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生成的风险社会和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呼唤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在这种拓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克服把大庆精神万能化和断定其已经过时的不良倾向,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引入关涉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利用基层社区团体等群众组织建设和使大庆精神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式,凸现大庆精神对广大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价值和彰显其在人们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在场。
关键词:大庆精神;价值;日常生活
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大庆人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比较困难的时候、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产物。几十年来,它一直张扬着自己“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基本旋律,渗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推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而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沸腾的经济使人们开始特别注重实际。因此,追求超越现实以崇高为向度的大庆精神将剑指何方,继续凸现其“迷人的魅力”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大庆精神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缘由
當下,表征崇高的大庆精神需要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全球化下的风险社会需要大庆精神“呵护”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世纪初,日渐深化的全球化浪潮正将所有的异在他者因素皆同化为“全球因子”,伴随着各类社会事物相互之间关联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大大增强,社会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也因此增强,从而使人的生存世界向风险社会转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危及全人类生存的混乱无序的不确定性,都存在危及全人类的巨大风险,人类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而不停地忙于改进和更新各种专业系统程序,忙于解决各种问题,可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各种问题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P.63)诸如生态危机、能源匮乏、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新型疾病、金融动荡等等就像一个个无法回答的斯芬克斯之谜,充斥纠缠着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感到生活有不堪承受之重的同时也渴望从日常生活中现实地解放自我。这就使人们对延伸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因而大庆精神此时如能及时地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分析、研讨正焦虑着人们的生活之痛,将会受到最为热烈的“鼓掌欢迎”。其次,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要求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的整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沸腾的经济生活创造了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奇迹,也同时造成了生活在市场中的人们利益的急速分化。在分化了的利益的影响下,他们特别关注与自己相关的诸如油、盐、酱、醋、茶、感情、就业等“一地鸡毛”。在这些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话语当中,广大民众集中了他们的眼球,凝聚了他们的兴趣,建构了他们的梦想。为此当大庆精神以“此”为“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接,一点一滴地引导他们朴素地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就会使大庆精神的指引与广大人民大众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继而使大庆精神倡导的崇高顺利通达到大众的灵魂深处,由此构建出他们精神的“圣庙”。最后,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P.17)出场的共产主义社会追求要求大庆精神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P.17)而“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3](P.87)由此可见,我们在引导广大人民大众参与共产主义运动时也必须注意到共产主义运动“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所以必须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来阐述相关理论。另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追寻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但是当前它还只是一种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是对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的最高纲领。如果我们以这种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理想直接切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就可能使他们感到曲高和寡因而提不起兴趣。因此,如果从普通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基于其日常生活“场景”讲清楚大庆精神对他们的价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提高,那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二、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的基本内容
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一方面是凸现大庆精神对他们日常精神生活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3](P.73-74)这说明在本性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大庆精神虽然是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理论体系。因此,随着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拓展,这种真理性体系定能以其强大的真理性力量使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圣庙”一直保有自己的灵光。这样,他们在众声喧哗的各种精神诱惑面前就不会茫然,不会懈怠,更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从从容容地在所谓的抽象艺术、肉欲展览、虚幻的网恋、没完没了的网聊、穷极无聊的时髦、人生如梦的宣泄或者闪耀着虚空梦幻色彩的各种古怪离奇的想象和自我之间划一条线,把这些表征着精神生活的空虚、精神支柱的欠缺但又似乎无路可走的主题统统都放逐到“河的彼岸”。
另一方面,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也必须彰显它在人民大众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在场”。在批判杜林时,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4](P.738)由此可见,倡导“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推崇马克思主义崇高追求的大庆精神决不是某种神秘莫测的“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或科学之科学,就其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与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一样的一门普通的“实证科学”,因而也与数学等科学一样朴素地“生活”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物质生活中,指导着他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构建自己“形而下”的生活。毋庸置疑,目前大庆精神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这种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当下呈现在他们日常物质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例如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造成的危机、中东地区的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主动放弃了或没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引领,因而在众多社会思潮碰撞激荡中缺失缘于“一”的存在生成的中心价值的凝聚效应而使社会人心涣散,继而“天下”大乱。当然,在这乱纷纷的环境中所有的人的人生规划也都被打乱,他们不仅难于学习,难于寻找工作,甚至个人的人身安全也时时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人们要在现实中追求幸福,必须自觉地走向和呵护大庆精神等崇高倡导的“一”,唯有如此,我国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而人民大众充满激情的日常物质生活才会有希望的未来。 三、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的主要方式
