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旅游事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在逐渐突显。采用31省区面板数据对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对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部分发达省区的积极效应不显著。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旅游开发,提高农村地区的旅游服务能力,为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014-06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2017年我国旅客运输达到了185亿人次,极大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与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18年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肯定了乡村旅游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地域下两者关系的复杂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旅游与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非常广泛,柯珍堂[1]认为旅游项目建设有利于要素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而农村地区在生态资源、劳动力供给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鼓励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邹开敏、庄伟光[2]在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经济外溢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均衡化以及农村生态建设,但是我国乡村旅游普遍面临着人才、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蔡文芳[3]认为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收入增长、促进就业、刺激消费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乡村旅游的过度发展会超过农村自身的承受能力,带来市场的波动与环境破坏。江燕玲[4]等人从农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指出,乡村旅游是提高农村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乡村旅游的产业集聚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土地、农产品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张霞[5]认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休闲农业模式的开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又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村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市场动力。李进军、陈云川[6]认为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转变的过程。王丹玉[7]等人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指出,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村资源的生态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各类产业要素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
综上所述,旅游事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广泛多样的,尤其在促进农民增收、产业优化以及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与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在面板数据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实证考察不同地区旅游经济的社会效应,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二、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经济变化情况
图1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情况,同时给出了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率,用于反映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
从图1可以看到,2006-2016年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2016年收入总额已经突破了4500亿元,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来看,2008-2010年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期,2010年以后逐渐放缓,收入增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2013年后又趨于稳定增长。样本期间各地区旅行社营业收入都得到了一定增长,对比各地区的情况可知,东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且一直居于各地区首位,2017年旅行社收入将近3500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2倍多。而中西部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行社营业收入常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下,并且在2006-2016年间仅出现了小幅上涨。这一结果说明,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的推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情况
图2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研究采用农村居民纯收入衡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从图2可以看到,2006-2016年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都得到了极大增长,2017年全国平均收入已经达到12800多元,同2006年的3500元相比增长了2.6倍多,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表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样本期间分别增长了2.8倍与3.1倍多。不过对比各地区收入总量可知,东部农村居民收入一直处于各地区最高水平,2017年已经达到17000多元,分别高于同期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5300多元与7300多元,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按照各地区收入水平可以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
(三)农村经济增长变化情况
图3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农业GDP总量的变化情况,用于反映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面貌。
从图3可知,2006-2016年各地区农业GDP总量都在不断增长,2016年全国总量已经超过了60000亿元,不过自2011年后农业GDP的增速开始逐渐下降,2014年已经降至0.02左右,2014年后虽然有所回升,但是上涨幅度不大。对比各地区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中部农业GDP总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013年已经超过了20000亿元,并且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趋势,西部地区农业GDP总量相对较低, 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6年同2006年相比总量增长了近2倍。
总体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最好,并且一直居于全国主导地位;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都得到了增长,其中东部农村居民收入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中部是我国农业GDP增长的主要区域,这与中部重视农业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旅游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与农业GDP的关系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后文将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设定
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非常明显,各省区在截面上往往表现出社会环境的地理差异。以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关系为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截面旅游经济的弹性增长效应。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公式(1)与(2)分别为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情况下的模型设定形式:
其中,nygdp与income分别为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tourism为旅游经济,X与Z为控制变量,c、μ与e分别代表常数项、系数值与残差。需要说明的是,e也称为弹性系数,反映被解释变量对旅游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i、t分别代表截面与时序。
(二)指标选取
1.农村发展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反映出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但是在社会经济增长动力转型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又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故而本文综合采用农业GDP总量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衡量农村发展水平,分别记为nygdp、income。
2.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包括旅游业发展所创造的财富收入,例如、营业收入、利润以及税金等,也包括旅游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例如由旅游开发所带动的就业岗位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等。本文重点考察的是旅游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直接推力,即旅游业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旅游社的直接营业收入衡量旅游经济,记为tourism。
3.控制变量
研究中采用城镇化水平、农村投资水平与人口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以城镇人口/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人口数衡量,记为urb、tz、people。此外,农业GDP、农村居民收入、旅游经济、农村投资水平与人口规模做对数处理,城镇化水平采用水平序列。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单位根检验
