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文化副刊传播力的研究文章,通过阅读文献对我国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研究,具体为文化副刊传播力的研究现状做一窥视。
关键词:文化副刊传播力;传播效果;文献综述;理论创新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的期刊论文中,有关“文化副刊”报道活动的相关研究文献有119篇,其中刊发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上的有33篇。期刊论文最早是张雅安发表在《新闻知识》(1994年6月)上的《市场经济与副刊改革》。最新一篇是朱怡发表在《中国报业》(2013年第20期)上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根据发表数量来看,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每年发表篇数均未超过5篇。论文多刊发在《中国报业》、《传媒观察》、《编辑学刊》等刊物上。
在这33篇期刊论文中, 25篇是针对特定报纸文化副刊发展方向的思考,3篇是针对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研究。其中,《中华工商时报》的陈利民发表在《中国记者》(1997年)上的《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特性与品位》谈到,文化副刊作为新闻正刊的延续和补充,虽然不是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及时报道,但也不能脱离鲜活的现实,封闭于超现实的象牙塔中,而应以多种文学形式传递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探讨公众关心的话题,休现出思想的现代与深刻。
一、对“文化副刊”的研究现状
以作为研究对象的报纸区域划分,报纸涉及地市级报纸、省级党报、国家级报纸等。其中,地市报涉及《扬州晚报》、《嘉兴日报》等媒体。落脚点在于地市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文化副刊的舆论导向;省级党报包括《北京日报》,分析的重点在于如何保持报纸的高品位、高格调,又要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国家级报纸有《经济日报》,论文介绍了《经济日报》在以重点栏目《星期话题》为标杆的办刊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严谨、庄重、新鲜、高雅、轻松、活泼”的十二字基调,“宽、新、深、丰、精、雅、活、美”的八字特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定位体系,使副刊与正刊既有区别又有照应,一直活跃于数以千計的报纸副刊之林,保持了持续不竭的旺盛生命力。
在对于文化副刊的发展方向的研究中,张弛的《把文化副刊打造成吸引读者的精神家园》一文中提到了三点,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深入拓展,关注社会文化热点、焦点事件,对艺术鉴赏和人文历史有所偏重。宗春启在《办好大众新闻文化副刊》一文中总结《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版的经验时提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导向正确,软中有硬;坚持格调清新,健康向上;坚持雅俗共赏,贴近读者。邓黎晖的《厚报时代,副刊如何竞争市场》一文中提到,近年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副刊也经历了从纯文化副刊的衰落到大副刊兴起的过程。特别是当今厚报时代的出现,给大副刊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副刊应以多元化立足,以贴近性抢占市场,以高品位赢得市场。刘一丁在《提高副刊引导力的办刊之道》中,以《浙江日报》《钱塘周末》为例,提出四点:坚持弘扬主旋律,以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思想性;做有新闻的文化副刊和有个性的文化新闻传播;可读性与舆论引导力;图像展示与文字报道。朱怡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中,认为现代报纸副刊的变革成因有以下几点:受众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双重变革,新闻媒介的内部博弈。报纸副刊的定位应该是:新闻求快,而副刊求慢;新闻讲热点,副刊做看点。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是:杂志化发展、专刊化发展、新闻化发展、专题化发展。
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搜索“传播影响力”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164篇;以“关键词”搜索“传播影响力”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4篇;以“题名”搜索“传播影响力”,相关论文总数为38篇。
在对文献进行了数据及内容两方面的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始于1992年,最早探讨“传播影响力”的论文是《新闻传播效力的一项实证分析》。从2000年开始,国内学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相关论文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在2000年至2006年间,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相关论文数量还很少,“传播影响力”研究还未在学界引起重视。2006年之后,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才开始日益增加,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得到了快速的突破和增长。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从研究的媒体来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都有涉猎。其中,对于报纸和电视的传播影响力研究比重较大。罗建华在2002年的《报纸竞争力与传播影响力的有效转换》中表示:经营报纸就是经营竞争力和经营影响力,以新闻产品为核心,优化组合包括人才、资本、机制、政策、环境在内的各类资源,使之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形成综合竞争力,然后转换为社会影响力。可见,对报业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至少已有十年之久,至今其研究已经小有成就。对于电视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更侧重于研究的实用性,例如,论文《提升县级电视节目影响力的路径选择<热点面对面>电视节目的实践与启示》,就是研究如何增强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增加电视的受众群体。
