个难民收容所中的一个,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这里最多时候容纳了630多人。1938年的新年,小粉桥1号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他是人类忠实历史的记录者,”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教授说。1996年,拉贝的战时日记被公布,日记长达2117页,从1937年9月开始,一直到1938年4月回柏林为止,记录了南京大屠杀中的500多个惨案。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表示,拉贝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他的日记的全面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从第三视角来看南京大屠杀非常重要。《拉贝日记》在世界各地发行,对世界认识被掩盖的历史,反省历史,避免发生相同的事件很重要,是历史的无价之宝,同时也对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给予了一个有力的抨击。
与拉贝的缘分
“拉贝故居,这座红色的小楼,我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每次看到它总特别有感触。”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裁罗兰盖尔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盖尔克所在的这家公司,由罗伯特博世集团和西门子慕尼黑总部于1967年共同组建,年销售超过73亿欧元。1994年进入中国,创建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1997年随着该销售公司的成立,盖尔克来到中国南京,任博世和西门子家电中国区销售经理。
自从知道这座院楼就是拉贝的故居,盖尔克总感觉和拉贝十分有缘: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遇到一个在60多年前,同是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销售代表,碰巧还和这位了不起的先生比邻而居,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我以前经常捧着《拉贝日记》到拉贝故居前细细对照,试图寻找当年的一些记忆。”盖尔克说。
拉贝故居一直比较破败。解放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文革”后就再也没有住人。原来的大门人口已被水泥封了起来,三四个配锁的、修车的摊子就在门前“安家”,大院的外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暑假培训、考研辅导及医疗广告。早在10多年前,院子就开始有人进入,沿着院墙违章搭建。
拉贝事迹被公布后,拉贝故居如何修缮与建设方案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南京当地媒体多次探访故居,并以《南京拉贝故居盼保护修缮》、《缺少维修资金,拉贝故居今破败不堪》等为题进行了报道。
南京大学自行拆除了侵占故居空间的厂房,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和区城管局开始对故居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1999年南京市曾专门修改有关市政规划,将一条新辟的路改道,以避免拉贝故居遭拆迁,并宣布要永久保存拉贝故居。
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先生访问南京大学,得知拉贝先生的事迹后非常关注,回国后亲自推动和促成拉贝故居修缮和改建。
盖尔克觉得义不容辞,应该来保护拉贝故居,纪念拉贝先生,并把拉贝精神传递给下一代。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商讨,2005年12月6日,拉贝故居修缮捐赠协议签字仪式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南大、德国驻沪领事馆、西门子、江苏博世共同捐资225万元修缮拉贝故居,终于尘埃落定。“这几个月以来,我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到故居的变化,能参与故居的修缮我觉得十分荣幸。”盖尔克说。
如今,拉贝故居已申请成为省、市文保单位,正在申请国家文物单位,里面陈列了拉贝和难民收容所有关史料、照片1030多件,拉贝日记原始复制件800多页,制作了100多页中英文对照展板,采集了50多项相关录像。
“德国商人的榜样”
“拉贝值得我们德国人尊敬!”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说。他表示,拉贝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冒着生命危险,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但此后不久,带着德国名义的罪行发生了,并在这位“南京好人”的行为上投下了长期的阴影。我们可以公正地为这样一个曾经生活在南京的德国人而感到骄傲,他在艰难的时候留了下来,以保护他的中国朋友,他的行为代表了人道主义、诚实和正直。
然而,拉贝本人之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1938年,拉贝奉调回国。回国后眼见纳粹党徒开始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他再也不想沉默了。拉贝在德国外交部等处连续作了5场演讲,向人们展示有关证据,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几天后,拉贝遭秘密警察逮捕,他的六本日记和有关照片也同时被搜走。他被强令保持沉默,不得再举办报告会、出版书籍和照片。后来虽拿回了日记,但一些照片却被没收了。
1943年11月,拉贝柏林的住所在轰炸中被毁。战争结束时,拉贝已是63岁的老人,全家6口人生活无任何来源,1948年初,当南京人民获知老人晚境窘困时纷纷解囊相助,并将所捐钱物辗转寄给拉贝。1950年1月5日,拉贝患中风在柏林去世,享年68岁。
“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西门子早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例。”西门子公司执委会成员吴贺乐博士说。
在盖尔克看来,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十分重要,要扎根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更要致力于环境、社会和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拉贝先生是在华德国商人的榜样,通过修缮一新的拉贝故居,希望拉贝的事迹可以让全体员工学习,同时也让我们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