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门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学科知识和内容多,自然有时会出现知识点分散的问题,如此一来,在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和办法将各知识点有效衔接、完美过渡,以免课堂教学杂乱无章,缺少清晰教学思路成为关键问题。同时,在合理、自然、有效的“过渡”支持下,能够促使各种教学策略、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为此,本文以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为例,就如何实施有效“过渡”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过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21-02
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理念、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都有所改进的基础上愈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罗列、问题罗列和单一机械的讲解,而是一个时刻处于动态之中的活动过程,想要把一堂课上好,就必须注意各个内容、环节的过渡,将其自然衔接,使整堂课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恰当的过渡还能及时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具体探讨。
一、 问题的提出
对于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来说,正是一句句过渡语言、问题将各个知识点、环节有效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堂完整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作用,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始终。有效的过渡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知兴趣的作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的引导投入到科学学习当中,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1]。比如,在九年级科学教材《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中,有部分知识点是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溶解能力,并分析了能够对物质溶解能力构成影响的因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前一个知识点后,拿起刚刚演示实验中用到的盛有糖水的容器,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如果再向这里面的糖水中加入糖,它能否继续溶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在教师带有质疑的设问方式下进入思考状态,自然过渡到“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因素”教学内容上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有效“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以下两个作用,推动科学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其一,串连、整合各知识点。鉴于科学课程在内容上比较综合,所以有些知识点会相对分散,很可能同一节课当中有些知识点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联系。针对此种情况,若不采用任何策略和技巧进行过渡,将前后知识自然、恰当地衔接到一起,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让学生抓不住重点,难以将各知识点串连、构建为系统的架构,上完课后常常头脑中一片茫然。比如,七年级科学教材中《蒸发》一课中,先是介绍了蒸发要吸热这个知识点,紧接着下一个知识点就是处于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有着不同的蒸发速度,一旦只是简单地将这两个知识点叙述、罗列出来无异于“念课本”[2]。此时,教师通过设置思考问题来向下一个知识点牵引、过渡:炎热的夏季,汗液的蒸发可以带走人体一部分温度,起到降温作用,试想可以使用哪些方法给高烧病人降温呢?当学生回答中涵盖有“在额头上敷湿毛巾”和“用酒精擦拭身体”这两种方式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哪种方式降温速度更快?”,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实验探究环节—相同条件下水和酒精的蒸发速度是否一样。
其二,巩固旧知识、铺垫新知识。过渡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对上一环节或上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复述和总结,然后再向下一个环节过渡,能够在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综上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有效“过渡”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极大地推动作用,为此,十分有必要对有效“过渡”的实施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出有效“过渡”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 实施“有效过渡”的原则
(一)联系性原则
过渡的目的是为了从已完成的教学内容、环节自然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环节当中,这样就要注重两部分内容和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课堂教学更加连贯、自然,避免教学过程衔接因缺少过渡而显得生硬、牵强,甚至杂乱,这样很容易让学生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所以,过渡时要注重联系性。
(二)简明、生动性原则
事实上,过渡就相当于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网络、架构之中各个转折点、衔接部位,缺少它会使整个架构网络失去支撑,过渡内容太多,触角太长的话又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架构变得杂乱,凸显不出骨架,即脉络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同时,如果过渡语言太过生硬、缺少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让学生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发挥不出过渡应用的积极作用。为此,过渡要尽量简单明了以及语言的生动性,不宜太过拖沓、繁杂和机械呆板。
(三)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过渡技巧的时候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方向、内容始终掌控在本节课堂教学范围内,不能脱离当堂课程内容[3]。因为过渡经常会涉及一些举例或是与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情境等,所以,稍不注意就容易使教学偏离正常轨道和方向,让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到其他内容上。所以,在运用恰当过渡让课堂教学有更紧凑结构、师生配合更加和谐默契的同时,要兼顾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避免“节外生枝”。
(四)实效性原则
过渡并不是随意而为,事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该确立清晰明确的目的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應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各处,即要发挥出实际效用,避免生搬硬套,太过勉强,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 “有效过渡”的实践策略 (一)新课导入阶段的铺垫过渡
良好的课堂开端往往会奠定整堂课程教学的基调,同时,通过恰当的过渡方法完成课前导入,导入本堂课新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建起联系,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用生活中一些现象、问题或是实验等做新授课程的铺垫,自然过渡到新课程当中[4]。需要注意的是,新课课前过渡铺垫时内容与将要讲授知识间要相接近,同时,还要注意用于过渡的铺垫内容叙述要言简意赅,不宜太过冗长繁杂。另外,为增加铺垫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觉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应适当创设教学所需情境。比如,八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简单磁现象》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来做铺垫;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通过引入我国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乐于听下去,进而在投入之后带动其思维活动。下附简单磁现象图示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此外,在利用提问进行有效过渡时,不宜照搬教学方案,变预设为知识构建与生成,采用動态提问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对提问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注重问题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二)各并列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
此种方法适用于并列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蕴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具体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所设计的问题将各个知识点串连、整合到一起。同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三)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目标过渡
作为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枢纽和沟通桥梁,教师的存在就是帮助学生攻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实现目标过渡。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光的反射”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用“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光的传播路径,看有什么发现”、“我现在转动镜面,观察有什么变化”、“将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考虑,有什么发现”这种层层递进,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联想到光的反射会遵循一定规律[5]。
结束语
综上,有效过渡不但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作用,还能将零散知识点有效串连、整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还能起到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的作用。为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应在兼顾整体性、实效性、联系性与简明、生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合理利用提问、情境创设等方法进行有效过渡,调动学生探知欲的同时,注重知识的预设与生成,帮助学生找到新内容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蒋莉苹.搭桥架梯,启人心智,点亮课堂——试探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J].文理导航(上旬),2014(7):67-68.
