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学习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力成为了他们必备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他们数学素养提升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也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力;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对于学生的能力评判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所以教师的教学计划主要针对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学习力的具体内涵
学习力又被称为领悟力,最早出现于1965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文中。之后该理念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看,学习力就是指个体通过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1]。这一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不仅是一种竞争力,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时候学习仅仅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一种天赋和能力。站在学习的角度上说,学习力指的是人的基本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非常显著的学科,因而教师也需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1、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力低下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舊的傳统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想需求的并不是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换而言之,学生对于实际的学习需求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也需要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力。例如在学习到“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不进入正式的教学过程,而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说明。数学与生活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学生会回答,票上面有座位号。教师继续深入提问,那么怎么找到的座位号呢?学生会回答,通过几排、几号这样的信息来找到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现象来引入知识点,告知学生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而学生也不会因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学习兴趣。不难看出教师仅仅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来,并认为学习并不是枯燥的内容,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2]。这就是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满足学习需求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2、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支持。虽然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关键,但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选择一套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学习力的培养。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然后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学习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当中可以充分体现。例如在学习到“长度测量”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下达一项任务,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在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任务,因此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想不到有效的方式。此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通过交流的方式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通过讨论之后,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方式,例如通过先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然后在将书贴着墙壁,最终计算出教室的具体长度。不难看出,这种方式虽然并不是非常出彩的办法,但是确实是学生通过合作来得出的结果,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促进学习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3]。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较小,从小培养良好的素养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力的意义,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培养更多具有学习力的高素质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先忠.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 速读旬刊, 2016,13(02):06-07.
[2] 戴春霞. 反思使数学学习获得动力——浅谈小学数学反思力的培养[J]. 教育观察旬刊,2015, 04(15):10-10.
[3] 曹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J]. 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13(09):69-6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力;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对于学生的能力评判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所以教师的教学计划主要针对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学习力的具体内涵
学习力又被称为领悟力,最早出现于1965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文中。之后该理念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看,学习力就是指个体通过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1]。这一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学习力不仅是一种竞争力,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时候学习仅仅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一种天赋和能力。站在学习的角度上说,学习力指的是人的基本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非常显著的学科,因而教师也需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1、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力低下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舊的傳统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想需求的并不是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换而言之,学生对于实际的学习需求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也需要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力。例如在学习到“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不进入正式的教学过程,而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说明。数学与生活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学生会回答,票上面有座位号。教师继续深入提问,那么怎么找到的座位号呢?学生会回答,通过几排、几号这样的信息来找到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生活现象来引入知识点,告知学生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而学生也不会因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学习兴趣。不难看出教师仅仅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来,并认为学习并不是枯燥的内容,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2]。这就是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满足学习需求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2、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支持。虽然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关键,但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选择一套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学习力的培养。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然后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学习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当中可以充分体现。例如在学习到“长度测量”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下达一项任务,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在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任务,因此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想不到有效的方式。此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通过交流的方式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通过讨论之后,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方式,例如通过先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然后在将书贴着墙壁,最终计算出教室的具体长度。不难看出,这种方式虽然并不是非常出彩的办法,但是确实是学生通过合作来得出的结果,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促进学习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3]。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较小,从小培养良好的素养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力的意义,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培养更多具有学习力的高素质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先忠.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 速读旬刊, 2016,13(02):06-07.
[2] 戴春霞. 反思使数学学习获得动力——浅谈小学数学反思力的培养[J]. 教育观察旬刊,2015, 04(15):10-10.
[3] 曹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J]. 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13(09):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