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活动;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要想让数学活动点亮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呢?
1. 借助数学实验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实验活动是指运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从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往传统的定理教学:教师演示讲结论,学生只是单纯地依赖模访与记忆. 而是在引入课题后进行以下操作:请大家画一个△ABC, 使∠A = 30°,∠B = 50°. 然后用刻度尺量三边的长,启迪、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所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给的条件不难猜测: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此基础上,再次使用多媒体以几何画板做动画实验演示,直观地显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数学活动实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中的一些平面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组织探究;手工制作模型;让学生自己用硬纸板剪成三角形,探究内角和为180°;剪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来研究它们的对称性;分组在户外测量活动,测量山高或河对岸的两地距离,等等.
2. 设计探究活动,增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什么样的活动才适合学生探究呢?我们不妨从值得探究和可以探究两个维度进行衡量:①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② 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③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伴交流.
(2)在拼接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你是如何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图形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此设计借助于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拼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则不是,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识别平行四边形,同时三角形拼接的方法为后面性质的猜想、推理论证提供了很好的铺垫;问题(2):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探究性质,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等;问题(3):将前面的猜想推向推理论证,同时得到“对角线平分”的性质.
3. 积极开展数学交流活动,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交流活动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时,让学生明确分组人数、交流时间、交流内容. 让学生学会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习题的关键处、易错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意见分歧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通过合作交流,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变“要我问、教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我善问”.
如在学习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我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如何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学生会在问题的疑难处“矩形的一边在哪” 提出问题. 经过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会想到把问题分解为:当矩形的一边在直角边上时、当矩形的一边在斜边上时两种情况进行探究. 然后还从特殊的结论猜想出一般性结论:过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中点C,D作第三边的垂线,垂足为E,F,则点C,D,E,F四点连线围成的四边形就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的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从而顺利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总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活动点亮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顾继玲,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3):63-66
[2]陈福琴.借助实验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J].文理导航,2011(6):9.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活动;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要想让数学活动点亮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呢?
1. 借助数学实验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实验活动是指运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从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往传统的定理教学:教师演示讲结论,学生只是单纯地依赖模访与记忆. 而是在引入课题后进行以下操作:请大家画一个△ABC, 使∠A = 30°,∠B = 50°. 然后用刻度尺量三边的长,启迪、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所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给的条件不难猜测: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此基础上,再次使用多媒体以几何画板做动画实验演示,直观地显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数学活动实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中的一些平面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组织探究;手工制作模型;让学生自己用硬纸板剪成三角形,探究内角和为180°;剪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来研究它们的对称性;分组在户外测量活动,测量山高或河对岸的两地距离,等等.
2. 设计探究活动,增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什么样的活动才适合学生探究呢?我们不妨从值得探究和可以探究两个维度进行衡量:①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② 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③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得到一个四边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与同伴交流.
(2)在拼接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你是如何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3)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图形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此设计借助于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拼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则不是,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识别平行四边形,同时三角形拼接的方法为后面性质的猜想、推理论证提供了很好的铺垫;问题(2):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探究性质,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等;问题(3):将前面的猜想推向推理论证,同时得到“对角线平分”的性质.
3. 积极开展数学交流活动,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交流活动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时,让学生明确分组人数、交流时间、交流内容. 让学生学会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习题的关键处、易错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意见分歧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通过合作交流,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变“要我问、教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我善问”.
如在学习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我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如何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学生会在问题的疑难处“矩形的一边在哪” 提出问题. 经过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会想到把问题分解为:当矩形的一边在直角边上时、当矩形的一边在斜边上时两种情况进行探究. 然后还从特殊的结论猜想出一般性结论:过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中点C,D作第三边的垂线,垂足为E,F,则点C,D,E,F四点连线围成的四边形就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的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从而顺利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总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活动点亮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顾继玲,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3):63-66
[2]陈福琴.借助实验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J].文理导航,2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