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面镜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家庭,镜子越来越多了,哪家也有个十面八面的。可是细细想来,这情况又好像有点不大对头。因为,从实用的角度说,镜子就是帮助人们修理边幅、整顿仪容的,其并无装饰装潢的意义。因此,客厅里放一面,一家三口足够用了,弄那么多干嘛,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在古代,镜子是稀罕之物,那时以铜为镜,能够“对镜贴花黄”的多半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到了明末清初,玻璃镜子才传到中国,《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玻璃镜子觉得非常稀奇。新中国成立以后,镜子普及了,老百姓家里大概也就是一方台镜,主要用于奶奶妈妈姐姐妹妹们梳头。现在物质丰富了,将台镜换成落地镜也就与时俱进了,干嘛非要追求数量呢?难道,镜子还有别的用处不成?
  首先可以肯定,镜子是一个纯粹私人的用品,没有谁拿着它是为了去照别人的(反跟踪除外)。韩非子“古人之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之”,前一句话等于没说,从古到今谁不是“短于自见”啊,正因为看不见自己这才借助于鏡子嘛。借助镜子,我们除了整理仪容以外还可以欣赏自己的形象,又因为大家都有自爱的心理,便免不了孤芳自赏起来:眼睛虽然小了点,但挺有神;鼻子虽然塌了点,但形状挺秀气;嘴巴是大了点,但茱莉亚·罗伯茨不是大嘴美人吗?于是乎,看着看着就看出点自信和自豪来了。
  所以,今天的人那么爱照镜子,更多是出于对自身美的追求,也是为了寻找自信的感觉。这就是庄子说的:“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从释放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只是有些委屈了镜子,因为它的真正功能其实是忠实反馈,是还原真实。镜子不是照相机也不是摄像机,在它面前,一是一,二是二,你上镜或者不上镜都是一个伪命题。说白了,你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美,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丑。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我认为,照镜子主要是为了看到丑并且改正它。比如,皮肤之丑——脸上有雀斑,啊,应该扑点粉;比如,头发之丑——状如茅草,啊,应该擦点摩丝;比如,衣冠之丑——掉了一粒扣子,啊,赶紧换一件,等等之类。
  唐朝魏徵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他不仅将镜子定位为一个批评者,而且将镜子的意义引申到修身治国,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高人。不过,我还想在老魏这句话后面补充一句:“以禅为镜,可以明心性”。
  我不是一个宗教主义者,至少在今天是啥教也不信的。但信佛是一回事,借助佛教的教义修身养性是另外一回事。
  禅宗的教义是,人人皆有佛性,但被世俗的灰尘蒙蔽了,如果通过洗涤灰尘,就能“明心见性”,悟到人生的真谛。
  世俗社会是一个物欲的名利场,而且愈演愈烈。大家不是房奴就是车奴,整天价被老板和老婆驱驰,忙得脚不沾地。想想,这都是为了什么?为了钱财——要钱干什么——买房买车——要房要车干什么——快乐——要快乐干什么——人生幸福——人生什么是幸福?