LLC在单位根检验中对数据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也为检验结果的有效应提供了基础,表1为LLC法的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在5%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其他变量均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即研究采用的数据平稳,记为I(0),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二)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根据公式(1)首先以农业GDP作为因变量进行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估计,考虑到篇幅原因,表2仅给出了各地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影响的参数估计值以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模型调整后R方为0.980,F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的设定较为合理,解释了旅游经济与农业GDP关系的98%。并且,从各省区旅游经济的系数值来看,除了上海、浙江两省区的系数值不显著外,北京系数值在5%水平上显著,其他省区均在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积极效应具有普遍性。一般而言,弹性系数e>1表示富有弹性,0<e<1表示缺乏弹性。由表1可知,除了黑龙江、陕西、云南以及广西四省区为富弹性外,其他省区弹性系数均介于0-1之间,三大地区弹性均值也小于1,说明农业GDP对旅游经济变化的弹性增长处于较低水平。为了进一步比较各省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效应,图4、图5分别反映的是系数值在全国前十与后十的省区。
从图4中可以看到,系数值处于全国前十的省份,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经济的积极效应在黑龙江表现的最为明显,海南是东部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此外,系数值处于前十的其他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再来看图5,系数值处于全国后十的省区中有一半位于东部地区,其中上海、浙江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作用最小。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与此类似,表3给出了以农村居民收入为因变量时的回归估计结果。
由表3可知,模型解释了旅游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81.4%,此外,除了上海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外,其他各省区的系数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弹性系数高于1的省区在各地区均有分布,这也说明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比各地区系数均值可以看到,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积极效应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西部旅游经济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加1.047个百分点。图6、图7同样给出了系数值在全国前十与后十的省区。
从图6与图7中可以看到,系数值处于全国前十的省份,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均在0.6以上,其中以黑龙江最为突出,而后十省区的系数值均处于0.6以下,仍然以上海、浙江最低。上海、浙江是我国长三江经济带的主要分布区域,经济基础条件优越,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69%,但同期农业占GDP比重仅为3%左右,浙江为4%左右,可见农业在两省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已经处于很低水平,在有限农业资源条件下,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往往用于本地区的农产品供给,例如,在上海等地农业形式主要表现为花卉、蔬菜以及牛奶等鲜活产品的流通,多数用于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这也就导致旅游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表现的并不明显。
五、结论
本文对我国31省区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大部分省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旅游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分地区来看,旅游经濟的积极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于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区,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但是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的自发增长水平相对较高,这与东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产业集聚能力是未来一段时间实现农村致富脱贫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配套服务能力,提高旅游交通的便捷性与畅通性,为农村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提供社会基础;同时,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动态监测,科学把握旅游消费的最新趋势,不断提高农村旅游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村居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柯珍堂.“两型社会”构建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企业经济,2010(10):148-150.
[2]邹开敏,庄伟光.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旅游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2):68-73.
[3]蔡文芳.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23-25.
[4]江燕玲,潘卓,潘美含.农用地多功能视角下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引导决策研究——基于重庆城郊25个行政村的调查分析[J].人文地理,2017(5):147-153.
[5]张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行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78-179.
[6]李进军,陈云川.现代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及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67-169.
[7]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52-160.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014-06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2017年我国旅客运输达到了185亿人次,极大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与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18年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肯定了乡村旅游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地域下两者关系的复杂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旅游与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非常广泛,柯珍堂[1]认为旅游项目建设有利于要素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而农村地区在生态资源、劳动力供给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鼓励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邹开敏、庄伟光[2]在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经济外溢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均衡化以及农村生态建设,但是我国乡村旅游普遍面临着人才、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蔡文芳[3]认为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收入增长、促进就业、刺激消费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乡村旅游的过度发展会超过农村自身的承受能力,带来市场的波动与环境破坏。江燕玲[4]等人从农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指出,乡村旅游是提高农村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乡村旅游的产业集聚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土地、农产品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张霞[5]认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休闲农业模式的开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又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村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市场动力。李进军、陈云川[6]认为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转变的过程。王丹玉[7]等人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指出,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村资源的生态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各类产业要素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
综上所述,旅游事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广泛多样的,尤其在促进农民增收、产业优化以及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与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在面板数据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实证考察不同地区旅游经济的社会效应,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二、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经济变化情况
图1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情况,同时给出了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率,用于反映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
从图1可以看到,2006-2016年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2016年收入总额已经突破了4500亿元,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来看,2008-2010年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期,2010年以后逐渐放缓,收入增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2013年后又趨于稳定增长。样本期间各地区旅行社营业收入都得到了一定增长,对比各地区的情况可知,东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且一直居于各地区首位,2017年旅行社收入将近3500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2倍多。而中西部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行社营业收入常年保持在500亿元以下,并且在2006-2016年间仅出现了小幅上涨。这一结果说明,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的推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情况
