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说明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开始重视起
来,低碳理念也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并在建筑领域中推行开来,可以看出,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中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就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以供同僚参考。
关键词:低碳概念 建筑设计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低碳环保。因此,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低碳概念是提倡的是耗能低、能量低和开支低的生活
方式,因此建筑业作为一个完全于这种理念相背离的产业,如果想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之中。
1、低碳建筑的理念
自从提出低碳建筑设计这一理念以来,人们对于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开始有了更高的关注。对于建筑业来说的低碳就是在建筑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量的大小。
与建筑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的话,低碳建筑能够通过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连接,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低碳建筑倡导低能耗、高能源利用率,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由于废气的排放给自然带来的危害,还能够响应国家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最后低碳建筑一般使用的是可再生的资源,这样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2、建筑的低碳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想要将低碳的理念与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话,那么,就应该着重的解决在建筑中所涉及的资源浪费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设计中加强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下面就针对在低碳设计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进行探究:
(1)从建筑环境方面来说,在对于建筑进行低碳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低碳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能够带动周边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因此,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对于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千方百计的增加建筑的绿化面积。而在城市中进行低碳建筑的建设时,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于交通线路和环境的布局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使得建筑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减少因為建筑给环境带来的伤害。
(2)从建筑材料的方面来说,就是在建筑中一定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并且在施工中尽量的提高建材的使用效率。所谓合理的绿色建材就是指不管是这些材料在生产中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不会对于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消耗太多的能源。从现在的建筑业的发展来看,很多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的。对于水泥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给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而且,在材料的使用状况来说,如果不能够使用合理的材料会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低碳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些低碳环保可持续再生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才是最大的低碳。
在建筑中实行低碳设计的时候,最主要就是控制材料的利用,只有将建筑材料的利用做到最大化,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节约资源和成本,减少浪费的发生。
(3)从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上来说,要求我们在建筑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淤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于建筑空间的再利用。前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在建筑中尽量使建筑的总体空间面积缩小,是每个单独的空间面积加大,这样在不减少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又节约了能源。后一方面是希望建筑能够有一个
良性的循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对于建筑进行利用,好能够降低从新建造所需要的成本。
(4)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说,在对于低碳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设计的形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物的墙体构造与太阳能的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构建与节能设计。前者是判断建筑物节能指标的关键,后者能够在美化建筑、提供保温性能的同时净化空气。
3、低碳概念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概念的冲击的时候,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下面笔者详细介绍一下建筑设计在应对低碳概念上的一些方法:
3.1 对原来建筑物的体型进行变革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者一定要对因为建筑体型而给低碳环保带来影响。在建筑物中,想要将低碳建筑实际的建造出来就需要通过对建筑物的体型和平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运用空气的合理流通来达到降低因为供暖和制冷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为了能够体现建筑内外一体化这一理念和减少因为工程的建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在对于建筑物进行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采用一些耗能低、性能高持久性高的建筑材料。
3.2 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由于在建筑对于环境污染最大,对于能源消耗最大的就是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于实现现在对于建筑业低碳环保的要求。据了解,在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不是绿色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有害物质,比如说一些人造的板材中会挥发大量的甲醛,这不仅仅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进行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建筑的设计者应该在考虑到建筑的原生态和地域性的时候,使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3 增加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降低建筑物的建造面积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上面说过如果想要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就需要对于空间进行高效的利用和对于建筑空间进行在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的寿命降低建筑成本。
3.4 考虑建筑设计气候的相适应性
不管是在古代的建筑中还是在现代的建筑中,我国一向都是是十分重视自然与建筑的相适应。比如说在一些传统的民居中,人们通常在院子里建造天井来改善房屋的通风状况。而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印度的知名设计师科里亚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管式住宅(如图1),这种住宅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对室内的气候起到一个良好的调节作用。
图1
3.5 对于建筑自然采光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的自然采光的设计是为了能实践中充分的利用到阳光来进行照明。这种对于自然采光的设计通常会分为被动的采光和主动的采光两种形式。被动的采光方式就是完全依靠自然的阳光照射,起到一种照明的效果,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照明虽然很节能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旦遇到阴雨天气的话,这种照明效果就会大很大的折扣。主动式的采光方式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主动采光中主要是依靠镜面反射原理来达到采光目的的。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光照环境,减少电量的使用,起到节能的效果。但是它只在没有窗户的建筑中或者是地下建筑中比较适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因为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将来的建筑中,低碳建筑将会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现在随着各个国家对于环境问题开始重视,将低碳的理念运用到建筑中去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只有加强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才能够给人们建造一个更是一种人生活的居住环境,才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许尧.浅谈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8).
[2]江澜,翟理名.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建筑,2013.(10).
[3]钟国友,李万林.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7).
[4]李昕.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8).