并且,对于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报纸与网络联姻:如何1+1>2——美国报刊网站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报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及传播影响力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等论文显示出了在网络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导向,网络、博客、微博、手机媒体等等都有着进行传播影响力研究的价值。
另外,“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业务研究、价值研究等不同方面,理论上有《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情境”与“型塑”整合辨析——多维信息化新闻把握与传播初探》等,业务上有《外宣稿件的采写技巧探讨——ShenzhenDaily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案例分析》、《传媒网站如何营造自身的传播强势》等,价值研究上有《论电视新闻故事化人文精神的彰显》、《传播正面_真实国家形象的高端平台2003—2009年总理记者招待会解读》等,研究内容具体而广泛。 近年来,研究内容中还出现了“国际传播影响力”,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扩展到了国际范围和政治层面的问题解读,将“传播影响力”与城市、国家形象挂钩,研究其传播策略。例如:《自觉地以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为目标——上海国际传播创新模式研讨会综述》、《我国军事报道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反制策略》、《传播正面真实国家形象的高端平台2003—2009年总理记者招待会解读》。
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中也不乏许多的个案研究,《金融危机情境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2008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以李云迪、郎朗为例》,都是以具体个例来分析得出提升传播影响力的普遍规律。
传播影响力研究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所进行研究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它历来都是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因而已经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架构及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国外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那个年代,他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感知现代传播领域旨在我们建立新世界这一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方式,我们就根本不能理解现代。之后的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提出,在当代,媒介触角更是无所不及:在我们的时代,身份、个人经历、信誉、权威以及诺言都被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所触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下面所列的事项,并且经常改变它们之间原有的特性和联系:工作、吃、睡、爱、记忆、计算、游戏、战斗、学习、研究,当然还有写作。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研究成熟的理论框架中,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划分有着较为清晰的理论脉络,因此在划分时也可按照既有的逻辑进行划分:即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微观影响和宏观影响。首先,传播本身是包含者技术以及内容两部分,可以说技术和内容应该是一张纸的两面,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但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传播技术研究和传播内容研究是相互分离的。
有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传播形式的影响力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针对受众态度和新闻媒体现状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再对某种新闻媒体感兴趣,因为这些媒体要么不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要么报道得并不
详细。
顺应这一趋势,国外目前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更多的焦点在网络传播中。2011年5月17日,英国著名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首次发表大英社交网络的2000名社交排行榜(The Social List)。窃一斑见全豹,网络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进展较快,建立客观性、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日渐流行。这些工作主要分为三类:1)社交网络成员单平台内影响力分析;2)社交网络成员多平台间影响力分析;3)社交网络运营商的影响力分析。社交网络成员影响力-网熵指数(Social W-entropy Index)则和英国社交排行榜一样,同属第二类的宏观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发现针对报纸文化副刊的已有研究多结合地方性报纸展开,而针对专业性报纸比如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研究鲜有涉及。已有研究中涉及发展方向这一类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尚属空白。
另外,虽然近年来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发展和突破,但相对来说还是处在低水平的状态,研究成果较少,理论研究比较匮乏;业务层面的研究又趋于同质化,报纸、电视传统媒体研究集中,多数成果类似,关于网络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尤其是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传播方式传播力研究尚少,且没有形成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传播力:传媒价值回归的原点》[J].传媒,2006
[2]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J].传媒,2006
[3]欧阳国忠:《有效传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2006
[4]刘笑盈:《异军突起的半岛电视台》[J].对外传播,2009
[5]韩嘉俊:《机关报的广告价值构造及其实现》[J].河南社会科学,2006