  如果做一个社会调查,有关人生幸福的答案大多是一个方向:灯红酒绿、自由万岁、香车美人、领导社会、影视明星、商业权贵、住在故宫、玩在中非、钱花不完、控股欧美……这些都是说法,也没错,但有着浓厚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色彩,更多地表现了人的动物性和占有欲。如果上述愿望能够实现也就罢了,问题是有一个“二八”定律,即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的人还是要终其一生当士兵的。
  于是人生就充斥着太多二元对立的东西:苦与乐,恨与爱,失望与希望、失败与成功,悲伤与欢笑……你的生命就像渡船一样,在它们之间不停地往返。当你停泊在苦、恨、失望、失败、悲伤的彼岸,当你为来来往往这冰火两重天倍受折磨和煎熬,你想过没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千万别说是为了建功立业,因为我正好准备了一张牌对付你。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生观够积极的吧,可他们同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大儒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胲。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了,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传)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正因为他们要有所作为,才强调克制私欲,因为非此就不能担负起兼济天下的责任。可见,他们的建功立业也是排斥私欲的。
  所以,我们不妨坦白地承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己私利,是希望人生能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于是,欲望越多失望越多,欲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里,我们不妨听听佛家是怎么说的。佛说,欲望是恶,人生是苦,因此“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怎样才能“回头是岸”呢?佛又说,要以逆为顺,以苦为乐,这样才能明见本性,得到善果。其核心的意思是,既然欲望是万恶之源,放弃欲望,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这话说得是有些道理的,想想,没有欲望,哪会有失望呢?佛教要我们以慈悲、行善、宽容、平等为生活的态度,达到超然俗世、淡泊无争、与心可安的心理境界。
  当然,真要把人欲都给灭了,也是不现实的。人生而有欲,这是生命也是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动力。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倘若欲海无涯,人生就是一场灾难了。所以,借鉴佛教的教义,我们应该对人生的欲望做一点理性思考,第一,进行数量上的控制;第二,进行品质上的选择。
  所谓数量上的控制就是抓大放小,关乎学业、事业的就抓住,而仅仅是满足个人物欲的可以适当放弃。所谓品质上的选择,就是个人的欲望对社会也有建设性,建设性越大,品质越高。简单地说,就是积极地借鉴佛教的办法,给人生算减法,少背一些包袱,轻装上阵。
  从事业的角度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有着博爱精神和同情心的人,更能恪守现代社会的诚信原则,更能弘扬个性、大智大慧,更能赢得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尊重。
  从生活的角度说,“霁月风光,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语)”,一个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拥有自由的人生,才有时间体会生活欣赏世界,让心灵与天地和谐,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康。而物欲的奴隶却常常与生活中的美擦肩而过,他们会在枯燥的生活中逐渐丧失做人的乐趣、迷失人的本性。
  禅于人生至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顺境中教你清醒和节制,二是在逆境中教你泰然处之,以苦为乐。
  中国古代文人中,与禅最有缘分的当属王维和苏东坡。我特别喜欢苏东坡的《定风波》,不长,姑且抄录于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写的是一次出行路上遇到风雨的经历和心情,其实又何尝不是写他的人生观和人生方法:风雨使得道路泥泞湿滑,可是也形成了美妙的景色;逆境有什么可怕的呢,泰然处之就是了。风雨总是暂时的,你看,这不天晴了吗?人生贵在适意,又何必计较那些已经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呢。
  你不得不佩服苏东坡。微观上,他处处随缘,但一点也不消极,他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仅在苦难中发现了美的元素,并且去体会和玩味,让大家快乐也自得其乐。而这种超脱又来自宏观上的清醒,来自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何谓宏观?就是宇宙和生命,就是个人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定位。给这事想明白了,再看人生之路,当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苏轼的这首词,其实就是禅宗教义的宋词版。
