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科技的进步,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也面临着巨大变革,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各种移动终端,每一次变革,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单纯靠声音传播的广播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互联网 +”时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成为传统广电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①。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广播;创新发展
一、导言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媒体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广播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广播媒体,受传播模式单一、硬件设备落后、专业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约,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找在新环境和新的竞争中的生存之路,积极探求传播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变革,寻求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困局
面对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基础设施、专业人才、节目资源及收听率上,都与中央台、省级台有较大差距,曾有业内人士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来形容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现状。
(一)形式同质化,内容大众化,节目整体质量不高。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的广播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然而很多地市级电台在人力物力不足、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节目生产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现象。无论是交通频率还是音乐频率,虽然频率定位不同,但受众定位基本是围绕有车一族,节目类型也基本局限于资讯、音乐、娱乐脱口秀等,再加上优秀主持人流失严重,节目质量很难保证,久而久之,就很难持续吸引听众。而随着中央台、省台多个频率在地市级城市的落地覆盖,听众有了更多的收听选择,因此地市级广播电台的收听率大幅下滑,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受众分流严重,尤其是中青年听众数量大幅减少
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新技术打破了传统广播单一的音频传播模式,人们更喜欢快捷方便自主的信获取方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尤其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通过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这必然会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虽然广播媒体仍然是重要的舆论引导工具之一,但是媒体结构和舆论主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尤其是一大批中青年听众,更是被严重分流,即使是忠诚度较高的老年受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传统广播的传播力被极大削弱,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机制体制长期掣肘,投入不足,创新活力差。
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很多地市级广播既无资金优势,又无人才优势,更无技术优势。大多数地市级广播电台都延续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无论是对新技术追踪的敏感度,还是基于市场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手段,乃至创新人才的引进、资金力量,包括体制机制的局限性,传统广播的储备和发力点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②。在这种捉襟见肘的尴尬状态下,不少地市电台又盲目追赶所谓的新媒体,忽视了自身的传统优势,将现有广播节目直接搬到新媒体平台,沦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提供者。在人力物力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很多电台所谓的新媒体平台无专业人员负责更新维护,发布的内容以转发为主,甚至出现连续数月没有更新的情况。以牡丹江电台为例,三套广播频率曾一度建了近十个微信公众号,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大多数都因内容更新不及时而夭折,目前只剩两个在艰难维持。
三、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跨媒体融合,构建创新型广播媒体。
在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中,最具有融媒体特点的就是广播了。尤其是广播的伴随性优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让移动人群随时获取信息。而低成本则是广播的另一大优势,无论是节目制作成本、信号传输成本,还是受众接收成本都比其他媒体要低。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新技术搭建的媒体融合渠道,最大限度地吸纳广大移动受众群体,构建创新型广播媒体,是老广播焕发新活力的必经之路。
(一)立足本土,服务城市,重塑核心竞争力
“地方广播的潜在优势就是贴近性、服务性。当民众关注的热点出现时,紧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抓住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去解读和引导,做足服务这篇文 章,就会产生良好的共鸣反应③。”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媒体,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节目更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以牡丹江综合广播《新闻110》节目为例,作为一档民生新闻直播栏目,自2004年6月开播以来,一直以“正面引导助力发展,沟通协调服务民生”为主要定位,不仅传达政府的方针政策,还切实为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栏目开播以来日受理热线一直保持在60个左右,其中95%以上的政策咨询都能得到及时解答,85%的问题投诉都能在反映给职能部门后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新闻110,有事儿您说话”和“新闻110之歌”作为该栏目的形象标识在受众中广为传颂,收听率达到17.5%,目标听众占有率达到39.3%,听众收听满意度在本土广播节目中排名第一,多次获省广播名专栏荣誉。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地市级广播电台应该遵循所在城市的发展脉络来定位,成为基层治理与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信息发布、舆情互动、协调职能部门等方面做好服务。在维护好原有受众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用户,打造互动性强、创意新颖的广播节目,增强受众参与感和获得感,加强受众对的认同度和依赖感,为实现融媒体的内容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二)利用新技术,弥补传播短板,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曾经一度,电视的画面优势成为打败广播的“杀手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媒体的渠道界限逐步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广播的传播短板。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不但弥补了广播线性传播、单一声音传播的缺点,而且还强化了广播伴随性的优势,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I音箱,都可以成为接收广播节目的终端设备,这种多元化、智能化和便携化的特征,无疑能为广播的融媒体发展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而大多数地市级广播电台,虽然缺乏资金和人才优势,无法独立建设移动客端或手机App,但通过与有实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合作,就可以实现借船出海,利用自身拥有的频率资源优势,在广播电台融合转型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前不久,牡丹江电台就与国家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控股互联网文化企业——北京中广创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无须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牡丹江三套广播频率利用该公司的“听见广播”App,实现手机端、车载端和IPTV端的音视频同步播出,这无疑为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融媒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地市级广播电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节目内容和互动方式,抓住机遇,借力新媒体,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皖:《锦瑟 无端》,花城出版社,2015 年 8 月第 1 版第56页
