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护工”在很多医院是被明令禁止的,整顿治理了多年后却禁而不止,至今仍活跃在各大医院,他们存在的最大理由便是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导致了医院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导致了病人和家属心甘情愿为他们打掩护,只要正规护工满足不了这个市场缺口,“黑护工”群体便会依然浩荡!然而,“黑护工”现象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诸多弊端日益显现,甚至不断引发医患纠纷……
“黑护工”成了病房的名人
“刘叔,我看的那个老太太咋喂饭喂不进去,你帮我来看看……”正在病房里忙乎的老刘闻声而起,随这位大姐到了另一间病房,不一会问题解决回来,立即得到一屋子病人和家属的夸奖:“老刘就是有经验,在这儿都成名人了吧!”老刘不答话,一脸憨厚的笑容。
在这家综合医院的神内住院病房,老刘确实是一个“名人”,他的对外身份是某位病人的远房亲戚,但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他实际上是一名“黑护工”,而且非常资深,在北京已经干了近10年,这个科室的护工基本都是他介绍来的。他在病人家属中口碑不错,“什么黑不黑的,只要活儿干得好就行!”一位家属对记者说,他们和正规护工相差的是一个“培训证书”和一个“公司身份”,然而,在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需要他们来解决“燃眉之急”的人太多了。
老刘来自河南农村,10年前到北京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家政公司介绍的,在一家医院做保洁,一个月工资600元,不久他就发现,同在医院打工,照顾病人的护工能挣1000多元,于是他自告奋勇也当上了护工。
“我那时候算是‘正规军’,有公司的,但是不像现在这样还要经过培训,也没有上岗证,拉到病房就干活。家政公司负责介绍病人,然后他们抽头两成,我一个月能拿到12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不算低,但是活儿确实比保洁累多了,主要是晚上睡不了整觉。干了一年多,我一个老乡说,你干吗不自己出来单干,何必让家政公司白赚这个钱?”
老刘被一语点醒,由于他为人憨厚,干活不惜力,所以在病人中口碑不错,这个时候已经经常有以前的病人给他介绍活儿,所以他干脆就甩了家政公司单干,“单干以后每月能拿1500多元,时间上也比较灵活自由,只要把活儿干好,不愁没人找。”老刘丝毫不觉得“身份”问题算个什么事。他告诉记者,当初和他一起在公司干的好多人后来都自己变“黑”了,“这个市场这么大,不靠公司我们活得更好。”他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老刘对自己没有护工上岗证并不讳言,甚至对病人家属说:“不用迷信那几张纸,我当年可是从护士那里一点一点学来的,比现在他们培训几天就上岗的强多了。”老刘并非夸口,他的经验丰富,手法娴熟在这层楼是有口皆碑的,这全靠当年的“偷师学艺”,给病人喂鼻饲,给瘫痪的老人做全身按摩,处理紧急抽筋,帮病人灌肠排便……这些基础护理工作做了十年,老刘早已是轻车熟路。目前在这里干的护工们基本上都是老刘一手带出来的,现在,他领导着一支真正的护工“游击队”。
“传帮带”挤走其他护工
早就听说北京的“黑护工”地域观念很分明,经常一个医院或者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地方来的,大家很“团结”,一旦站稳脚跟,别的地方的人很难染指。这种情况在老刘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他告诉记者:“这个科室已经被我们村人全包圆了。”
辗转了多家医院之后,老刘五年前在现在的这家医院落了脚,“科里有位大夫和我是同乡,一直很关照,而且神内病房主要是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我们工作起来也比较稳定,不用三天两头换人。”没过多久,老刘就凭着自己的实力在病房赢得了好口碑和好人缘,每月挣的钱也超过了2000元,找他的人甚至开始排队。“村里有人听说我在北京干得不错,挣到了钱,就托我把他们带出来一起挣钱。”
老刘告诉记者,他们老家对出来打工这事讲究有个“带头人”,这个人如果在外面混得不错了,同乡们就会去找他,老人们也会把孩子托付给他。所以经常一个村的人出去干的都是一个工种,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快递,有的是保姆,全看这个“带头人”做什么。老刘在村人的眼里,俨然已经成了“带头人”,老乡们纷纷到北京来投奔他。
“一个村子都是亲戚,这个忙不能不帮,况且大家在一起也有个照应,而且这个活,你只要不怕脏不怕累都能干,虽说是伺候人,但比在老家种地强多了。”
