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如,玉摩诘画山不见云,齐白石画虾不见水,其实那留出的空白就是云、就是水。它让画面在虚实的平衡中表现出无与有的节奏变化,创造出隽永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这种艺术手段在其它艺术领域也时有体现,如书法里的飞白,园林里的漏窗洞门,以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诗词,无不深深体悟着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精神。由此,我想到了时下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就怕课堂内容不够多,就怕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大量信息充斥其中,繁琐的设计,使课堂花里胡哨;教师花招繁多,事无巨细,学生应接不暇,不胜其烦。而音乐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音乐教学也可以仿效“留白”之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诱发学生多思,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本文试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就音乐课堂如何有效留白这一问题摭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诚请方家斧正。
一、导入时留白
我们都知道,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言”,或者说是一堂课的序幕,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在《音乐神童——莫扎特》教学中,上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了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学生兴奋极了,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唱了起来。之后我问道:“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儿吗?”这正是教师巧设的悬念,有意识布下的空白,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小高潮,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极为平静,而实质上学生们却正处于“心事浩茫连天宇”的心理状态之中。
二、课中的留白
1.留下情感体验之白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因此,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音乐欣赏不是配乐朗诵,要把音乐真正的还给学生。欣赏完一部音乐作品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欣赏音乐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
2.留足自主学习之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时,不必急于把知识全盘托出,可以下意识的先保留,给学生一个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欣赏三首不同的《茉莉花》时,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分析了歌曲各自的节奏,速度,旋律特征,音乐风格,这时我抛出一疑问,同是《茉莉花》,音乐风格却有如此大的变化,影响音乐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有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讨论、发现、总结,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新知识。
3.留出探究合作之白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合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按兴趣、关系、爱好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他们感兴趣的课题“通俗音乐探究”。在一个学习小组里,按自己的特长、爱好探究不同的小问题,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我也参与和他们的合作学习,我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合作努力,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感悟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音乐的学习原来如此美妙,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现在我不但了解了通俗音乐的源流,还了解到通俗音乐的特色”。还有一个学生写出了“通俗唱法的艺术特色”有四大点:1.质朴的声音。2.独特的韵味。3.夸张的表情。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正因为它溶入了这么多的特色,才备受同学们的青睐。看到同学们的研究结果,欣慰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师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对音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自觉寻找答案,享受获得成就的乐趣,提高了探究合作能力。
三、收尾时的留白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欣赏完《梁祝》后,我有意识的留了一个问题,“《梁祝》这部作品的再现部是化蝶,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再现部?”
一周后,我收到了许多学生的纸条,大部分的学生把结局想的都很美好,这跟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很相吻合,充满幻想,把人间的一切想的都很美。但一向善思的陆涛这样写道: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对封建势力作了强烈的反抗,但是他们之间肯定不会出现好的结局。因此我认为,曲中的“化蝶”部分是梁祝悲剧创作的赘瘤,它以大团圆的形式,化解了封建制度残害真挚爱情这一主题,使乐曲失去了最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乐曲的尾声应该以主旋律的变奏形式哀婉地,无奈地归于结束,留下无尽的回味……许多独特的见解是我不曾想到的,让我不禁对我的学生刮目相看。
用这样留白的方式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
实践证明,音乐课堂留白艺术的运用,能使一堂课显得动静相间,虚实相生,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给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体验、发现、合作、尝试的过程中摘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成长空间里处处开满智慧之花,也让“留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流出更丰富的色彩。
本文试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就音乐课堂如何有效留白这一问题摭谈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诚请方家斧正。
一、导入时留白
我们都知道,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言”,或者说是一堂课的序幕,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在《音乐神童——莫扎特》教学中,上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了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学生兴奋极了,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唱了起来。之后我问道:“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儿吗?”这正是教师巧设的悬念,有意识布下的空白,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高度思维状态,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小高潮,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极为平静,而实质上学生们却正处于“心事浩茫连天宇”的心理状态之中。
二、课中的留白
1.留下情感体验之白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因此,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音乐欣赏不是配乐朗诵,要把音乐真正的还给学生。欣赏完一部音乐作品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欣赏音乐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
2.留足自主学习之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时,不必急于把知识全盘托出,可以下意识的先保留,给学生一个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欣赏三首不同的《茉莉花》时,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分析了歌曲各自的节奏,速度,旋律特征,音乐风格,这时我抛出一疑问,同是《茉莉花》,音乐风格却有如此大的变化,影响音乐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有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讨论、发现、总结,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新知识。
3.留出探究合作之白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合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按兴趣、关系、爱好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他们感兴趣的课题“通俗音乐探究”。在一个学习小组里,按自己的特长、爱好探究不同的小问题,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我也参与和他们的合作学习,我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合作努力,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感悟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音乐的学习原来如此美妙,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现在我不但了解了通俗音乐的源流,还了解到通俗音乐的特色”。还有一个学生写出了“通俗唱法的艺术特色”有四大点:1.质朴的声音。2.独特的韵味。3.夸张的表情。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正因为它溶入了这么多的特色,才备受同学们的青睐。看到同学们的研究结果,欣慰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师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对音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自觉寻找答案,享受获得成就的乐趣,提高了探究合作能力。
三、收尾时的留白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欣赏完《梁祝》后,我有意识的留了一个问题,“《梁祝》这部作品的再现部是化蝶,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再现部?”
一周后,我收到了许多学生的纸条,大部分的学生把结局想的都很美好,这跟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很相吻合,充满幻想,把人间的一切想的都很美。但一向善思的陆涛这样写道: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对封建势力作了强烈的反抗,但是他们之间肯定不会出现好的结局。因此我认为,曲中的“化蝶”部分是梁祝悲剧创作的赘瘤,它以大团圆的形式,化解了封建制度残害真挚爱情这一主题,使乐曲失去了最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乐曲的尾声应该以主旋律的变奏形式哀婉地,无奈地归于结束,留下无尽的回味……许多独特的见解是我不曾想到的,让我不禁对我的学生刮目相看。
用这样留白的方式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
实践证明,音乐课堂留白艺术的运用,能使一堂课显得动静相间,虚实相生,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给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体验、发现、合作、尝试的过程中摘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成长空间里处处开满智慧之花,也让“留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流出更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