[6]夏红辉:《高校校报传播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
[7]周志懿:《提升傳播力,媒体发展的必然》[J].传媒,2006
关键词:文化副刊传播力;传播效果;文献综述;理论创新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的期刊论文中,有关“文化副刊”报道活动的相关研究文献有119篇,其中刊发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上的有33篇。期刊论文最早是张雅安发表在《新闻知识》(1994年6月)上的《市场经济与副刊改革》。最新一篇是朱怡发表在《中国报业》(2013年第20期)上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根据发表数量来看,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每年发表篇数均未超过5篇。论文多刊发在《中国报业》、《传媒观察》、《编辑学刊》等刊物上。
在这33篇期刊论文中, 25篇是针对特定报纸文化副刊发展方向的思考,3篇是针对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研究。其中,《中华工商时报》的陈利民发表在《中国记者》(1997年)上的《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特性与品位》谈到,文化副刊作为新闻正刊的延续和补充,虽然不是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及时报道,但也不能脱离鲜活的现实,封闭于超现实的象牙塔中,而应以多种文学形式传递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探讨公众关心的话题,休现出思想的现代与深刻。
一、对“文化副刊”的研究现状
以作为研究对象的报纸区域划分,报纸涉及地市级报纸、省级党报、国家级报纸等。其中,地市报涉及《扬州晚报》、《嘉兴日报》等媒体。落脚点在于地市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文化副刊的舆论导向;省级党报包括《北京日报》,分析的重点在于如何保持报纸的高品位、高格调,又要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国家级报纸有《经济日报》,论文介绍了《经济日报》在以重点栏目《星期话题》为标杆的办刊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严谨、庄重、新鲜、高雅、轻松、活泼”的十二字基调,“宽、新、深、丰、精、雅、活、美”的八字特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定位体系,使副刊与正刊既有区别又有照应,一直活跃于数以千計的报纸副刊之林,保持了持续不竭的旺盛生命力。
在对于文化副刊的发展方向的研究中,张弛的《把文化副刊打造成吸引读者的精神家园》一文中提到了三点,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深入拓展,关注社会文化热点、焦点事件,对艺术鉴赏和人文历史有所偏重。宗春启在《办好大众新闻文化副刊》一文中总结《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版的经验时提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导向正确,软中有硬;坚持格调清新,健康向上;坚持雅俗共赏,贴近读者。邓黎晖的《厚报时代,副刊如何竞争市场》一文中提到,近年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副刊也经历了从纯文化副刊的衰落到大副刊兴起的过程。特别是当今厚报时代的出现,给大副刊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副刊应以多元化立足,以贴近性抢占市场,以高品位赢得市场。刘一丁在《提高副刊引导力的办刊之道》中,以《浙江日报》《钱塘周末》为例,提出四点:坚持弘扬主旋律,以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思想性;做有新闻的文化副刊和有个性的文化新闻传播;可读性与舆论引导力;图像展示与文字报道。朱怡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中,认为现代报纸副刊的变革成因有以下几点:受众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双重变革,新闻媒介的内部博弈。报纸副刊的定位应该是:新闻求快,而副刊求慢;新闻讲热点,副刊做看点。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是:杂志化发展、专刊化发展、新闻化发展、专题化发展。
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搜索“传播影响力”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164篇;以“关键词”搜索“传播影响力”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4篇;以“题名”搜索“传播影响力”,相关论文总数为38篇。
在对文献进行了数据及内容两方面的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始于1992年,最早探讨“传播影响力”的论文是《新闻传播效力的一项实证分析》。从2000年开始,国内学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相关论文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在2000年至2006年间,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相关论文数量还很少,“传播影响力”研究还未在学界引起重视。2006年之后,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才开始日益增加,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得到了快速的突破和增长。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从研究的媒体来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都有涉猎。其中,对于报纸和电视的传播影响力研究比重较大。罗建华在2002年的《报纸竞争力与传播影响力的有效转换》中表示:经营报纸就是经营竞争力和经营影响力,以新闻产品为核心,优化组合包括人才、资本、机制、政策、环境在内的各类资源,使之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形成综合竞争力,然后转换为社会影响力。可见,对报业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至少已有十年之久,至今其研究已经小有成就。对于电视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更侧重于研究的实用性,例如,论文《提升县级电视节目影响力的路径选择<热点面对面>电视节目的实践与启示》,就是研究如何增强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增加电视的受众群体。
