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年产苹果200多万吨,是世界上重要的苹果主产国之一。而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南提洛尔地区则是世界上著名的苹果集中产区。南提洛尔地区的苹果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年以前。不过那时候的苹果仅限于庭院栽植。直到1867年之后,随着铁路的建成通车,苹果远距离运销很快带动了生产的发展。但从1870~1970年的100年间,苹果树一直用实生砧繁殖,栽培制度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曾尝试过新的栽植模式。幼树以4米×5米或5米×5米的株行距定植,以棕榈叶树形整形。每层2个主枝,顺行向生长。树高一般控制在3~4米。和过去的传统大冠树相比,新的果园模式不仅栽植密度增加了一倍,而且结果时间提前。产量提高。但由于使用的仍是实生砧木,这种栽植模式并不是很成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树冠控制困难,果园密闭,给果园操作带来很多困难。从1966~1970年,苹果生产过剩对欧洲苹果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苹果价格一路下跌,果园经营入不抵出。为应对这一危机,意大利果农被迫寻找新的出路。1968年,他们开始对荷兰的高密度细长纺锤形栽植制度给予高度关注,并反复组织果农到荷兰参观学习,并于1969年在南提洛尔地区建立了意大利第一片以M9作砧木的细长纺锤形高密度果园。1970年,这一新的栽植模式已在该地区扩大到了60公顷,1971年扩大到180公顷,至1981年已发展到2000公顷。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矮密果园已发展到1.6万公顷,占该地区苹果栽植总面积的90%以上。1993年以来,意大利的苹果栽植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以高纺锤形取代了传统的细长纺锤形。高纺锤形树高3.5米以上,而不是细长纺锤形的2.5米。高纺锤形树冠幅更小(仅0.8~1.2米),更适于密植,产量更高,树势也更好控制。
意大利南提洛尔地区的这种高纺锤形现代果园,一般以1米×3.3米的株行距定植,每667平方米栽222株。并顺行设立水泥柱,拉四道铁丝。幼树树干固定在4道铁丝上。铁丝架高达3米。果园的管理目标是栽后第2年株产5千克,第3年8~12千克,667平方米产1500~2500千克,第4年15~20千克,667平方米产3000~4000千克,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
新型栽植制度的推广应用使南提洛尔地区苹果单产大幅度提高。20世纪70年代,该地区的苹果单产为1.7吨/667平方米,80年代为2.4吨,90年代则平均为3吨。苹果总产量则增加了一倍。意大利新型超高密度栽植制度的成功得益于他们采用了一套与之相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见表1)。
一是使用矮化砧木。目前意大利95%的新栽果园都使用M9自根砧苗术,只有少量短枝新红星使用M26或MM106作砧木。矮化砧木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减小了树体大小,使果园的栽植密度大幅度增加,而且幼树栽后成花快、结果早。容易获得早期丰产。
二是设立支架。因为矮化砧苹果栽后2、3年就开始结果,而此时树体还小,中心干还很弱,枝叶及果实的重量很容易把中心干压弯。意大利在M9矮密果园模式引进试验阶段,很多果园因没有设立支架保护也都遇到过这个问题,矮化果园设立支架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意大利超高密度果园多为4道铁丝的篱架。
三是栽植带分枝的高标准苗木。意大利生产上以前采用一年生单干苗,苗高1.5米以上。干径1.0至1.3厘米。果园栽后第5、6年进入丰产期。而现在广泛采用2年生带分枝的高标准苗木,苗高1.5米以上,干径1.9厘米以上。理想的苗木是在合适的分枝部位有6~9个分枝,这些枝长势均衡,长度在40至50厘米左右。当然,对不同的品种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对顶端生长优势较强的嘎拉等品种,要求下部的分枝要强壮些,中心干要短些。而对于长势较强的红富士等品种,则要求下部分枝要弱些。目前已有不少试验证明,苗木质量对果园的早期产量影响很大。有试验表明一年生单干苗与2年生有分枝苗栽后6年的单株产量差别最高可达34千克。栽后5、6年栽用2种不同规格的苗木,果园收入每667平方米则相差1000~1200欧元,