老乡们来了之后,老刘自觉自愿地担任了“传帮带”工作,义务给他们进行“培训”,“学会了这几手,照顾老人没啥问题,遇到情况随时来问我。”由于老刘把自己的手艺倾囊教授,他的“游击队”势力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的护工逐渐被挤了出去,现在这里成了他们村的“地盘”。去年,老刘的老婆和17岁的儿子也来到北京,一同在这家医院做起了护工,全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了。
面对禁令装做“病人家属”
初进病房,记者听到老刘称呼他照顾的老人为“表舅”,可是不到半年的时间,眼看着“表舅”换了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老刘一语道破天机:“最近查得比较紧,我们只能说是病人的亲戚,帮忙来照顾的,不能说自己是护工,这样医院也拿我们没什么办法了。”
据了解,目前不少医院都明文规定,没有上岗证和公司介绍的“黑护工”不准进入病房,老刘在这行干得久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重要是和病人家属口径一致,不能穿帮。”老刘传授经验。
病人家属为什么心甘情愿为“黑护工”打掩护?那位“表舅”的女儿甘女士说出了其中缘由:“这家医院不提供正规公司的护工,说是人多难于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医院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所有的护理工作主要靠护士完成,可是这个科基本都是脑血栓、半身不遂和瘫痪的老人,光靠护士根本照顾不过来。我们问了外面的护工公司,最便宜的也要一天100元,听说是照顾全身瘫痪的老人,人家还不愿意来,所以只能找老刘他们。”老刘现在的开价是每天80元,低于正规公司的市场价,而且照顾老人经验很丰富,“用了一段时间,觉得他人挺不错的,也不想再换人了,索性也就配合他这么说了。”
老刘在这家医院至少干了5年,难道医生护士真的相信他是病人家属吗?对于这个,老刘笑着表示,这全靠“在医院根基深”,他暗示,科里那位老乡医生帮了他不少忙,而且“病房的护士都和我很熟,大家处得不错,我们也帮她们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况且逢年过节还会送她们礼物,她们怎么好意思轰我们呢?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黑护工”的禁令,记者也询问了病房的护士,一位护士表示,如果病人不投诉“黑护工”,他们也没办法,“都说是亲戚,我们能怎么办?”而且,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和规定,“黑护工”身份难以界定,保安人员也不能把他们强行赶走,最多只能劝说病人家属。
出了事故最后只能“跑路”
近年,媒体不断曝光黑护工不安全、出事故,甚至虐待老人的问题,对此,老刘也很气愤,称他们为这个职业群体的“败类”。“我们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是做事情要凭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人家给我们的钱。”老刘很严肃地说。但他也表示,现在他们这个行业里的人“素质有高有低,有的人为了挣钱啥也不顾。”据老刘说,他的一些老乡来北京比他晚,有些还是他介绍来的,现在挣钱都比他多,挣钱的路子就是“吃定医院”。有的护工拿的是“24小时贴身陪护”的工资,可是趁病人家属不在的时候,就把病人扔床上,自己出去挣钱。“有的人靠着住在医院病房的便利,早晨出去当票贩子,一次也能挣个几百元;有的人还兼职给病人家属介绍救护车,有需要往河北、山西这些地方长途运病人的,介绍成一个就能提六七百元……”老刘说,他们老乡里最多的一个月能挣上万元,可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照顾病人马马虎虎,不上心。”对这样的人,老刘表示有点看不上,可又不便说什么,因为毕竟大家出来都是为挣钱。
但是“黑护工”如果出了事故,那么在北京恐怕就一时呆不下去了,老刘最怕他介绍来的老乡出这种事,可前不久,就摊上一起。“这人真不是干护工的料,来了没两月就出事,真后悔带她出来。”给瘫痪病人翻身需要特别小心,这个老乡“学艺不精”总是图省事,用毛巾被兜着病人一下就翻过去了,结果这次没兜好,把病人翻床底下去了,本来就脑血栓,这回胳膊又骨折了。她一看吓坏了,赶紧叫来医生护士,听说是骨折后,就趁乱偷偷跑了,怕人家家属让她赔钱。
“是我介绍来的人,我只能把她家的地址电话给病人家属,但她肯定不敢回家,不知道偷偷躲哪里去了。”老刘说,实在不行,他会垫一些钱作为对病人的赔偿,“以后回家再向她家要,但她绝不能再当护工了。”他说自己能力有限,人家要太多也赔不起,只是“这个病人太倒霉,咋就碰上这么个没良心的呢?”
