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网上发表后,引来网友广泛讨论,对文章内容的评价众说纷纭。有学者高度称赞了考生的遣词造句和论据引用,但也有学者指出“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在笔者看来,高考作文中有做作或无病呻吟的例子都属于考生应考的正常现象,但不正常的是获得的评分。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该作文获得满分的不妥之处。
【关键词】高考作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网上发表后,引来网友广泛讨论。据浙江教学月刊公众号介绍,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在《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前述文章中,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學副教授陈建新对该满分作文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在笔者看来,高考作文中有再做作或无病呻吟的例子都属于考试甚至社会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获得的评分。《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真是很好地体现了只有词语,没有思想的人文写作生态,甚至都找不到明确的观点和主张,无论是论据的引用还是遣词造句,只能说“艺高人胆大”。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该满分作文的不妥之处。 ???
1.论据引用
评议中说作文“所有的引证”都是“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显示考生读了大量的书,对考生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我觉得并非如此。
比如其中引到的麦金泰尔和尼采的例子:“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这段话里提到了尼采的著名寓言骆驼,狮子和孩童,譬喻实现自我意志的三种不同人生阶段。但这里用得并不妥当。虽然该考生知道这三者从骆驼到孩子的递进关系,但这里尼采讲的骆驼的负重前行,是指在获得自由意志之前的阶段必须有的以哲学知识作为工具的努力阶段,而并非承载社会对人的期望,后者在尼采看来是无比庸俗的,是必须彻底唾弃的。所以这个引用和尼采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文中又提到麦金泰尔文字的段落:“‘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
其实这段话是 Macintyre 在其名作 After Virtue 里说的,针对的是他的时代那种日益将人的生涯经历视为无序和破碎的观点。Macintyre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应该具有完整意义,所谓unity of life,我们不应将某人的生平经历视作支离破碎的过程。这种完整性可以是复数的,也就是具有多重的完整,和他人的 unity of life 相互交错甚至重叠,在不同相关环境里彰显出不同的意义。所以Macintyre的这段话与不是这篇作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无联系,该考生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再如,这篇作文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但其实整篇作文是彻底违背维特根斯坦这一名言的基本精神的,那这种引用显然就有些欠妥了。
因此,从论据引用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虽然论据丰富,但引用时有明显的对论据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评议中说“显示考生读了大量的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是说作文“所有的引证”都是“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这一评价也许有待商榷。
2.语言词汇运用
这篇作文除了各种曲解式的引用之外,还有大量语义含混的句子和生造的词汇,还有大量死词。笔者认为,在考场作文里出现这样的表述,是不合适的。
笔者以第一段为例,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文中有大量死词和知识性错误。开头第一句话“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就有常识性的错误:海德格尔是后现代的精神领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因此,即便一定要用“蒿矢”一词进行表达,他也应该是后现代的“蒿矢”。“蒿矢”大体是“先声”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用法没有问题,但这个词早已死亡。此文中“借尸还魂”的词还有很多,比如“一觇”“洵”“玉墀”“婞直”等,死词量的确很大。而即便是用这些死词,也存在用得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问题。比如,“从家庭和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一句中,“觇”是指偷偷地看,从家庭和社会角度尽管大大方方看好了,何必要偷偷看自己呢?这种表达显然令人费解。
文中词语存在滥用现象。作文第二句“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滥觞”一词在此处是一次典型的滥用。“滥觞”通常用于追溯某种思潮、文化或做法起源于何时何处,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根溯源,但此处没有任何的追根溯源。传统的期望除了来自家庭和社会,还能来自哪里呢?考生并没有给出回答。因此,“滥觞”一词在这里并无作用,反而令人费解。删掉这个词反而更容易使人理解:“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文中部分词语的使用忽略的整句感情色彩。比如第三句:“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此句中的“振翮”一词,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但这句话却是在否定这种行为。这句话的表述与考生的全文主题也是相违背的。所以,“振翮”用词不当。作者借用了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这一形象,他以“树上的男爵”为传统的指代,而实际上,这个“男爵”是一个反传统、反现代的后现代形象。可见,作者对词汇的理解并不正确。
文中还存在生造词,比如“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薄脊”一词就是生造词,并不是标准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样的表述显然也是不规范的。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篇文字貌似高深,立意却极为普通的文章,其中不乏论据引用和词汇表达方面的错误。给出这样的分数是欠妥的。
这篇满分作文在引发热议,也给了考生和老师一些启示。从学生的角度看,大量的阅读还是有必要的,单纯按模板完成的中规中矩的作文也许“保险”,但很难在大量考生之中脱颖而出,因此,创新精神也很重要。从老师的角度看,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提醒和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论据,而不能是单纯机械的背诵。只有这样,语文作文的教学才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高考作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网上发表后,引来网友广泛讨论。据浙江教学月刊公众号介绍,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在《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前述文章中,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學副教授陈建新对该满分作文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在笔者看来,高考作文中有再做作或无病呻吟的例子都属于考试甚至社会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获得的评分。《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真是很好地体现了只有词语,没有思想的人文写作生态,甚至都找不到明确的观点和主张,无论是论据的引用还是遣词造句,只能说“艺高人胆大”。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该满分作文的不妥之处。 ???
