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克思人类解放这个大系统中包括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文化解放这个四个基本解放途径,马克思是从这四个不同层次和维度中谈及解放问题的。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一、政治解放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政治解放的主要实现形式政治解放的主体是市民社会的成员,即现实的感性对象性的人,政治解放的途径和方式就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组建自己的政党;政治解放的直接后果是旧的国家制度——同人的现实本质相异化的作为统治者权力机器旧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的消亡。马克思指出,政治革命可以等同于市民社会的革命。旧的市民社会中的人无法脱离开种种国家和政治关系,在封建主义社会中人与国家是异化的,国家还不是人民的国家,国家也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且将政治解放的主体诉诸国家统治阶层和权力阶层是徒劳无益的,政治解放的力量只能来自被异化的市民社会,政治解放的主体也只能是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市民社会的透视说明,“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便具有了双重维度—时间的维度与空间的维度。双重维度必有双重意义。如果说市民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的辩证法预示了市民社会之被克服与被超越的必然趋势,那么,其空间维度上的辩证法便揭示了这一趋势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根据即内在矛盾在政治解放完成之后并没有随之而归于消灭,反而以更加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政治解放“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历史还远未终结,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之链上不可跨越的逻辑环节,这个逻辑环节的哲学表达,马克思称之为“人类解放”。
二、经济解放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受物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已经被利益和金钱所代替,社会关系出现严重的异化,要想恢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马克思认为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成为经济解放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成为人类解放实行的现实途径与手段。
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交往关系的物化造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的物化,也导致了人们其他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发展为各种拜物教。人们的社会关系沦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物与物的关系形式。消灭私有制已刻不容缓。因为只有当私有制被消灭时,生产力不再统治着生产中,人们关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将被消灭,人们自主地支配自己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生产过程及发生的社会关系方式。人的被迫生存的生活状态都停止了,市民社会也因此被克服了。
总之,马克思的经济解放思想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经济解放将属于人的关系还给了人自己,它是社会力量层面的人类解放,同时也在为人类解放提供和创造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
三、劳动解放
如果说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是马克思从客体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的解放的,那么,劳动解放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人的解放,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就是让人回到人的本身,人应该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解放意味着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解放和人获得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权。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这里所谓的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就是指在自由全面发展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即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与解放。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包括劳动)的价值(实际交换价值),决定于它们的生产费用,换句话说,决定于制造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时间成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准,劳动因此变成雇佣劳动,时间在这里成为雇佣劳动以及其所创造的商品价值的尺度。因此重新获得对时间的支配权就成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劳动解放就成为达到人类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的方法手段。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上产过程中会创造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产生代表着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出来。但就其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本质来讲,劳动者创造了自由时间,却无法享用自由时间;剥削阶级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同时又享有自由时间。这说明,剩余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打破这种联系。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是通往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政治、经济、劳动的全面解放提供了人类解放目标的基本途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为: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物质基础;劳动解放则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革命动力。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既没有脱离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的时代要求,也没有局限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的历史框架,而是着眼与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历史转化,把解放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合理地纳入到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之中。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基本路径为其实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一、政治解放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政治解放的主要实现形式政治解放的主体是市民社会的成员,即现实的感性对象性的人,政治解放的途径和方式就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组建自己的政党;政治解放的直接后果是旧的国家制度——同人的现实本质相异化的作为统治者权力机器旧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的消亡。马克思指出,政治革命可以等同于市民社会的革命。旧的市民社会中的人无法脱离开种种国家和政治关系,在封建主义社会中人与国家是异化的,国家还不是人民的国家,国家也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且将政治解放的主体诉诸国家统治阶层和权力阶层是徒劳无益的,政治解放的力量只能来自被异化的市民社会,政治解放的主体也只能是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市民社会的透视说明,“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便具有了双重维度—时间的维度与空间的维度。双重维度必有双重意义。如果说市民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的辩证法预示了市民社会之被克服与被超越的必然趋势,那么,其空间维度上的辩证法便揭示了这一趋势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根据即内在矛盾在政治解放完成之后并没有随之而归于消灭,反而以更加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政治解放“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历史还远未终结,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之链上不可跨越的逻辑环节,这个逻辑环节的哲学表达,马克思称之为“人类解放”。
二、经济解放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受物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已经被利益和金钱所代替,社会关系出现严重的异化,要想恢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马克思认为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成为经济解放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成为人类解放实行的现实途径与手段。
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交往关系的物化造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的物化,也导致了人们其他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发展为各种拜物教。人们的社会关系沦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物与物的关系形式。消灭私有制已刻不容缓。因为只有当私有制被消灭时,生产力不再统治着生产中,人们关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将被消灭,人们自主地支配自己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生产过程及发生的社会关系方式。人的被迫生存的生活状态都停止了,市民社会也因此被克服了。
总之,马克思的经济解放思想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经济解放将属于人的关系还给了人自己,它是社会力量层面的人类解放,同时也在为人类解放提供和创造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
三、劳动解放
如果说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是马克思从客体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的解放的,那么,劳动解放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人的解放,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就是让人回到人的本身,人应该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解放意味着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解放和人获得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权。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这里所谓的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就是指在自由全面发展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即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与解放。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包括劳动)的价值(实际交换价值),决定于它们的生产费用,换句话说,决定于制造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时间成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准,劳动因此变成雇佣劳动,时间在这里成为雇佣劳动以及其所创造的商品价值的尺度。因此重新获得对时间的支配权就成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劳动解放就成为达到人类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的方法手段。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物质上产过程中会创造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产生代表着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出来。但就其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本质来讲,劳动者创造了自由时间,却无法享用自由时间;剥削阶级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同时又享有自由时间。这说明,剩余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打破这种联系。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是通往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政治、经济、劳动的全面解放提供了人类解放目标的基本途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为: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物质基础;劳动解放则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革命动力。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既没有脱离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的时代要求,也没有局限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的历史框架,而是着眼与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历史转化,把解放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合理地纳入到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之中。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基本路径为其实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