[2]李静信.浅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4(13):207-207.
[3]朱宏伟.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4):46-47.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过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21-02
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理念、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都有所改进的基础上愈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罗列、问题罗列和单一机械的讲解,而是一个时刻处于动态之中的活动过程,想要把一堂课上好,就必须注意各个内容、环节的过渡,将其自然衔接,使整堂课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恰当的过渡还能及时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具体探讨。
一、 问题的提出
对于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来说,正是一句句过渡语言、问题将各个知识点、环节有效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堂完整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作用,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始终。有效的过渡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知兴趣的作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的引导投入到科学学习当中,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1]。比如,在九年级科学教材《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中,有部分知识点是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溶解能力,并分析了能够对物质溶解能力构成影响的因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前一个知识点后,拿起刚刚演示实验中用到的盛有糖水的容器,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如果再向这里面的糖水中加入糖,它能否继续溶解?”,这样学生很容易在教师带有质疑的设问方式下进入思考状态,自然过渡到“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因素”教学内容上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有效“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以下两个作用,推动科学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其一,串连、整合各知识点。鉴于科学课程在内容上比较综合,所以有些知识点会相对分散,很可能同一节课当中有些知识点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联系。针对此种情况,若不采用任何策略和技巧进行过渡,将前后知识自然、恰当地衔接到一起,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让学生抓不住重点,难以将各知识点串连、构建为系统的架构,上完课后常常头脑中一片茫然。比如,七年级科学教材中《蒸发》一课中,先是介绍了蒸发要吸热这个知识点,紧接着下一个知识点就是处于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有着不同的蒸发速度,一旦只是简单地将这两个知识点叙述、罗列出来无异于“念课本”[2]。此时,教师通过设置思考问题来向下一个知识点牵引、过渡:炎热的夏季,汗液的蒸发可以带走人体一部分温度,起到降温作用,试想可以使用哪些方法给高烧病人降温呢?当学生回答中涵盖有“在额头上敷湿毛巾”和“用酒精擦拭身体”这两种方式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哪种方式降温速度更快?”,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实验探究环节—相同条件下水和酒精的蒸发速度是否一样。
其二,巩固旧知识、铺垫新知识。过渡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对上一环节或上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复述和总结,然后再向下一个环节过渡,能够在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综上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有效“过渡”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极大地推动作用,为此,十分有必要对有效“过渡”的实施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出有效“过渡”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 实施“有效过渡”的原则
(一)联系性原则
过渡的目的是为了从已完成的教学内容、环节自然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环节当中,这样就要注重两部分内容和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课堂教学更加连贯、自然,避免教学过程衔接因缺少过渡而显得生硬、牵强,甚至杂乱,这样很容易让学生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所以,过渡时要注重联系性。
(二)简明、生动性原则
事实上,过渡就相当于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网络、架构之中各个转折点、衔接部位,缺少它会使整个架构网络失去支撑,过渡内容太多,触角太长的话又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架构变得杂乱,凸显不出骨架,即脉络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同时,如果过渡语言太过生硬、缺少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让学生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发挥不出过渡应用的积极作用。为此,过渡要尽量简单明了以及语言的生动性,不宜太过拖沓、繁杂和机械呆板。
(三)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过渡技巧的时候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方向、内容始终掌控在本节课堂教学范围内,不能脱离当堂课程内容[3]。因为过渡经常会涉及一些举例或是与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情境等,所以,稍不注意就容易使教学偏离正常轨道和方向,让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到其他内容上。所以,在运用恰当过渡让课堂教学有更紧凑结构、师生配合更加和谐默契的同时,要兼顾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避免“节外生枝”。
(四)实效性原则
过渡并不是随意而为,事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该确立清晰明确的目的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應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各处,即要发挥出实际效用,避免生搬硬套,太过勉强,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 “有效过渡”的实践策略 (一)新课导入阶段的铺垫过渡
良好的课堂开端往往会奠定整堂课程教学的基调,同时,通过恰当的过渡方法完成课前导入,导入本堂课新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建起联系,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用生活中一些现象、问题或是实验等做新授课程的铺垫,自然过渡到新课程当中[4]。需要注意的是,新课课前过渡铺垫时内容与将要讲授知识间要相接近,同时,还要注意用于过渡的铺垫内容叙述要言简意赅,不宜太过冗长繁杂。另外,为增加铺垫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觉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应适当创设教学所需情境。比如,八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简单磁现象》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来做铺垫;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通过引入我国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乐于听下去,进而在投入之后带动其思维活动。下附简单磁现象图示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此外,在利用提问进行有效过渡时,不宜照搬教学方案,变预设为知识构建与生成,采用動态提问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对提问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注重问题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二)各并列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
此种方法适用于并列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蕴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具体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所设计的问题将各个知识点串连、整合到一起。同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三)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目标过渡
作为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枢纽和沟通桥梁,教师的存在就是帮助学生攻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实现目标过渡。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光的反射”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用“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光的传播路径,看有什么发现”、“我现在转动镜面,观察有什么变化”、“将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考虑,有什么发现”这种层层递进,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联想到光的反射会遵循一定规律[5]。
结束语
综上,有效过渡不但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作用,还能将零散知识点有效串连、整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还能起到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的作用。为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应在兼顾整体性、实效性、联系性与简明、生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合理利用提问、情境创设等方法进行有效过渡,调动学生探知欲的同时,注重知识的预设与生成,帮助学生找到新内容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蒋莉苹.搭桥架梯,启人心智,点亮课堂——试探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J].文理导航(上旬),2014(7):67-68.
[2]李静信.浅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4(13):207-207.
[3]朱宏伟.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