[5]万国洪.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来,低碳理念也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并在建筑领域中推行开来,可以看出,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中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就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以供同僚参考。
关键词:低碳概念 建筑设计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低碳环保。因此,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低碳概念是提倡的是耗能低、能量低和开支低的生活
方式,因此建筑业作为一个完全于这种理念相背离的产业,如果想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之中。
1、低碳建筑的理念
自从提出低碳建筑设计这一理念以来,人们对于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开始有了更高的关注。对于建筑业来说的低碳就是在建筑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量的大小。
与建筑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的话,低碳建筑能够通过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连接,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低碳建筑倡导低能耗、高能源利用率,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由于废气的排放给自然带来的危害,还能够响应国家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最后低碳建筑一般使用的是可再生的资源,这样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2、建筑的低碳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想要将低碳的理念与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话,那么,就应该着重的解决在建筑中所涉及的资源浪费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设计中加强对于可再生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下面就针对在低碳设计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进行探究:
(1)从建筑环境方面来说,在对于建筑进行低碳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低碳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能够带动周边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因此,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对于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千方百计的增加建筑的绿化面积。而在城市中进行低碳建筑的建设时,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于交通线路和环境的布局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使得建筑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减少因為建筑给环境带来的伤害。
(2)从建筑材料的方面来说,就是在建筑中一定要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并且在施工中尽量的提高建材的使用效率。所谓合理的绿色建材就是指不管是这些材料在生产中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不会对于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消耗太多的能源。从现在的建筑业的发展来看,很多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的。对于水泥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给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而且,在材料的使用状况来说,如果不能够使用合理的材料会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低碳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些低碳环保可持续再生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才是最大的低碳。
在建筑中实行低碳设计的时候,最主要就是控制材料的利用,只有将建筑材料的利用做到最大化,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节约资源和成本,减少浪费的发生。
(3)从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上来说,要求我们在建筑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淤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于建筑空间的再利用。前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在建筑中尽量使建筑的总体空间面积缩小,是每个单独的空间面积加大,这样在不减少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又节约了能源。后一方面是希望建筑能够有一个
良性的循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对于建筑进行利用,好能够降低从新建造所需要的成本。
(4)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说,在对于低碳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设计的形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物的墙体构造与太阳能的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构建与节能设计。前者是判断建筑物节能指标的关键,后者能够在美化建筑、提供保温性能的同时净化空气。
3、低碳概念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概念的冲击的时候,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下面笔者详细介绍一下建筑设计在应对低碳概念上的一些方法:
3.1 对原来建筑物的体型进行变革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者一定要对因为建筑体型而给低碳环保带来影响。在建筑物中,想要将低碳建筑实际的建造出来就需要通过对建筑物的体型和平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运用空气的合理流通来达到降低因为供暖和制冷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为了能够体现建筑内外一体化这一理念和减少因为工程的建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在对于建筑物进行建筑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采用一些耗能低、性能高持久性高的建筑材料。
3.2 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由于在建筑对于环境污染最大,对于能源消耗最大的就是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建筑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于实现现在对于建筑业低碳环保的要求。据了解,在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不是绿色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有害物质,比如说一些人造的板材中会挥发大量的甲醛,这不仅仅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进行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建筑的设计者应该在考虑到建筑的原生态和地域性的时候,使用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3 增加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降低建筑物的建造面积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上面说过如果想要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就需要对于空间进行高效的利用和对于建筑空间进行在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的寿命降低建筑成本。
3.4 考虑建筑设计气候的相适应性
不管是在古代的建筑中还是在现代的建筑中,我国一向都是是十分重视自然与建筑的相适应。比如说在一些传统的民居中,人们通常在院子里建造天井来改善房屋的通风状况。而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印度的知名设计师科里亚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管式住宅(如图1),这种住宅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对室内的气候起到一个良好的调节作用。
图1
3.5 对于建筑自然采光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的自然采光的设计是为了能实践中充分的利用到阳光来进行照明。这种对于自然采光的设计通常会分为被动的采光和主动的采光两种形式。被动的采光方式就是完全依靠自然的阳光照射,起到一种照明的效果,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照明虽然很节能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旦遇到阴雨天气的话,这种照明效果就会大很大的折扣。主动式的采光方式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主动采光中主要是依靠镜面反射原理来达到采光目的的。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光照环境,减少电量的使用,起到节能的效果。但是它只在没有窗户的建筑中或者是地下建筑中比较适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因为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将来的建筑中,低碳建筑将会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现在随着各个国家对于环境问题开始重视,将低碳的理念运用到建筑中去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只有加强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才能够给人们建造一个更是一种人生活的居住环境,才能够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许尧.浅谈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8).
[2]江澜,翟理名.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建筑,2013.(10).
[3]钟国友,李万林.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7).
[4]李昕.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8).
[5]万国洪.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