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一艘隶属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破冰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于南极冰面上,上面搭载着一群号称从事南极科考的澳大利亚探险队,他们在四面楚歌(不对,应该是四面白雪)之下惊慌失措地向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简称AMSA)发出了求救信号。按照《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要求,AMSA立即请求正在为南极科考人员执行补给任务的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与中国“雪龙号”破冰船,来完成紧急救援任务。
2014年1月2日,由于冰封得实在太厉害,“雪龙号”与“南极光号”均无法驶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雪龙号”采取派遣舰载直升机分三批转运的方式,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乘客转移至“南极光号”。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雪龙号”自己又被冻住无法脱身。更让南极科学家无法接受甚至十分愤怒的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号上这一群所谓的科考人员只是花钱旅游的土豪,由澳大利亚一个旅行公司伪装了一下而已!他们在等待救援时居然在庆祝新年,还被直播到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大屏幕上,和大家一起欢度新年
船上的一名乘客,亦是澳大利亚参议员的詹尼特·赖斯事后回忆说:“有人跟我说,到了傍晚,由于天气更为恶劣和结冰速度加快,船长越来越肯定必须尽快让每个乘客上船。我确信,要是我们早几个小时离开,船长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不是说游客就不应该被救,而是这个时间节骨眼上,正是每年南极科考任务中大补给的最佳时间段,许多国家的南极科考站为了这次救援而延误了真正的科学考察,物资补给也被延误,代价极为巨大。且不谈旅游公司为了利润组织一群土豪游客,以科学考察的名义在南极科考至关重要的时间里跑去旅游是否必要,仅是乘客们以十分轻佻的方式面对被救援这个事实,足以让辛苦奋战在南极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窝火!
破冰船的四个事实
事实一:破冰不是撞冰
大致上,破冰船具备全长较短,但全宽却比较宽(相对普通船舶来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船中“土肥圆”),船壳比较厚,动力比较足,压水舱比较多等特点。破冰船的推动轴采用对称设计,螺旋桨也比较多。
一般情况下,破冰船由于船首设计比较特别(比如圆锥形船头),加上大马力这么一推,船就开到冰面上去了,然后再往下这么一压,冰面就给整破碎了。如果冰层比较厚,水泵抽空船首压水舱并使船尾压水舱装满海水,船头抬起以后再用大马力将船推上冰面,然后水泵抽空船尾压水舱再注满船首压水舱接着这么一压,冰层碎裂。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高纬度国家在冬季时节为了拓宽航道,破冰船不得不担负开拓航道的任务。水泵这个时候还得发挥作用,在推进过程中交替循环船只左右两侧压水舱中的水,让破冰船摇来晃去以破坏两侧的冰层。
事实二: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破冰船并不是人类造出钢铁舰船以后的东西,早在木制帆船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舰船破冰的秘密。11世纪时,一部分俄罗斯人往北迁徙到北冰洋附近成为Pomors(海滨定居者)。面对动不动就冰封的大海,这些人被逼出了一项造船能力,他们可以建造一种名为“科赫”的小型双桅木帆船。“科赫”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圆润的腰线,一旦海上浮冰挤压船体,它并不会像普通船只那样粉身碎骨,而是被冰抬上冰面后继续航行。
到了19世纪,虽然蒸汽船已经被建造出来,但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自己设计并驾驶“弗洛姆号”木制破冰船,抵达到北纬85°57′与南纬78°41′。
事实三: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并不是航空母舰,更不是重型巡洋舰,而是前苏联的“列宁号”破冰船。更为世人所陌生的是,由于北极点常年覆盖于冰层之下,一般的水面舰艇根本无法抵达,但前苏联“北极级”中的“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做到了。
1989年,“列宁号”退役并被安置在摩尔曼斯克,作为一座永久纪念馆保存。
事实四:破冰船也会被冰困住
破冰船虽然具备强大的破冰技能,享有额外的大马力、独特船体设计与长期维持系统等外挂能力,但这些能力并无法保证破冰船可以无视大自然的冰封技能。这次发生在南极的事故已经告诉我们,当冰层厚度超过破冰船设计极限,甚至破冰船的螺旋桨都被冰簇拥并封锁的时候,人类的机械在大自然面前就是一个渣渣。