[2]李正国 王跃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總第278期
[3]孙瑶 郝旭:《在创新中彰显地方新闻广播魅力》[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 (9)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广播;创新发展
一、导言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媒体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广播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广播媒体,受传播模式单一、硬件设备落后、专业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制约,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找在新环境和新的竞争中的生存之路,积极探求传播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变革,寻求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困局
面对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基础设施、专业人才、节目资源及收听率上,都与中央台、省级台有较大差距,曾有业内人士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来形容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现状。
(一)形式同质化,内容大众化,节目整体质量不高。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的广播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然而很多地市级电台在人力物力不足、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节目生产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现象。无论是交通频率还是音乐频率,虽然频率定位不同,但受众定位基本是围绕有车一族,节目类型也基本局限于资讯、音乐、娱乐脱口秀等,再加上优秀主持人流失严重,节目质量很难保证,久而久之,就很难持续吸引听众。而随着中央台、省台多个频率在地市级城市的落地覆盖,听众有了更多的收听选择,因此地市级广播电台的收听率大幅下滑,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受众分流严重,尤其是中青年听众数量大幅减少
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新技术打破了传统广播单一的音频传播模式,人们更喜欢快捷方便自主的信获取方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尤其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通过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这必然会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虽然广播媒体仍然是重要的舆论引导工具之一,但是媒体结构和舆论主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尤其是一大批中青年听众,更是被严重分流,即使是忠诚度较高的老年受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传统广播的传播力被极大削弱,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机制体制长期掣肘,投入不足,创新活力差。
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很多地市级广播既无资金优势,又无人才优势,更无技术优势。大多数地市级广播电台都延续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无论是对新技术追踪的敏感度,还是基于市场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手段,乃至创新人才的引进、资金力量,包括体制机制的局限性,传统广播的储备和发力点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②。在这种捉襟见肘的尴尬状态下,不少地市电台又盲目追赶所谓的新媒体,忽视了自身的传统优势,将现有广播节目直接搬到新媒体平台,沦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提供者。在人力物力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很多电台所谓的新媒体平台无专业人员负责更新维护,发布的内容以转发为主,甚至出现连续数月没有更新的情况。以牡丹江电台为例,三套广播频率曾一度建了近十个微信公众号,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大多数都因内容更新不及时而夭折,目前只剩两个在艰难维持。
三、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跨媒体融合,构建创新型广播媒体。
在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中,最具有融媒体特点的就是广播了。尤其是广播的伴随性优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让移动人群随时获取信息。而低成本则是广播的另一大优势,无论是节目制作成本、信号传输成本,还是受众接收成本都比其他媒体要低。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新技术搭建的媒体融合渠道,最大限度地吸纳广大移动受众群体,构建创新型广播媒体,是老广播焕发新活力的必经之路。
(一)立足本土,服务城市,重塑核心竞争力
“地方广播的潜在优势就是贴近性、服务性。当民众关注的热点出现时,紧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抓住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去解读和引导,做足服务这篇文 章,就会产生良好的共鸣反应③。”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媒体,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节目更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以牡丹江综合广播《新闻110》节目为例,作为一档民生新闻直播栏目,自2004年6月开播以来,一直以“正面引导助力发展,沟通协调服务民生”为主要定位,不仅传达政府的方针政策,还切实为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栏目开播以来日受理热线一直保持在60个左右,其中95%以上的政策咨询都能得到及时解答,85%的问题投诉都能在反映给职能部门后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新闻110,有事儿您说话”和“新闻110之歌”作为该栏目的形象标识在受众中广为传颂,收听率达到17.5%,目标听众占有率达到39.3%,听众收听满意度在本土广播节目中排名第一,多次获省广播名专栏荣誉。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地市级广播电台应该遵循所在城市的发展脉络来定位,成为基层治理与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信息发布、舆情互动、协调职能部门等方面做好服务。在维护好原有受众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用户,打造互动性强、创意新颖的广播节目,增强受众参与感和获得感,加强受众对的认同度和依赖感,为实现融媒体的内容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二)利用新技术,弥补传播短板,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曾经一度,电视的画面优势成为打败广播的“杀手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媒体的渠道界限逐步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广播的传播短板。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不但弥补了广播线性传播、单一声音传播的缺点,而且还强化了广播伴随性的优势,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I音箱,都可以成为接收广播节目的终端设备,这种多元化、智能化和便携化的特征,无疑能为广播的融媒体发展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而大多数地市级广播电台,虽然缺乏资金和人才优势,无法独立建设移动客端或手机App,但通过与有实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合作,就可以实现借船出海,利用自身拥有的频率资源优势,在广播电台融合转型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前不久,牡丹江电台就与国家广电总局直属的国有控股互联网文化企业——北京中广创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无须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牡丹江三套广播频率利用该公司的“听见广播”App,实现手机端、车载端和IPTV端的音视频同步播出,这无疑为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融媒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地市级广播电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节目内容和互动方式,抓住机遇,借力新媒体,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皖:《锦瑟 无端》,花城出版社,2015 年 8 月第 1 版第56页
[2]李正国 王跃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總第278期
[3]孙瑶 郝旭:《在创新中彰显地方新闻广播魅力》[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