虽然身份是“黑”的,但老刘再一次向记者强调了“良心”这个词,大概是“盗亦有道”的意思,可北京数以万计的“黑护工”又有多少在恪守这个“职业道德”呢?在一个完全没有规范和监管的行业里,那些“良心”所不能承担的风险最终只能让社会和他人来背负。
不专业的服务隐患多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恶性病年轻化,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医院数量有限的护士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护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据了解,当前护工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向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病人家属自己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据透露,当前大量存在的“黑护工”,多数单独在医院揽活儿,没有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往往是口头约定,责任、分工更是不明确,极易引发纠纷。
此外,社会需求导致的护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还形成了“黑护工”产业链条。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黑护工”没有所属的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仅靠长期盘踞在医院的“领头”拉客,接到客户后再在社会上临时聘请人员将服务转包,从中进行抽成。而“领头”者为了独占医院病患资源,甚至与医院管理层私下有类似“承包”协议,确保资源的“垄断”。
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诸如擦洗、喂饭、大小便护理和帮助患者行动等工作都是医院护士工作无法延伸的领域。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护理病人是需要一些专门技能培训的,比如翻身叩背、喂水喂药等医学常识和护理知识。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耽误甚至阻碍病情的恢复。此外,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也让护工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平均来说,护工接一个病人的工作周期为6天~15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长期下来,缺乏正常的休息时间,护工体力严重透支,许多护工在饮食、精力、注意力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新华网》《北京晚报》等)
编后语
管理“真空”亟待解决
目前护工市场混乱源于行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行业管理政策的空白,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因此不愿意管理;二是政府对护工行业没有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属于零门槛准入,导致该行业良莠不齐;三是收费政策的空白,在大多省份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没有“护工费”这一收费项目。在护理费的项目内涵中,也没有将生活护理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
据了解,早在1997年,卫生部第23号文件就提出了护工的聘用原则,其中包括“护工不属于护士编制”“护工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可以由医院统一选聘”等等。然而目前护工极少由医院自聘,“杂牌军”队伍依然浩荡。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该行业的准入标准,让护工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取得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护工持证上岗是推进医院现代化、正规化、职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再就业的重大举措,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工作的护理质量、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和管理。
解决“护工”行业管理“真空”状态实属当务之急!
编辑/吴雨
“黑护工”成了病房的名人
“刘叔,我看的那个老太太咋喂饭喂不进去,你帮我来看看……”正在病房里忙乎的老刘闻声而起,随这位大姐到了另一间病房,不一会问题解决回来,立即得到一屋子病人和家属的夸奖:“老刘就是有经验,在这儿都成名人了吧!”老刘不答话,一脸憨厚的笑容。
在这家综合医院的神内住院病房,老刘确实是一个“名人”,他的对外身份是某位病人的远房亲戚,但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他实际上是一名“黑护工”,而且非常资深,在北京已经干了近10年,这个科室的护工基本都是他介绍来的。他在病人家属中口碑不错,“什么黑不黑的,只要活儿干得好就行!”一位家属对记者说,他们和正规护工相差的是一个“培训证书”和一个“公司身份”,然而,在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需要他们来解决“燃眉之急”的人太多了。
老刘来自河南农村,10年前到北京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家政公司介绍的,在一家医院做保洁,一个月工资600元,不久他就发现,同在医院打工,照顾病人的护工能挣1000多元,于是他自告奋勇也当上了护工。
“我那时候算是‘正规军’,有公司的,但是不像现在这样还要经过培训,也没有上岗证,拉到病房就干活。家政公司负责介绍病人,然后他们抽头两成,我一个月能拿到12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不算低,但是活儿确实比保洁累多了,主要是晚上睡不了整觉。干了一年多,我一个老乡说,你干吗不自己出来单干,何必让家政公司白赚这个钱?”