四是幼树的管理采用疏放结合,避免短截。如中心干延长头生长过强,可拉弯数周,以刺激侧枝萌发。当萌生的侧枝长至10厘米以上时,再让中心干恢复直立生长。通过及时抹芽或疏枝来控制竞争枝及徒长枝,通过刻芽促使中心干上侧芽的萌发。通过拉枝控制侧芽的生长并促进结果。生长越强的枝,枝的角度应拉水平或下垂。树的上部永远只保留弱的结果枝。下部的侧枝也不能过大。一旦其过于强大,与中心干形成竞争,就应该彻底疏去。
一个果园的栽植成功是各项正确技术完善结合的结果。虽然由于我们国家的果园条件和意大利有很多差别,我们不能照搬意大利的生产技术,但意大利果农的经验及果园经营理念对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意大利的高纺锤形高密度果园模式虽建园投资有一定增加,但果园效益比以前的栽植模式增加更多,因此节省1000元的投资与增加10000元的收入相比,当然还是后者更合算。
意大利南提洛尔地区的这种高纺锤形现代果园,一般以1米×3.3米的株行距定植,每667平方米栽222株。并顺行设立水泥柱,拉四道铁丝。幼树树干固定在4道铁丝上。铁丝架高达3米。果园的管理目标是栽后第2年株产5千克,第3年8~12千克,667平方米产1500~2500千克,第4年15~20千克,667平方米产3000~4000千克,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
新型栽植制度的推广应用使南提洛尔地区苹果单产大幅度提高。20世纪70年代,该地区的苹果单产为1.7吨/667平方米,80年代为2.4吨,90年代则平均为3吨。苹果总产量则增加了一倍。意大利新型超高密度栽植制度的成功得益于他们采用了一套与之相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见表1)。

一是使用矮化砧木。目前意大利95%的新栽果园都使用M9自根砧苗术,只有少量短枝新红星使用M26或MM106作砧木。矮化砧木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减小了树体大小,使果园的栽植密度大幅度增加,而且幼树栽后成花快、结果早。容易获得早期丰产。
二是设立支架。因为矮化砧苹果栽后2、3年就开始结果,而此时树体还小,中心干还很弱,枝叶及果实的重量很容易把中心干压弯。意大利在M9矮密果园模式引进试验阶段,很多果园因没有设立支架保护也都遇到过这个问题,矮化果园设立支架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意大利超高密度果园多为4道铁丝的篱架。
三是栽植带分枝的高标准苗木。意大利生产上以前采用一年生单干苗,苗高1.5米以上。干径1.0至1.3厘米。果园栽后第5、6年进入丰产期。而现在广泛采用2年生带分枝的高标准苗木,苗高1.5米以上,干径1.9厘米以上。理想的苗木是在合适的分枝部位有6~9个分枝,这些枝长势均衡,长度在40至50厘米左右。当然,对不同的品种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对顶端生长优势较强的嘎拉等品种,要求下部的分枝要强壮些,中心干要短些。而对于长势较强的红富士等品种,则要求下部分枝要弱些。目前已有不少试验证明,苗木质量对果园的早期产量影响很大。有试验表明一年生单干苗与2年生有分枝苗栽后6年的单株产量差别最高可达34千克。栽后5、6年栽用2种不同规格的苗木,果园收入每667平方米则相差1000~1200欧元,
四是幼树的管理采用疏放结合,避免短截。如中心干延长头生长过强,可拉弯数周,以刺激侧枝萌发。当萌生的侧枝长至10厘米以上时,再让中心干恢复直立生长。通过及时抹芽或疏枝来控制竞争枝及徒长枝,通过刻芽促使中心干上侧芽的萌发。通过拉枝控制侧芽的生长并促进结果。生长越强的枝,枝的角度应拉水平或下垂。树的上部永远只保留弱的结果枝。下部的侧枝也不能过大。一旦其过于强大,与中心干形成竞争,就应该彻底疏去。
一个果园的栽植成功是各项正确技术完善结合的结果。虽然由于我们国家的果园条件和意大利有很多差别,我们不能照搬意大利的生产技术,但意大利果农的经验及果园经营理念对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意大利的高纺锤形高密度果园模式虽建园投资有一定增加,但果园效益比以前的栽植模式增加更多,因此节省1000元的投资与增加10000元的收入相比,当然还是后者更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