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的轻化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如何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轻化工程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轻化工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我国轻工产品的四分之一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然而,轻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国际竞争中持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及国际需求,发展其创新竞争力。无疑培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格外重要。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以轻化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和方法作为改革探索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研究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开展的研究与实践。要建立创新模式首先就要对其理念进行探讨。
1 培养模式项目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国家、民族的人才,即国家要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所指创新型人才界定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轻化工程专业的学校由于课程体系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死板,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致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创新性,用人单位及学生均形成一种观念,即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毫无用处。甚至在部分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出现大学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因此,目前的轻化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如何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培养模式项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轻化工程专业重应用、重实践的特点,重新审视大学理念、转变已有的观念,进而从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情感和完善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3 培养实践
3.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思路
教育是对人的培育和改造,如果教育观念停滞在过去的阶段,用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不适应于现实需求的理念和观念维持进行教育,那么育人的功能就被大大弱化,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改革和探索人才培育,首先就要更新观念,转变育人思路。首先,改变以往师长唯遵、单向度说教观念,承认学生是教育行为中的主体之一。给予学生平等地位,即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独立行使思考的权利和人格的平等;承认学生的自由,即探索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能够自由的进行兴趣所在的探索,无论学生所选择探索领域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离经叛道或者有悖常理,只要学生有探索的兴趣,教师就要尊重学生探索的权利,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并加以指导。这才是创新的最原始的形态,而这种最原始的创新形态是一切创新的基点。其次,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学人才观,突破以往"高分就是好学生"的印象。要树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千差万别,只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提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就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观念。再次,要突破单纯工科的狭隘观念。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具有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表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成为科学发展的增长点,而要取得学科的相互交叉并取得发展,就需要具备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使要学生具备上述的三种条件。
3.2 分阶段、分类的差异化培养模式
研究组对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按照签署观念进行分类:一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习;在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自愿及相关考核的基础上,安排优秀学生(不超过该专业学生总人数的15%)在本专业内选择导师指导其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优秀学生选导师制使学生从导师处接触了本专业的相关体系和知识,开拓了眼界,初步发挥了指导学生成长、培养完善人格、训练科学素养和技能的作用。
吸收三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研究课题组,经过二年级的专业训练,拥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能够初步开展探索性试验。特别是在依托专业研究课题组中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生成长更快。经过二年级导师制、三年级课题组训练的体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进入四年级适时分流,继续攻读学位的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就业者,进入相关企业实习。经过多年实践并与企业沟通表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对于学生适应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
这种差异化培养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最好的尊重和最好保证,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充分提高。当然这种培养方式不是简单的四年制培养就结束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的一个机制。对于专业工程师通用型合格人才方向: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够实现终身学习、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对于科研技术方向:简单的四年培养远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必须将硕士、博士阶段有效地衔接,才能体现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4 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经过教育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探讨。本文就是对培养的理念进行讨论,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沈荣华.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亮点--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才资源开发,2010,(6):8-10.
[2]郭钟宁,骆洁嫦,于兆勤,等.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5-38.
[3]谢克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1-5.
[4]胡珏.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作者简介:
1.马春坡(1993-),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2.王丽丽,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3.张斯鼎,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关键词:轻化工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我国轻工产品的四分之一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然而,轻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国际竞争中持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及国际需求,发展其创新竞争力。无疑培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格外重要。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以轻化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和方法作为改革探索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研究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开展的研究与实践。要建立创新模式首先就要对其理念进行探讨。
1 培养模式项目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国家、民族的人才,即国家要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所指创新型人才界定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轻化工程专业的学校由于课程体系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死板,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致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创新性,用人单位及学生均形成一种观念,即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毫无用处。甚至在部分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出现大学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因此,目前的轻化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如何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培养模式项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轻化工程专业重应用、重实践的特点,重新审视大学理念、转变已有的观念,进而从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情感和完善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3 培养实践
3.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思路
教育是对人的培育和改造,如果教育观念停滞在过去的阶段,用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不适应于现实需求的理念和观念维持进行教育,那么育人的功能就被大大弱化,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改革和探索人才培育,首先就要更新观念,转变育人思路。首先,改变以往师长唯遵、单向度说教观念,承认学生是教育行为中的主体之一。给予学生平等地位,即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独立行使思考的权利和人格的平等;承认学生的自由,即探索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能够自由的进行兴趣所在的探索,无论学生所选择探索领域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离经叛道或者有悖常理,只要学生有探索的兴趣,教师就要尊重学生探索的权利,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并加以指导。这才是创新的最原始的形态,而这种最原始的创新形态是一切创新的基点。其次,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学人才观,突破以往"高分就是好学生"的印象。要树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千差万别,只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提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就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观念。再次,要突破单纯工科的狭隘观念。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具有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表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成为科学发展的增长点,而要取得学科的相互交叉并取得发展,就需要具备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使要学生具备上述的三种条件。
3.2 分阶段、分类的差异化培养模式
研究组对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按照签署观念进行分类:一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习;在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自愿及相关考核的基础上,安排优秀学生(不超过该专业学生总人数的15%)在本专业内选择导师指导其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优秀学生选导师制使学生从导师处接触了本专业的相关体系和知识,开拓了眼界,初步发挥了指导学生成长、培养完善人格、训练科学素养和技能的作用。
吸收三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研究课题组,经过二年级的专业训练,拥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能够初步开展探索性试验。特别是在依托专业研究课题组中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生成长更快。经过二年级导师制、三年级课题组训练的体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进入四年级适时分流,继续攻读学位的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就业者,进入相关企业实习。经过多年实践并与企业沟通表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对于学生适应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
这种差异化培养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最好的尊重和最好保证,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充分提高。当然这种培养方式不是简单的四年制培养就结束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的一个机制。对于专业工程师通用型合格人才方向: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够实现终身学习、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对于科研技术方向:简单的四年培养远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必须将硕士、博士阶段有效地衔接,才能体现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4 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经过教育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探讨。本文就是对培养的理念进行讨论,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沈荣华.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亮点--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才资源开发,2010,(6):8-10.
[2]郭钟宁,骆洁嫦,于兆勤,等.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5-38.
[3]谢克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1-5.
[4]胡珏.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作者简介:
1.马春坡(1993-),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2.王丽丽,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3.张斯鼎,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