老刘被一语点醒,由于他为人憨厚,干活不惜力,所以在病人中口碑不错,这个时候已经经常有以前的病人给他介绍活儿,所以他干脆就甩了家政公司单干,“单干以后每月能拿1500多元,时间上也比较灵活自由,只要把活儿干好,不愁没人找。”老刘丝毫不觉得“身份”问题算个什么事。他告诉记者,当初和他一起在公司干的好多人后来都自己变“黑”了,“这个市场这么大,不靠公司我们活得更好。”他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老刘对自己没有护工上岗证并不讳言,甚至对病人家属说:“不用迷信那几张纸,我当年可是从护士那里一点一点学来的,比现在他们培训几天就上岗的强多了。”老刘并非夸口,他的经验丰富,手法娴熟在这层楼是有口皆碑的,这全靠当年的“偷师学艺”,给病人喂鼻饲,给瘫痪的老人做全身按摩,处理紧急抽筋,帮病人灌肠排便……这些基础护理工作做了十年,老刘早已是轻车熟路。目前在这里干的护工们基本上都是老刘一手带出来的,现在,他领导着一支真正的护工“游击队”。
“传帮带”挤走其他护工
早就听说北京的“黑护工”地域观念很分明,经常一个医院或者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地方来的,大家很“团结”,一旦站稳脚跟,别的地方的人很难染指。这种情况在老刘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他告诉记者:“这个科室已经被我们村人全包圆了。”
辗转了多家医院之后,老刘五年前在现在的这家医院落了脚,“科里有位大夫和我是同乡,一直很关照,而且神内病房主要是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我们工作起来也比较稳定,不用三天两头换人。”没过多久,老刘就凭着自己的实力在病房赢得了好口碑和好人缘,每月挣的钱也超过了2000元,找他的人甚至开始排队。“村里有人听说我在北京干得不错,挣到了钱,就托我把他们带出来一起挣钱。”
老刘告诉记者,他们老家对出来打工这事讲究有个“带头人”,这个人如果在外面混得不错了,同乡们就会去找他,老人们也会把孩子托付给他。所以经常一个村的人出去干的都是一个工种,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快递,有的是保姆,全看这个“带头人”做什么。老刘在村人的眼里,俨然已经成了“带头人”,老乡们纷纷到北京来投奔他。
“一个村子都是亲戚,这个忙不能不帮,况且大家在一起也有个照应,而且这个活,你只要不怕脏不怕累都能干,虽说是伺候人,但比在老家种地强多了。”
老乡们来了之后,老刘自觉自愿地担任了“传帮带”工作,义务给他们进行“培训”,“学会了这几手,照顾老人没啥问题,遇到情况随时来问我。”由于老刘把自己的手艺倾囊教授,他的“游击队”势力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的护工逐渐被挤了出去,现在这里成了他们村的“地盘”。去年,老刘的老婆和17岁的儿子也来到北京,一同在这家医院做起了护工,全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了。
面对禁令装做“病人家属”
初进病房,记者听到老刘称呼他照顾的老人为“表舅”,可是不到半年的时间,眼看着“表舅”换了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老刘一语道破天机:“最近查得比较紧,我们只能说是病人的亲戚,帮忙来照顾的,不能说自己是护工,这样医院也拿我们没什么办法了。”
据了解,目前不少医院都明文规定,没有上岗证和公司介绍的“黑护工”不准进入病房,老刘在这行干得久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重要是和病人家属口径一致,不能穿帮。”老刘传授经验。
病人家属为什么心甘情愿为“黑护工”打掩护?那位“表舅”的女儿甘女士说出了其中缘由:“这家医院不提供正规公司的护工,说是人多难于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医院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所有的护理工作主要靠护士完成,可是这个科基本都是脑血栓、半身不遂和瘫痪的老人,光靠护士根本照顾不过来。我们问了外面的护工公司,最便宜的也要一天100元,听说是照顾全身瘫痪的老人,人家还不愿意来,所以只能找老刘他们。”老刘现在的开价是每天80元,低于正规公司的市场价,而且照顾老人经验很丰富,“用了一段时间,觉得他人挺不错的,也不想再换人了,索性也就配合他这么说了。”
老刘在这家医院至少干了5年,难道医生护士真的相信他是病人家属吗?对于这个,老刘笑着表示,这全靠“在医院根基深”,他暗示,科里那位老乡医生帮了他不少忙,而且“病房的护士都和我很熟,大家处得不错,我们也帮她们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况且逢年过节还会送她们礼物,她们怎么好意思轰我们呢?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黑护工”的禁令,记者也询问了病房的护士,一位护士表示,如果病人不投诉“黑护工”,他们也没办法,“都说是亲戚,我们能怎么办?”而且,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和规定,“黑护工”身份难以界定,保安人员也不能把他们强行赶走,最多只能劝说病人家属。
出了事故最后只能“跑路”
近年,媒体不断曝光黑护工不安全、出事故,甚至虐待老人的问题,对此,老刘也很气愤,称他们为这个职业群体的“败类”。“我们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是做事情要凭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人家给我们的钱。”老刘很严肃地说。但他也表示,现在他们这个行业里的人“素质有高有低,有的人为了挣钱啥也不顾。”据老刘说,他的一些老乡来北京比他晚,有些还是他介绍来的,现在挣钱都比他多,挣钱的路子就是“吃定医院”。有的护工拿的是“24小时贴身陪护”的工资,可是趁病人家属不在的时候,就把病人扔床上,自己出去挣钱。“有的人靠着住在医院病房的便利,早晨出去当票贩子,一次也能挣个几百元;有的人还兼职给病人家属介绍救护车,有需要往河北、山西这些地方长途运病人的,介绍成一个就能提六七百元……”老刘说,他们老乡里最多的一个月能挣上万元,可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照顾病人马马虎虎,不上心。”对这样的人,老刘表示有点看不上,可又不便说什么,因为毕竟大家出来都是为挣钱。