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主要有如下方式:第一,将普通民众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剪辑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以此作为极为重要的材料与大庆精神对接,引导人们自觉地以大庆精神为导向分析问题,提高面对复杂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很好凸现和推进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这是因为关涉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案例作为对一个个复杂情境的记录,是在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他们日常生活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他们日常生活事件的描述。这种案例的介绍一当与大庆精神相结合,就会使人民大众倍感亲切,从而在关涉自己客观真实性的日常生活事例的探讨中深受启迪,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厘清了问题,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第二,在基层社区团体等群众组织的建设中凸显大庆精神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基层社区团体自成立之初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其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团体组織是否具有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与其最核心的追求高度相关。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一个组织在核心价值层面缺失对“崇高”的倾慕、渴望、追求和呵护,那它注定会因为缘于市场的“俗化”冲击人心涣散甚至分崩离析。虽然基层社区团体等组织可以选取多种方式构建“崇高”,但是通过对接大庆精神等“精华”广大民众却也毫无疑问能提炼形成自己集体“精神的圣庙”。这样,当一个基层社区团体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武器来批判性地不断扬弃自我,它就会朝气焕发,充满希望,由此就确证也使人们注意到即使是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传达崇高的大庆精神的引导。
第三,大庆精神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只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大庆精神要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人们自觉认识到其是真理。否则,如果无反思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大庆精神的价值,就会滑向教条主义的泥淖使理论不彻底,不仅无法真正说服广大民众,更遑论去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P.55)所以,我们应当把大庆精神和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让大众在自己日常生产实践中朴素地去劳作,去把大庆精神的“革命精神”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相对照以证明它的“此岸性”。[3](P.55)随着这种证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是归因于大庆精神需要回答人们在自己无限丰富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的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为此它会从不断发展着的人民大众的生产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进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广大民众会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大庆精神的“现实性与力量”,[3](P.55)从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接受其指导。
四、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时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推动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应特别注意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其一、必须克服把大庆精神等“崇高”万能化的倾向。马克思晚年在《 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如果把“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5](P.131)由此可见,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庆精神虽然能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凸现自己的在场,但它却不是超历史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对古往今来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都清晰无遗地给出了最终的解答。因此,毋庸置疑它决不是能够打开形形色色的智慧之门的“一把万能钥匙”,[5](P.131)也“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3](P.74)然而,当下人们却给诸如大庆精神等“崇高”赋予了过多的责任,似乎他们在其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全部问题大庆精神都可以具体而直接地予以解答。其实这样做,只会给大庆精神“过多的荣誉”,[5](P.130)同时也会给大庆精神“过多的侮辱”。[5](P.130)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然需要在总的方法论方面以大庆精神等“崇高”为指南,不过,在阐明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方法之后,具体怎样解决问题却不是大庆精神等“崇高”的任务,而是各门专门科学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应该负责的场域。如果期望大庆精神等“崇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一把万能钥匙”的身份在场,“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5](P.131)其二、必须克服“过时论”即断定当今时代大庆精神已经过时的倾向。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革命观等的“崇高”,大庆精神缘起于开发大庆油田的实际,“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因而按其本性来说绝不会存在是否过时的问题。但是当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诸如大庆精神等“崇高”不断受到追问和诘难,这就使部分群众武断地断定事实上一直与他们同在的大庆精神等“崇高”已经“过时”,为此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大庆精神表征的“崇高”的追寻甚至对之不闻不问,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拓展“崇高”以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诸多工作。因此,必须通过对现实的描述,利用活生生的事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彻底地认识到“过时论”的荒谬进而自觉放弃这种相对主义地对待大庆精神的态度。否则,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其价值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话。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02,(4).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3.
