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探究效果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活主体,增强阅读探究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宜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应该灵活运用一些教学策略,让“主体”更活跃,让“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增强阅读探究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允许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二、引出问题,促进阅读探究深度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学习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有“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探究的深度。那么问题从哪里来?这有三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习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三是教师的提问。这三种途径,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引导”,即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三、訓练习得,提高阅读探究效力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而要靠长期训练、潜移默化而习得的。
  1.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很多文章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如果能加强朗读的训练,那么学生就能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并体验到文中的情感脉络,接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用朗读让学生共同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2.品味语言——促进感悟
  面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必须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了全文,在教学时必须以此为纬,深刻地挖掘。西方人结婚时有句誓言:“不论生老病死,不论灾难或贫穷,我都永远和你在一起。”它表达了对对方深深的爱意,感人至深。一位教师由此引导学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干什么?”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纷纷补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去战胜困难。”“不论发生什么灾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共同度过。”…… 接着教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对你说这样的话,说明他对你具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领悟到说这样的话的人是非常爱自己的人,进而领会到: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爱子情深。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
  3.问题争鸣——深化认识
  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探究理解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巧妙引导,让学生有阅读文本的动力,有理解文本深度的水平。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其他文献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是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要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主动 能力 培养  听了许多数学课,时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
期刊
崇明岛路小学始建于1979年。1994年7月,学校在区武装部和驻岛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黄岛新区第一少年军校”。1997年5月又在区交警大队扶持下,创建了“少年警校”。从此,学校走上了一条以少年军警校为载体,以国防教育为龙头、以强身健体为发展目标,军校携手共育新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短短几年里,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全国少年军校示
期刊
摘 要:在拼音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充分地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而且使课堂教学魅力倍增,真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生动活泼起来了。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拼音教学 活动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总的要求是:能读准,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拼写音节,掌握字母顺序。作为识字的工具,它能帮助低年级学生摆脱识字量的限制,阅读注音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
期刊
摘 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阅读 朗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
期刊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个性化阅读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阅读教学的魅力,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充分了解学生,引领开悟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字形教学则是识字教学的基础或铺垫,作为小学语文低段教师尤其要重视字形教学,因为这一工作如果做得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对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大有裨益。常言道:“人生识字聪明始”,可见识字的重要。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多措并举  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美育渗透  为了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小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促进德、智、
期刊
摘 要:诗意地生活着,便不辜负这美好的生命。语文教师应更具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诗意的心灵去感悟心灵,以诗意的语言去引导语言,让课堂常有诗意,让诗意润泽学生心田。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语言精致优美,而且往往饱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关键词:诗歌 带入情境 抒发情感 仿写 教育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
期刊
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