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直接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以道德文化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西方道德文化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教师发展的目的、手段、内容、表现,教师是由文化构成的有机体。”[1]因此,文化或道德文化是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文化景观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的基本格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据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
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主导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在当代中国多元的道德文化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和导向作用。从道德内容而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包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从道德体系建设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道德建设目标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着力于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直接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并且起着价值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改革既定的道德文化观念中一切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分,努力实现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而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在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之际,“往往是以新的政治文明为其鸣锣开道,并由此开创新的道德文明”。[2]民主和法制、平等和正义、权利和义务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共同范畴。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要求教师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平等与正义精神和权利与义务意识等。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来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则要求教师拥有积极的竞争进取品质、公平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历史底蕴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道德文化的根底,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哲学来看,文化的传承性是文化自身的自我扬弃或辩证否定过程。无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也必然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抛弃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方法上就犯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其结果会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确处理好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系,是当代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传统道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历史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是一个具有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因此,对待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否定的哲学观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合理解析其精华和糟粕,并将传统道德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奥。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罗国杰认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主要有:“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及“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3]从此出发可衍生出谦虚谨慎、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德目。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最为直接、关键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见,批判继承和弘扬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外来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来说,最为紧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道德建设中的本土意识和世界眼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是不能离开与其他民族、与国家社会、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而独立发展的,共生与和平将成为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准则。江泽民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情怀,自觉地把中国的道德建设同世界道德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世界道德文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的道德建设。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就要在批判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或优秀成果,并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以体现世界道德文明发展新气象。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应然要求。
西方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且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欧美文化。从总体上看,中华文化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求“善”,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求“真”,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追求个性自由与独立的理想境界。从道德层面上看,儒家道德文化重谦和,西方道德文化重竞争;儒家道德文化以整体为本位,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西方道德文化主张利即义。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当代西方道德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可见,西方道德文化与中华道德文化具有质的差异,两者形成互补的优势。正义、功利、竞争、独立,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及人权等都是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固有德目或道德规范。西方有意志主义伦理学、生命哲学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及功利主义伦理学等众多的伦理学派或伦理思潮,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或真理性的颗粒。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剔除其糟粕,以充实本民族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可供借鉴和启发的思想文化资源。
四、结语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传统,吸收人类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加以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西方道德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既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又富有现代性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师德境界。
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优秀道德文化三维度,建设高职院校师德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彰显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传统性和历史性;坚持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显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可见,从道德文化视角,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内涵体现出先进性与时代性、传统性与历史性、开放性与世界性之统一的理论特色。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7.
[2]翁世平.简析政治文明与道德的相融互动.道德与文明,2002,5.
[3]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34-240.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6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社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08SJD7200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西方道德文化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教师发展的目的、手段、内容、表现,教师是由文化构成的有机体。”[1]因此,文化或道德文化是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文化景观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的基本格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据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
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主导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在当代中国多元的道德文化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和导向作用。从道德内容而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包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从道德体系建设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道德建设目标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着力于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直接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并且起着价值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改革既定的道德文化观念中一切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分,努力实现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而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在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之际,“往往是以新的政治文明为其鸣锣开道,并由此开创新的道德文明”。[2]民主和法制、平等和正义、权利和义务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共同范畴。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要求教师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平等与正义精神和权利与义务意识等。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来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则要求教师拥有积极的竞争进取品质、公平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历史底蕴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道德文化的根底,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哲学来看,文化的传承性是文化自身的自我扬弃或辩证否定过程。无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也必然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抛弃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方法上就犯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其结果会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确处理好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系,是当代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传统道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历史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是一个具有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因此,对待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否定的哲学观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合理解析其精华和糟粕,并将传统道德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奥。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罗国杰认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主要有:“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及“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3]从此出发可衍生出谦虚谨慎、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德目。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最为直接、关键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见,批判继承和弘扬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外来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来说,最为紧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道德建设中的本土意识和世界眼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是不能离开与其他民族、与国家社会、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而独立发展的,共生与和平将成为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准则。江泽民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情怀,自觉地把中国的道德建设同世界道德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世界道德文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的道德建设。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就要在批判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或优秀成果,并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以体现世界道德文明发展新气象。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应然要求。
西方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且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欧美文化。从总体上看,中华文化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求“善”,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求“真”,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追求个性自由与独立的理想境界。从道德层面上看,儒家道德文化重谦和,西方道德文化重竞争;儒家道德文化以整体为本位,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西方道德文化主张利即义。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当代西方道德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可见,西方道德文化与中华道德文化具有质的差异,两者形成互补的优势。正义、功利、竞争、独立,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及人权等都是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固有德目或道德规范。西方有意志主义伦理学、生命哲学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及功利主义伦理学等众多的伦理学派或伦理思潮,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或真理性的颗粒。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剔除其糟粕,以充实本民族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可供借鉴和启发的思想文化资源。
四、结语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传统,吸收人类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加以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西方道德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既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又富有现代性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师德境界。
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优秀道德文化三维度,建设高职院校师德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彰显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传统性和历史性;坚持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显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可见,从道德文化视角,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内涵体现出先进性与时代性、传统性与历史性、开放性与世界性之统一的理论特色。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7.
[2]翁世平.简析政治文明与道德的相融互动.道德与文明,2002,5.
[3]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34-240.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6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社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08SJD7200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