[责任编辑:胡 悦]
关键词:大庆精神;价值;日常生活
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大庆人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比较困难的时候、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产物。几十年来,它一直张扬着自己“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基本旋律,渗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推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而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沸腾的经济使人们开始特别注重实际。因此,追求超越现实以崇高为向度的大庆精神将剑指何方,继续凸现其“迷人的魅力”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大庆精神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缘由
當下,表征崇高的大庆精神需要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全球化下的风险社会需要大庆精神“呵护”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世纪初,日渐深化的全球化浪潮正将所有的异在他者因素皆同化为“全球因子”,伴随着各类社会事物相互之间关联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大大增强,社会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也因此增强,从而使人的生存世界向风险社会转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危及全人类生存的混乱无序的不确定性,都存在危及全人类的巨大风险,人类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而不停地忙于改进和更新各种专业系统程序,忙于解决各种问题,可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各种问题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P.63)诸如生态危机、能源匮乏、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新型疾病、金融动荡等等就像一个个无法回答的斯芬克斯之谜,充斥纠缠着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感到生活有不堪承受之重的同时也渴望从日常生活中现实地解放自我。这就使人们对延伸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因而大庆精神此时如能及时地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分析、研讨正焦虑着人们的生活之痛,将会受到最为热烈的“鼓掌欢迎”。其次,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化要求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的整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沸腾的经济生活创造了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奇迹,也同时造成了生活在市场中的人们利益的急速分化。在分化了的利益的影响下,他们特别关注与自己相关的诸如油、盐、酱、醋、茶、感情、就业等“一地鸡毛”。在这些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话语当中,广大民众集中了他们的眼球,凝聚了他们的兴趣,建构了他们的梦想。为此当大庆精神以“此”为“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接,一点一滴地引导他们朴素地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就会使大庆精神的指引与广大人民大众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继而使大庆精神倡导的崇高顺利通达到大众的灵魂深处,由此构建出他们精神的“圣庙”。最后,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P.17)出场的共产主义社会追求要求大庆精神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P.17)而“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3](P.87)由此可见,我们在引导广大人民大众参与共产主义运动时也必须注意到共产主义运动“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所以必须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来阐述相关理论。另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追寻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但是当前它还只是一种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是对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的最高纲领。如果我们以这种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理想直接切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就可能使他们感到曲高和寡因而提不起兴趣。因此,如果从普通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基于其日常生活“场景”讲清楚大庆精神对他们的价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提高,那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二、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的基本内容
大庆精神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一方面是凸现大庆精神对他们日常精神生活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3](P.73-74)这说明在本性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大庆精神虽然是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理论体系。因此,随着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拓展,这种真理性体系定能以其强大的真理性力量使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圣庙”一直保有自己的灵光。这样,他们在众声喧哗的各种精神诱惑面前就不会茫然,不会懈怠,更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从从容容地在所谓的抽象艺术、肉欲展览、虚幻的网恋、没完没了的网聊、穷极无聊的时髦、人生如梦的宣泄或者闪耀着虚空梦幻色彩的各种古怪离奇的想象和自我之间划一条线,把这些表征着精神生活的空虚、精神支柱的欠缺但又似乎无路可走的主题统统都放逐到“河的彼岸”。
另一方面,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也必须彰显它在人民大众日常物质生活中的“在场”。在批判杜林时,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4](P.738)由此可见,倡导“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推崇马克思主义崇高追求的大庆精神决不是某种神秘莫测的“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或科学之科学,就其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与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一样的一门普通的“实证科学”,因而也与数学等科学一样朴素地“生活”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物质生活中,指导着他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构建自己“形而下”的生活。毋庸置疑,目前大庆精神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这种引导尤为重要。因为当下呈现在他们日常物质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例如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造成的危机、中东地区的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主动放弃了或没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引领,因而在众多社会思潮碰撞激荡中缺失缘于“一”的存在生成的中心价值的凝聚效应而使社会人心涣散,继而“天下”大乱。当然,在这乱纷纷的环境中所有的人的人生规划也都被打乱,他们不仅难于学习,难于寻找工作,甚至个人的人身安全也时时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人们要在现实中追求幸福,必须自觉地走向和呵护大庆精神等崇高倡导的“一”,唯有如此,我国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而人民大众充满激情的日常物质生活才会有希望的未来。 三、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的主要方式
