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陇东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乡村治理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当下中国政治和政策话语体系中,治理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被赋予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新的内涵。对我国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及模式进行历时性梳理,分析乡村治理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焦点话题,高中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也在不断完善。本文结合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了相应的开展策略。
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提升,促使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大规模复杂动态系统形态,基于统计学、协同创新理论、创新生态系统论
甘南藏族作家扎西才让在其长篇散文《杨庄:双江河畔的藏村》中,以他对故土的独特心灵体验,精心描述了故乡的自然风景,表现了人文精神风貌,折射出社会变革问题,从而体现了他深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理论,创客的创新行为是外部情境与其个体特质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现有文献并没有对这一交互关系如何影响创新行为进行讨论.论文构建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创客
徽州籍宫廷画家丁云鹏在明代中后期商业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一方面坚持着有别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避免不了为世人所接受的商业化创作。徽州刻书业与制墨业的繁荣拉近了商业与士人之间的距离,丁云鹏的商业化创作无论是在以线条为主的白描图式还是以白线阴刻为主的黑白图式表现中,都展现出了其作品以晚明商业刻书和徽墨装饰为载体的视觉审美真性,即便是对今天的出版以及视觉装饰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萧红的小说往往以系列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整体性的、自然写实感强的、风俗画卷一般的氛围,体现出鲜明的生命诗学观。《生死场》中动物意象的大量使用集中突显了萧红所构造的“乡村荒野”的特征及萧红对民间生命力量的理解。对《生死场》中与人相关的动物意象进行统计整理,可划分为“与人物形成比喻关系者”“与人物形成对比关系者”“与人物形成类比关系者”三大主要类型。《生死场》中的动物书写,在乡村荒野世界中具有“人的动物化”“动物的人化”及“人与动物的同质化”三大意义,其中包含着萧红对民间生存状态及女性命运的深度思考。
革命老区的特定社会和政治生活是其群众政治心理形成的背景,他们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规定着其感觉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角度以及认知社会政治现象的动机,这也使得他们的政治心理有一定的积淀性。当革命老区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水平发生变化时,群众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他们的政治心理尤其具有决定意义,而且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当然,党和国家政策也是政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和政治根源。故此革命老区群众不仅应从思想觉悟上提升自我认识,认识到脱贫是目标,脱贫也是责任,也应该在行动上要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革命老
为探究中国哲学思想著作《道德经》在文化传播中的演变,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对比分析了亚瑟· 韦利(Arthur Waley)和娥苏拉· 勒瑰恩(Ursula K.Le Guin)的
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解决当下人口问题,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妇女显得格外重要,有关妇女权益法规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不仅是社会人口健康增长与优化配置的基石,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法制体系健全。以庆阳市妇女所享有的劳动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视角,探究全面两孩政策推动下当前庆阳市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的成因及路径选择。
随着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围城》研究于90年代出现新局面,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而是引入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多种文学批评模式,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灵活采用多种视角探讨《围城》的创作特色与缺陷。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追溯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中的叙述话语和人物形象,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挖掘《围城》故事,在话语特点、话语缺失与话语艺术等方面对《围城》中的女性叙述话语进行深刻剖析与解读,进而理解话语之下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