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形式,是口头表达的进一步规范化。儿童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就能与人交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所具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经过老师专门训练的,主要是因为生活交流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听和说的实践培养出来的。可一旦进入学校,步入了正规的教育,就有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写起作文来言不由衷,七拼八凑,假话、空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把作文当做负担,而非发自内心的需要。所以,要改变学生怕作文,觉得作文难的局面,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让作文成为学生的需要。
一、打破局限,拓宽个性化的时空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封闭的,固定的时间,一成不变的地点,加上老师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大家都知道,只有当作文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需要时,才会进入文思如泉涌的佳境。然而,内心的情感并非呼之欲出,招之即来的,只有当个体被某种事物深深感动时,才会产生创作激情,并在高度兴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随机应变,打破时空限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抓住契机,拓宽学生写作的时空,让学生张扬个性,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而非徒然弄笔。
去年冬日里的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天地间灰蒙蒙的,雪花如扯碎的棉絮一般,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引得学生不时向外张望。我见状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触摸、感受雪花。学生兴趣盎然,如出笼的鸟儿,奔跑着,追逐着,有的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接住雪花,认真地数着花瓣;有的敞开胸怀,似乎要把所有的雪花拥入怀中;有的张开嘴巴,细细品尝雪花的味道……此时此刻,如果安排他们作文,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出来。此时的学生,因为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了喜悦,强烈的学习幸福感令其“情动而辞发”,已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二、放开命题,展示个性化的内容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前提是自由,不给学生写作文的自由,就谈不上自主写作。这是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一个理念。过去的作文教学,命题作文居多,即使是半命题作文,范围也定得很狭窄,学生被捆绑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只好在规定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虚构,亦步亦趋地操作,因此作文出现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作者要抒发什么情感,就会有什么内容,有了具体的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题目,作文命题的权力完全属于作者自己。教师只有放开命题,让学生实话实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充分展示个性化的内容,他们才会喜欢作文,视作文为自己的需要。
金秋十月,我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开阔视野,体验生活。难得的野外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农家小院、金色田野、鸡鸭牛羊……无不让学生欣喜万分。回城途中,学生像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说个不停。我让学生自主命题,自由作文。学生的作文题目真是百花齐放:《野炊学问多》《农家趣事》《鸭鹅之争》《秋天的田野》《馄饨的自述》《山羊的烦恼》《我真正认识了他》《看似简单做起来难》……这次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自由拟题,他们就可以叙“非叙不可之事物”,发“非吐不可之议论”,一吐为快,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试想,如果我以命题作文来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吗?
三、淡化技巧,崇尚个性化的表达
一直以来,老师指导作文时,总忘不了作一番写作技巧的辅导。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铺垫、详略、中心等一条条清规戒律,令学生有口难言,有心难表,有手难书。尽管他们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把什么都学会,但常常是捉襟见肘,老师的批语左一个“过渡不自然”,右一个“缺少铺垫”,久而久之,学生个性的棱角被磨平了,不会自由表达,走上了“现代八股文”的套路。教育家巴士卡里亚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自由,才有个性化表达的可能。新大纲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感想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新课标总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都没有对写作技巧作要求和强调。因此,教师必须淡化写作技巧的要求,崇尚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写作自由,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受技巧的束缚,真实地反映生活面貌,真实地展示内心世界。
为了使学生变“苦作”为“乐作”,提高写作欲望,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写日记,“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地构思,真切地表情达意,根据需要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
(责编 莫彩凤)
一、打破局限,拓宽个性化的时空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封闭的,固定的时间,一成不变的地点,加上老师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大家都知道,只有当作文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需要时,才会进入文思如泉涌的佳境。然而,内心的情感并非呼之欲出,招之即来的,只有当个体被某种事物深深感动时,才会产生创作激情,并在高度兴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随机应变,打破时空限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抓住契机,拓宽学生写作的时空,让学生张扬个性,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而非徒然弄笔。
去年冬日里的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天地间灰蒙蒙的,雪花如扯碎的棉絮一般,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引得学生不时向外张望。我见状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触摸、感受雪花。学生兴趣盎然,如出笼的鸟儿,奔跑着,追逐着,有的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接住雪花,认真地数着花瓣;有的敞开胸怀,似乎要把所有的雪花拥入怀中;有的张开嘴巴,细细品尝雪花的味道……此时此刻,如果安排他们作文,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出来。此时的学生,因为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了喜悦,强烈的学习幸福感令其“情动而辞发”,已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二、放开命题,展示个性化的内容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前提是自由,不给学生写作文的自由,就谈不上自主写作。这是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一个理念。过去的作文教学,命题作文居多,即使是半命题作文,范围也定得很狭窄,学生被捆绑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只好在规定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虚构,亦步亦趋地操作,因此作文出现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作者要抒发什么情感,就会有什么内容,有了具体的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题目,作文命题的权力完全属于作者自己。教师只有放开命题,让学生实话实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充分展示个性化的内容,他们才会喜欢作文,视作文为自己的需要。
金秋十月,我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开阔视野,体验生活。难得的野外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农家小院、金色田野、鸡鸭牛羊……无不让学生欣喜万分。回城途中,学生像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说个不停。我让学生自主命题,自由作文。学生的作文题目真是百花齐放:《野炊学问多》《农家趣事》《鸭鹅之争》《秋天的田野》《馄饨的自述》《山羊的烦恼》《我真正认识了他》《看似简单做起来难》……这次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自由拟题,他们就可以叙“非叙不可之事物”,发“非吐不可之议论”,一吐为快,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试想,如果我以命题作文来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吗?
三、淡化技巧,崇尚个性化的表达
一直以来,老师指导作文时,总忘不了作一番写作技巧的辅导。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铺垫、详略、中心等一条条清规戒律,令学生有口难言,有心难表,有手难书。尽管他们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把什么都学会,但常常是捉襟见肘,老师的批语左一个“过渡不自然”,右一个“缺少铺垫”,久而久之,学生个性的棱角被磨平了,不会自由表达,走上了“现代八股文”的套路。教育家巴士卡里亚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自由,才有个性化表达的可能。新大纲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感想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新课标总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两者都没有对写作技巧作要求和强调。因此,教师必须淡化写作技巧的要求,崇尚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写作自由,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受技巧的束缚,真实地反映生活面貌,真实地展示内心世界。
为了使学生变“苦作”为“乐作”,提高写作欲望,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写日记,“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地构思,真切地表情达意,根据需要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