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主要有如下方式:第一,将普通民众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剪辑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以此作为极为重要的材料与大庆精神对接,引导人们自觉地以大庆精神为导向分析问题,提高面对复杂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很好凸现和推进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这是因为关涉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案例作为对一个个复杂情境的记录,是在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他们日常生活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他们日常生活事件的描述。这种案例的介绍一当与大庆精神相结合,就会使人民大众倍感亲切,从而在关涉自己客观真实性的日常生活事例的探讨中深受启迪,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厘清了问题,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第二,在基层社区团体等群众组织的建设中凸显大庆精神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基层社区团体自成立之初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其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团体组織是否具有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与其最核心的追求高度相关。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一个组织在核心价值层面缺失对“崇高”的倾慕、渴望、追求和呵护,那它注定会因为缘于市场的“俗化”冲击人心涣散甚至分崩离析。虽然基层社区团体等组织可以选取多种方式构建“崇高”,但是通过对接大庆精神等“精华”广大民众却也毫无疑问能提炼形成自己集体“精神的圣庙”。这样,当一个基层社区团体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武器来批判性地不断扬弃自我,它就会朝气焕发,充满希望,由此就确证也使人们注意到即使是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传达崇高的大庆精神的引导。
第三,大庆精神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只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大庆精神要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人们自觉认识到其是真理。否则,如果无反思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大庆精神的价值,就会滑向教条主义的泥淖使理论不彻底,不仅无法真正说服广大民众,更遑论去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P.55)所以,我们应当把大庆精神和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让大众在自己日常生产实践中朴素地去劳作,去把大庆精神的“革命精神”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相对照以证明它的“此岸性”。[3](P.55)随着这种证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是归因于大庆精神需要回答人们在自己无限丰富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的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为此它会从不断发展着的人民大众的生产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进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广大民众会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大庆精神的“现实性与力量”,[3](P.55)从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接受其指导。
四、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时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推动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应特别注意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其一、必须克服把大庆精神等“崇高”万能化的倾向。马克思晚年在《 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如果把“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5](P.131)由此可见,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庆精神虽然能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凸现自己的在场,但它却不是超历史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对古往今来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都清晰无遗地给出了最终的解答。因此,毋庸置疑它决不是能够打开形形色色的智慧之门的“一把万能钥匙”,[5](P.131)也“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3](P.74)然而,当下人们却给诸如大庆精神等“崇高”赋予了过多的责任,似乎他们在其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全部问题大庆精神都可以具体而直接地予以解答。其实这样做,只会给大庆精神“过多的荣誉”,[5](P.130)同时也会给大庆精神“过多的侮辱”。[5](P.130)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然需要在总的方法论方面以大庆精神等“崇高”为指南,不过,在阐明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方法之后,具体怎样解决问题却不是大庆精神等“崇高”的任务,而是各门专门科学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应该负责的场域。如果期望大庆精神等“崇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一把万能钥匙”的身份在场,“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5](P.131)其二、必须克服“过时论”即断定当今时代大庆精神已经过时的倾向。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革命观等的“崇高”,大庆精神缘起于开发大庆油田的实际,“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因而按其本性来说绝不会存在是否过时的问题。但是当今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诸如大庆精神等“崇高”不断受到追问和诘难,这就使部分群众武断地断定事实上一直与他们同在的大庆精神等“崇高”已经“过时”,为此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大庆精神表征的“崇高”的追寻甚至对之不闻不问,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拓展“崇高”以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诸多工作。因此,必须通过对现实的描述,利用活生生的事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彻底地认识到“过时论”的荒谬进而自觉放弃这种相对主义地对待大庆精神的态度。否则,大庆精神向人们日常生活拓展其价值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话。
参考文献:
[1]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02,(4).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