图2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研究采用农村居民纯收入衡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从图2可以看到,2006-2016年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都得到了极大增长,2017年全国平均收入已经达到12800多元,同2006年的3500元相比增长了2.6倍多,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表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样本期间分别增长了2.8倍与3.1倍多。不过对比各地区收入总量可知,东部农村居民收入一直处于各地区最高水平,2017年已经达到17000多元,分别高于同期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5300多元与7300多元,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按照各地区收入水平可以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
(三)农村经济增长变化情况
图3为2006-2016年间各地区农业GDP总量的变化情况,用于反映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面貌。
从图3可知,2006-2016年各地区农业GDP总量都在不断增长,2016年全国总量已经超过了60000亿元,不过自2011年后农业GDP的增速开始逐渐下降,2014年已经降至0.02左右,2014年后虽然有所回升,但是上涨幅度不大。对比各地区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中部农业GDP总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013年已经超过了20000亿元,并且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趋势,西部地区农业GDP总量相对较低, 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6年同2006年相比总量增长了近2倍。
总体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最好,并且一直居于全国主导地位;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都得到了增长,其中东部农村居民收入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中部是我国农业GDP增长的主要区域,这与中部重视农业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旅游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与农业GDP的关系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后文将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设定
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非常明显,各省区在截面上往往表现出社会环境的地理差异。以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关系为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截面旅游经济的弹性增长效应。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旅游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公式(1)与(2)分别为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情况下的模型设定形式:
其中,nygdp与income分别为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tourism为旅游经济,X与Z为控制变量,c、μ与e分别代表常数项、系数值与残差。需要说明的是,e也称为弹性系数,反映被解释变量对旅游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i、t分别代表截面与时序。
(二)指标选取
1.农村发展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反映出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但是在社会经济增长动力转型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又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故而本文综合采用农业GDP总量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衡量农村发展水平,分别记为nygdp、income。
2.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包括旅游业发展所创造的财富收入,例如、营业收入、利润以及税金等,也包括旅游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例如由旅游开发所带动的就业岗位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等。本文重点考察的是旅游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直接推力,即旅游业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旅游社的直接营业收入衡量旅游经济,记为tourism。
3.控制变量
研究中采用城镇化水平、农村投资水平与人口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以城镇人口/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人口数衡量,记为urb、tz、people。此外,农业GDP、农村居民收入、旅游经济、农村投资水平与人口规模做对数处理,城镇化水平采用水平序列。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单位根检验
LLC在单位根检验中对数据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也为检验结果的有效应提供了基础,表1为LLC法的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在5%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其他变量均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即研究采用的数据平稳,记为I(0),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二)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根据公式(1)首先以农业GDP作为因变量进行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估计,考虑到篇幅原因,表2仅给出了各地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影响的参数估计值以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模型调整后R方为0.980,F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的设定较为合理,解释了旅游经济与农业GDP关系的98%。并且,从各省区旅游经济的系数值来看,除了上海、浙江两省区的系数值不显著外,北京系数值在5%水平上显著,其他省区均在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积极效应具有普遍性。一般而言,弹性系数e>1表示富有弹性,0<e<1表示缺乏弹性。由表1可知,除了黑龙江、陕西、云南以及广西四省区为富弹性外,其他省区弹性系数均介于0-1之间,三大地区弹性均值也小于1,说明农业GDP对旅游经济变化的弹性增长处于较低水平。为了进一步比较各省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效应,图4、图5分别反映的是系数值在全国前十与后十的省区。
从图4中可以看到,系数值处于全国前十的省份,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经济的积极效应在黑龙江表现的最为明显,海南是东部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此外,系数值处于前十的其他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再来看图5,系数值处于全国后十的省区中有一半位于东部地区,其中上海、浙江旅游经济对农业GDP的影响作用最小。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与此类似,表3给出了以农村居民收入为因变量时的回归估计结果。
由表3可知,模型解释了旅游经济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81.4%,此外,除了上海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外,其他各省区的系数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弹性系数高于1的省区在各地区均有分布,这也说明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比各地区系数均值可以看到,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积极效应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西部旅游经济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加1.047个百分点。图6、图7同样给出了系数值在全国前十与后十的省区。
从图6与图7中可以看到,系数值处于全国前十的省份,旅游经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均在0.6以上,其中以黑龙江最为突出,而后十省区的系数值均处于0.6以下,仍然以上海、浙江最低。上海、浙江是我国长三江经济带的主要分布区域,经济基础条件优越,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69%,但同期农业占GDP比重仅为3%左右,浙江为4%左右,可见农业在两省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已经处于很低水平,在有限农业资源条件下,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往往用于本地区的农产品供给,例如,在上海等地农业形式主要表现为花卉、蔬菜以及牛奶等鲜活产品的流通,多数用于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这也就导致旅游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表现的并不明显。
五、结论
本文对我国31省区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大部分省区旅游经济对农业GDP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旅游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分地区来看,旅游经濟的积极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于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区,旅游经济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但是农业GDP与农村居民收入的自发增长水平相对较高,这与东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产业集聚能力是未来一段时间实现农村致富脱贫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配套服务能力,提高旅游交通的便捷性与畅通性,为农村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提供社会基础;同时,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动态监测,科学把握旅游消费的最新趋势,不断提高农村旅游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村居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柯珍堂.“两型社会”构建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企业经济,2010(10):148-150.
[2]邹开敏,庄伟光.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旅游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2):68-73.
[3]蔡文芳.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23-25.
[4]江燕玲,潘卓,潘美含.农用地多功能视角下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引导决策研究——基于重庆城郊25个行政村的调查分析[J].人文地理,2017(5):147-153.
[5]张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行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78-179.
[6]李进军,陈云川.现代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及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67-169.
[7]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5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