1.论据引用
评议中说作文“所有的引证”都是“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显示考生读了大量的书,对考生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我觉得并非如此。
比如其中引到的麦金泰尔和尼采的例子:“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这段话里提到了尼采的著名寓言骆驼,狮子和孩童,譬喻实现自我意志的三种不同人生阶段。但这里用得并不妥当。虽然该考生知道这三者从骆驼到孩子的递进关系,但这里尼采讲的骆驼的负重前行,是指在获得自由意志之前的阶段必须有的以哲学知识作为工具的努力阶段,而并非承载社会对人的期望,后者在尼采看来是无比庸俗的,是必须彻底唾弃的。所以这个引用和尼采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文中又提到麦金泰尔文字的段落:“‘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
其实这段话是 Macintyre 在其名作 After Virtue 里说的,针对的是他的时代那种日益将人的生涯经历视为无序和破碎的观点。Macintyre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应该具有完整意义,所谓unity of life,我们不应将某人的生平经历视作支离破碎的过程。这种完整性可以是复数的,也就是具有多重的完整,和他人的 unity of life 相互交错甚至重叠,在不同相关环境里彰显出不同的意义。所以Macintyre的这段话与不是这篇作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无联系,该考生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再如,这篇作文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但其实整篇作文是彻底违背维特根斯坦这一名言的基本精神的,那这种引用显然就有些欠妥了。
因此,从论据引用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虽然论据丰富,但引用时有明显的对论据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评议中说“显示考生读了大量的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是说作文“所有的引证”都是“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这一评价也许有待商榷。
2.语言词汇运用
这篇作文除了各种曲解式的引用之外,还有大量语义含混的句子和生造的词汇,还有大量死词。笔者认为,在考场作文里出现这样的表述,是不合适的。
笔者以第一段为例,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文中有大量死词和知识性错误。开头第一句话“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就有常识性的错误:海德格尔是后现代的精神领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因此,即便一定要用“蒿矢”一词进行表达,他也应该是后现代的“蒿矢”。“蒿矢”大体是“先声”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用法没有问题,但这个词早已死亡。此文中“借尸还魂”的词还有很多,比如“一觇”“洵”“玉墀”“婞直”等,死词量的确很大。而即便是用这些死词,也存在用得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问题。比如,“从家庭和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一句中,“觇”是指偷偷地看,从家庭和社会角度尽管大大方方看好了,何必要偷偷看自己呢?这种表达显然令人费解。
文中词语存在滥用现象。作文第二句“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滥觞”一词在此处是一次典型的滥用。“滥觞”通常用于追溯某种思潮、文化或做法起源于何时何处,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根溯源,但此处没有任何的追根溯源。传统的期望除了来自家庭和社会,还能来自哪里呢?考生并没有给出回答。因此,“滥觞”一词在这里并无作用,反而令人费解。删掉这个词反而更容易使人理解:“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文中部分词语的使用忽略的整句感情色彩。比如第三句:“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此句中的“振翮”一词,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但这句话却是在否定这种行为。这句话的表述与考生的全文主题也是相违背的。所以,“振翮”用词不当。作者借用了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这一形象,他以“树上的男爵”为传统的指代,而实际上,这个“男爵”是一个反传统、反现代的后现代形象。可见,作者对词汇的理解并不正确。
文中还存在生造词,比如“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薄脊”一词就是生造词,并不是标准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样的表述显然也是不规范的。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篇文字貌似高深,立意却极为普通的文章,其中不乏论据引用和词汇表达方面的错误。给出这样的分数是欠妥的。
这篇满分作文在引发热议,也给了考生和老师一些启示。从学生的角度看,大量的阅读还是有必要的,单纯按模板完成的中规中矩的作文也许“保险”,但很难在大量考生之中脱颖而出,因此,创新精神也很重要。从老师的角度看,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提醒和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论据,而不能是单纯机械的背诵。只有这样,语文作文的教学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