  大家喜欢照镜子不错,但如有闲暇,还应该照照禅学这面镜子。你会每天打扫自己的家,可是你每天也打扫自己的“心房”吗?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心里的灰尘。
  (转载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站在PO的大客厅里,谢霆锋由衷地放松,身后是一班下属,见到他,熟稔地打着招呼。他们开玩笑,讲话,没人会刻意在乎他的情绪。在这儿他不是明星。  “现在你看电视,香港每60秒的广告,有36秒是这家公司出品的。”他非常骄傲。  这家公司全名“PO朝霆”(Post Production Office Limited),创立于2003年,意为“后期制作”。正是谢霆锋受“顶包案”牵连退出娱乐圈那一年所开,当时
期刊
陈虎看着很年轻,不说绝对想不到他已经近四十岁了。他给人的感觉很平和稳重,如山,如水。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无论是初到美国的艰辛,还是后来事业的顺利乃至和里维斯一起做电影,他始终平静,既没有回忆往事的唏嘘,也没有对当下成功的欣喜。他的眼睛就像两颗黑色的珠子,让人望不到底又不敢直视。恐怕就是这股子平静中又蕴含犀利的力量,让他能够给那么多好莱坞巨星当老师。也是这一刻,我们才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做“习武之人”。
期刊
冬天的一个深夜,我爱人从虹桥机场回家,匆忙间将平板电脑掉在出租车里。发现之后,惊出一声冷汗。电脑包里有他的手机,几百个号码十分要紧,更要紧的是资料,里面装了不少。他赶忙拿出车票,找到那家出租车公司,询问的结果是:司机根本没有看见。我爱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起平板电脑里装了卫星定位系统,马上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搜索跟踪。  有了!屏幕上,手机信号一点一点往西移动,他紧盯屏幕不放。信号时而停下,
期刊
有一个小孩在杭亭顿海湾教会里参加聚会,听完我介绍的儿童银行之后便向我走来。他和我握手,然后说道:“我是汤米,今年6岁,我想向你的儿童银行借钱。”  我回答道:“汤米,贷款给小孩是我的目标之一,而且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孩子都还清了他们的借款。你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汤米说:“我从4岁起,就认为自己能促进世界和平。我要制造一种贴在车后面的缓冲贴纸,上面写着‘请为我们孩子维护和平’,然后是我的签名‘
期刊
“我看到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能赢,力战者未必能胜,智慧者未必得粮食,明智者未必得财富,灵巧者未必得喜悦,他们所得的只是时间和机遇。” ——《旧约全书》  李学亮只要离开新疆,就不会带相机。他是一个职业摄影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只拍新疆的风光,因为这里囊括了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摄影资源,雪山、荒漠、草原……见到李学亮的时候,他在一家印刷厂里,审查画册小样。他长发,魁梧,体重90
期刊
那一年我参加高考。在一首著名歌曲《披着羊皮的狼》的背景音乐下,我完成了我的高考。去的时候是这歌,我听得很坦然,回来的时候听得很淡定,淡定得差点掉泪了。整个过程他没有参与,回来的时候我娘在胡同口等候多时了,我笑了,仅仅是因為我妈在,她也笑了,因为我回来了。  “考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平常的一半水平吧。”  “没关系,不行咱再考一次。”  接下来是晚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我听到那熟悉的一声亮嗓(这
期刊
死亡,是高悬在人类头顶上,不可言说的大悲。这悲是无心而静谧的,一如十字架下的冥思,秋日凋零的树叶……当我们看到生命在与死亡相杀伐、搏击而争夺共同的猎物——人生意义时,我们难道会无动于衷?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以及“生年不满百”的短促性,使人们对生命更加珍惜。  死亡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生的拯救。  没有死亡这个事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警策着我们,生命岂不成了茫茫无期的囚禁?生命以死亡的方式显示着对人类欲望
期刊
每到八月份孩子们总是显得异常兴奋,尤其是随着23号的日益临近。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那艘载着雨果教授星际动物园的银色巨型飞船就会降落到芝加哥地区,在这里进行六个小时的巡展。  天还没有破晓,人们便四面八方闻讯赶来。他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里面有孩子也有大人。每个人的手里都攥着他们的美钞,带着一份好奇心等待参观雨果教授今年给他们带来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在这里有幸看到了来自金星的
期刊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
期刊
清朝美食家袁枚写过《随园食单》,其中有一章名为“戒单”,其中有一戒是“戒耳餐”。袁枚所指的耳餐是:“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我倒是想把“耳餐”这个概念延伸一下,那些讲究形式,触动听觉的热热闹闹的菜品可以称为“耳餐”。美食从来不单纯是一个味觉概念,还涵盖着视觉、嗅觉,当然还应该有听觉。犹如川菜之中的鸡豆花,鸡肉打成蓉,做成粥,洁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