并且,对于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报纸与网络联姻:如何1+1>2——美国报刊网站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报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使用及传播影响力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等论文显示出了在网络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导向,网络、博客、微博、手机媒体等等都有着进行传播影响力研究的价值。
另外,“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业务研究、价值研究等不同方面,理论上有《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情境”与“型塑”整合辨析——多维信息化新闻把握与传播初探》等,业务上有《外宣稿件的采写技巧探讨——ShenzhenDaily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案例分析》、《传媒网站如何营造自身的传播强势》等,价值研究上有《论电视新闻故事化人文精神的彰显》、《传播正面_真实国家形象的高端平台2003—2009年总理记者招待会解读》等,研究内容具体而广泛。 近年来,研究内容中还出现了“国际传播影响力”,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扩展到了国际范围和政治层面的问题解读,将“传播影响力”与城市、国家形象挂钩,研究其传播策略。例如:《自觉地以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为目标——上海国际传播创新模式研讨会综述》、《我国军事报道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反制策略》、《传播正面真实国家形象的高端平台2003—2009年总理记者招待会解读》。
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中也不乏许多的个案研究,《金融危机情境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2008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以李云迪、郎朗为例》,都是以具体个例来分析得出提升传播影响力的普遍规律。
传播影响力研究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所进行研究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它历来都是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因而已经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架构及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国外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那个年代,他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感知现代传播领域旨在我们建立新世界这一富于创造性的革命方式,我们就根本不能理解现代。之后的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提出,在当代,媒介触角更是无所不及:在我们的时代,身份、个人经历、信誉、权威以及诺言都被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所触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下面所列的事项,并且经常改变它们之间原有的特性和联系:工作、吃、睡、爱、记忆、计算、游戏、战斗、学习、研究,当然还有写作。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研究成熟的理论框架中,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划分有着较为清晰的理论脉络,因此在划分时也可按照既有的逻辑进行划分:即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微观影响和宏观影响。首先,传播本身是包含者技术以及内容两部分,可以说技术和内容应该是一张纸的两面,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但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传播技术研究和传播内容研究是相互分离的。
有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传播形式的影响力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针对受众态度和新闻媒体现状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再对某种新闻媒体感兴趣,因为这些媒体要么不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要么报道得并不
详细。
顺应这一趋势,国外目前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更多的焦点在网络传播中。2011年5月17日,英国著名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首次发表大英社交网络的2000名社交排行榜(The Social List)。窃一斑见全豹,网络传播影响力的研究进展较快,建立客观性、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日渐流行。这些工作主要分为三类:1)社交网络成员单平台内影响力分析;2)社交网络成员多平台间影响力分析;3)社交网络运营商的影响力分析。社交网络成员影响力-网熵指数(Social W-entropy Index)则和英国社交排行榜一样,同属第二类的宏观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发现针对报纸文化副刊的已有研究多结合地方性报纸展开,而针对专业性报纸比如新财经报纸文化副刊的研究鲜有涉及。已有研究中涉及发展方向这一类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尚属空白。
另外,虽然近年来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发展和突破,但相对来说还是处在低水平的状态,研究成果较少,理论研究比较匮乏;业务层面的研究又趋于同质化,报纸、电视传统媒体研究集中,多数成果类似,关于网络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尤其是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传播方式传播力研究尚少,且没有形成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春阳:《传播力:传媒价值回归的原点》[J].传媒,2006
[2]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J].传媒,2006
[3]欧阳国忠:《有效传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J].传媒,2006
[4]刘笑盈:《异军突起的半岛电视台》[J].对外传播,2009
[5]韩嘉俊:《机关报的广告价值构造及其实现》[J].河南社会科学,2006
[6]夏红辉:《高校校报传播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
[7]周志懿:《提升傳播力,媒体发展的必然》[J].传媒,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