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一艘隶属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水文气象研究院的破冰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于南极冰面上,上面搭载着一群号称从事南极科考的澳大利亚探险队,他们在四面楚歌(不对,应该是四面白雪)之下惊慌失措地向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简称AMSA)发出了求救信号。按照《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要求,AMSA立即请求正在为南极科考人员执行补给任务的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与中国“雪龙号”破冰船,来完成紧急救援任务。
2014年1月2日,由于冰封得实在太厉害,“雪龙号”与“南极光号”均无法驶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雪龙号”采取派遣舰载直升机分三批转运的方式,将“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乘客转移至“南极光号”。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雪龙号”自己又被冻住无法脱身。更让南极科学家无法接受甚至十分愤怒的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号上这一群所谓的科考人员只是花钱旅游的土豪,由澳大利亚一个旅行公司伪装了一下而已!他们在等待救援时居然在庆祝新年,还被直播到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大屏幕上,和大家一起欢度新年
船上的一名乘客,亦是澳大利亚参议员的詹尼特·赖斯事后回忆说:“有人跟我说,到了傍晚,由于天气更为恶劣和结冰速度加快,船长越来越肯定必须尽快让每个乘客上船。我确信,要是我们早几个小时离开,船长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不是说游客就不应该被救,而是这个时间节骨眼上,正是每年南极科考任务中大补给的最佳时间段,许多国家的南极科考站为了这次救援而延误了真正的科学考察,物资补给也被延误,代价极为巨大。且不谈旅游公司为了利润组织一群土豪游客,以科学考察的名义在南极科考至关重要的时间里跑去旅游是否必要,仅是乘客们以十分轻佻的方式面对被救援这个事实,足以让辛苦奋战在南极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窝火!
破冰船的四个事实
事实一:破冰不是撞冰
大致上,破冰船具备全长较短,但全宽却比较宽(相对普通船舶来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船中“土肥圆”),船壳比较厚,动力比较足,压水舱比较多等特点。破冰船的推动轴采用对称设计,螺旋桨也比较多。
一般情况下,破冰船由于船首设计比较特别(比如圆锥形船头),加上大马力这么一推,船就开到冰面上去了,然后再往下这么一压,冰面就给整破碎了。如果冰层比较厚,水泵抽空船首压水舱并使船尾压水舱装满海水,船头抬起以后再用大马力将船推上冰面,然后水泵抽空船尾压水舱再注满船首压水舱接着这么一压,冰层碎裂。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高纬度国家在冬季时节为了拓宽航道,破冰船不得不担负开拓航道的任务。水泵这个时候还得发挥作用,在推进过程中交替循环船只左右两侧压水舱中的水,让破冰船摇来晃去以破坏两侧的冰层。
事实二: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破冰船并不是人类造出钢铁舰船以后的东西,早在木制帆船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舰船破冰的秘密。11世纪时,一部分俄罗斯人往北迁徙到北冰洋附近成为Pomors(海滨定居者)。面对动不动就冰封的大海,这些人被逼出了一项造船能力,他们可以建造一种名为“科赫”的小型双桅木帆船。“科赫”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圆润的腰线,一旦海上浮冰挤压船体,它并不会像普通船只那样粉身碎骨,而是被冰抬上冰面后继续航行。
到了19世纪,虽然蒸汽船已经被建造出来,但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自己设计并驾驶“弗洛姆号”木制破冰船,抵达到北纬85°57′与南纬78°41′。
事实三: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并不是航空母舰,更不是重型巡洋舰,而是前苏联的“列宁号”破冰船。更为世人所陌生的是,由于北极点常年覆盖于冰层之下,一般的水面舰艇根本无法抵达,但前苏联“北极级”中的“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做到了。
1989年,“列宁号”退役并被安置在摩尔曼斯克,作为一座永久纪念馆保存。
事实四:破冰船也会被冰困住
破冰船虽然具备强大的破冰技能,享有额外的大马力、独特船体设计与长期维持系统等外挂能力,但这些能力并无法保证破冰船可以无视大自然的冰封技能。这次发生在南极的事故已经告诉我们,当冰层厚度超过破冰船设计极限,甚至破冰船的螺旋桨都被冰簇拥并封锁的时候,人类的机械在大自然面前就是一个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