但是“黑护工”如果出了事故,那么在北京恐怕就一时呆不下去了,老刘最怕他介绍来的老乡出这种事,可前不久,就摊上一起。“这人真不是干护工的料,来了没两月就出事,真后悔带她出来。”给瘫痪病人翻身需要特别小心,这个老乡“学艺不精”总是图省事,用毛巾被兜着病人一下就翻过去了,结果这次没兜好,把病人翻床底下去了,本来就脑血栓,这回胳膊又骨折了。她一看吓坏了,赶紧叫来医生护士,听说是骨折后,就趁乱偷偷跑了,怕人家家属让她赔钱。
“是我介绍来的人,我只能把她家的地址电话给病人家属,但她肯定不敢回家,不知道偷偷躲哪里去了。”老刘说,实在不行,他会垫一些钱作为对病人的赔偿,“以后回家再向她家要,但她绝不能再当护工了。”他说自己能力有限,人家要太多也赔不起,只是“这个病人太倒霉,咋就碰上这么个没良心的呢?”
虽然身份是“黑”的,但老刘再一次向记者强调了“良心”这个词,大概是“盗亦有道”的意思,可北京数以万计的“黑护工”又有多少在恪守这个“职业道德”呢?在一个完全没有规范和监管的行业里,那些“良心”所不能承担的风险最终只能让社会和他人来背负。
不专业的服务隐患多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恶性病年轻化,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医院数量有限的护士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护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据了解,当前护工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形式与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向医院选派护工;第二类是病人家属自己请来的私人陪护;第三类是一些正在试行的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据透露,当前大量存在的“黑护工”,多数单独在医院揽活儿,没有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往往是口头约定,责任、分工更是不明确,极易引发纠纷。
此外,社会需求导致的护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还形成了“黑护工”产业链条。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黑护工”没有所属的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仅靠长期盘踞在医院的“领头”拉客,接到客户后再在社会上临时聘请人员将服务转包,从中进行抽成。而“领头”者为了独占医院病患资源,甚至与医院管理层私下有类似“承包”协议,确保资源的“垄断”。
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诸如擦洗、喂饭、大小便护理和帮助患者行动等工作都是医院护士工作无法延伸的领域。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护理病人是需要一些专门技能培训的,比如翻身叩背、喂水喂药等医学常识和护理知识。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耽误甚至阻碍病情的恢复。此外,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也让护工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平均来说,护工接一个病人的工作周期为6天~15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长期下来,缺乏正常的休息时间,护工体力严重透支,许多护工在饮食、精力、注意力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新华网》《北京晚报》等)
编后语
管理“真空”亟待解决
目前护工市场混乱源于行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行业管理政策的空白,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因此不愿意管理;二是政府对护工行业没有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属于零门槛准入,导致该行业良莠不齐;三是收费政策的空白,在大多省份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没有“护工费”这一收费项目。在护理费的项目内涵中,也没有将生活护理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
据了解,早在1997年,卫生部第23号文件就提出了护工的聘用原则,其中包括“护工不属于护士编制”“护工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可以由医院统一选聘”等等。然而目前护工极少由医院自聘,“杂牌军”队伍依然浩荡。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该行业的准入标准,让护工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取得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护工持证上岗是推进医院现代化、正规化、职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再就业的重大举措,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工作的护理质量、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和管理。
解决“护工”行业管理“真空”状态实属当务之急!
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