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好莱坞对过去有着深切的迷恋。我并不是说它背着怀旧包袱,甚至也不是说它对自己最重要的艺术作品视若珍宝,我的意思是:它欢迎变化,简直就像恐龙欢迎冰河时代一样。
很久以前,当竞争对手们听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即将推出一部名为《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的电影时,他们表示怀疑。因为在这部电影里,演员艾尔·乔森(Al Jolson)将首次采用声画同步技术。他们坚称,这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古怪的东西转瞬即逝。
他们对电视也没有太多先见之明。他们曾经嘲笑道,谁愿意坐在家里死盯着一个黑白盒子呢?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后来整个战后一代都是那么做的。这导致了从1946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电影上座率持续下降,而且再也没能反弹。
现在,当权派固守着另外一种过时的思想:电影和电视不仅是两个独立的产业,也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要保持距离。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很快就会像霸王龙那样显得很史前。
今年7月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简称“学院”)邀请大约800名男女演员成为学院成员,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深入研究一下这份名单,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些演员中有多少人在电视行业扎根或者成绩斐然。
学院对这些电视工作者的门户开放政策已然激怒了守旧派,他们坚持认为,如果把电影与感染了其他媒体世界的病毒隔离开来,就可以像《泡泡屋里的男孩》(The Boy in the Plastic Bubble)一样存在。
但只有最落伍守旧的人才会抱怨学院把包括克莱尔·福伊、伊丽莎白·莫斯和斯特尔林·K·布朗等在内的这些杰出演员或纪录片《徒手攀岩》导演金国威纳为成员——而且,在自家客厅电视上观看电影《徒手攀岩》的人远比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人要多得多。
认为这些只是例外的人都应该重新思考。随着家庭娱乐设施不断改善,随着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亮,随着3D和VR技术进入客厅,随着流媒体继续支持那些有深度却大多数被电影公司回避或拒之门外的素材,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渗透正在日益加剧,而且速度快得令人眩晕。
内容呈现的形式越多,把它们简单地划分为电影和电视这种做法似乎越显得过时。
电影和电视之间的壁垒正在塌陷,那么为什么横亘在电影学院和电视学院之间的障碍不会消除?
以此为论据得出的逻辑结论似乎显而易见: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组织必须合二为一。如果两个组织合为一体,那么又是什么在阻止电影和电视领域各自最耀眼的奖项——奥斯卡奖和艾美奖也合二为一呢?
观看内容的方式越多,内容呈现的形式也就越多;内容呈现的形式越多,把它们简单地划分为电影和电视这种做法似乎越显得过时。
一切都势在必行;这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虽然实现多种格式和多种媒体的目标——仍然是一场历时数年的冒险,但它已经在重塑我们的行业。20年前,杰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这样的人已经是电影界翘楚。如今,他正在支持一家名为Quibi的公司,为我们的手机制作内容。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周围所有人,都在为新媒体推出新产品,而这些新媒体已经几乎让电影或电视的问题成为陈词滥调。
然而,这些似乎完全没有渗透到学院里面,他们依然在争论Netflix的作品是否有资格获得奥斯卡奖,或者关于O.J.辛普森案的剧集是否应该获得最佳纪录片奖提名。这就像是我们娱乐方式的革命正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而不是由人们来决定哪个是最好的。
现在,是放眼未来的时候了,5年、10年、15年……为一个新的时代做好准备。
然而这并非易事。比如,学院每次鼓励变革时都会遭到影评人的猛烈攻击。的确,学院成功地把更多女性和有色人种纳入成员;但是,当领导层建议对奥斯卡奖进行细微改变时,立即便会招致排山倒海的愤怒和反对。这样的组织要想进行彻底改造绝非易事,但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成立一个委员会,委员们在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都工作过,而且能够着眼于长远。电影学院和电视学院如果合二为一,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影视行业服务呢?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时间表?
其次,应该开始审视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的重叠之处,并重新定义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在大银幕上放映的东西”,这个概念是可笑的——事实上,当电影艺术开始把自己分割成多厅影院,让观众们挤进去享受沙丁鱼罐头般的乐趣时,这种想法就变得可笑了。
第三,应该开始讨论颁奖典礼,以及如何將没有义务在影院放映一周的高品质作品纳入其中。一部在流媒体平台上首播的高品质电视剧有资格获奖吗?应该为某类系列纪录片设立一个新的奥斯卡奖项吗?如果奥斯卡奖和艾美奖合并,是否意味着一整年只有一个颁奖典礼或多个颁奖典礼?
我不会假装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宣称实现这些目标很容易;我甚至不能确定目标是否能实现。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在奔向一个未来,在这个未来里,电影和电视不再是相互竞争的两个国度,而是被纳入同一个充满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版图之内。
(本文作者为《好莱坞报道》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