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i55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0年6月,美国颁布全国性母语课程标准《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旨在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做准备。《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核心设计中将“研究和媒介技巧融入标准,使之成为整体”,本文即从阅读、写作和听说三方面分析《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母语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并探讨《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启示。
  关键词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 语文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源起于英国,后经过长足发展,成长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沃土。目前,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尚无定论,各国学者对“媒介素养”从未放弃过探讨,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的定义暂被多方接受,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进入新世纪后,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呈现向纵深推进的趋势,并由此催生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受众对象泛对象化。
  面对媒介技术高速裂变与兴替不息的嬗变景观,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美国虽为媒介技术领先国家之一,但媒介素养教育相较于其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可视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萌芽阶段。在美国教育体系中,由于各州教育标准不一、各自为政,因此各州的教育水平差距悬殊,解决各州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也就成为美国教育部一直致力于攻克的难题,这一状况亦成为美国持续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一大阻力。2010年6月2日,美国正式颁布《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力图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评估,形成统一授权与规划,通过改善各州教育良莠不齐的局面来优化后现代语境下21世纪人才规格与素质。《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包括《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和《共同核心州立数学标准》两份文件,其中《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核心设计中将“研究和媒介技巧融入标准,使之成为整体”,体现美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并且《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更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为升学和职业培训做准备,学生必须有收集、理解、评价、整合信息和各种观点的能力,并且能够就这些信息和观点作出报告,以进行独创研究,回答并解决实际的问题”[2]。
  由此,从《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我们不难窥见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设计脉络:“参与——批判自主性——充权”,即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受众多层次并全方位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媒介活动并与之适应,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正规媒介教育机制使受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能够自主识别、分析以及评估媒介,在此基础上培养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在社会发展中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发声,从而掌控自我的话语权,破除媒介“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凌霸。
  一、《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由导论(Introduction)、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和附录(Appendix)三部分构成,具体见表1(见下页)。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内容标准划分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和“历史/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学科标准”两部分内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将13年的母语学习划分为2个阶段,即K~5年级和6~12年级。其中“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围绕阅读、写作、听说以及语言四方面对K~12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历史/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学科标准”则主要关注6~12年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为6~12年级的学生制定出“历史/社会研究的读写能力标准”和“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写作标准”,较之1996年颁布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学生所应当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上更加细化,并且突显层递性,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準》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
  1.阅读——批判性
  在阅读标准制定方面,《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将阅读文本分为文学作品阅读和信息作品阅读两大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确立了CCR固定标准的年级细分标准,针对K~5年级和6~12年级的学生提出具体化、层级化的标准,同时《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阅读标准的制定范畴也涵盖对“媒介符号”的解读。按照符号学理论,媒介的传播有赖于符号流,而媒介文本则是在不同载体(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传统的电子媒体和新兴的数字电子媒体)对媒介信息的制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则是向学生输出制码的规则和解码的方式,并经由符号在不同载体的流动与交互之一契机实现跨媒介解读。《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培养学生媒介文本的解读能力既有要求又涵盖指导,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幼儿园至3年级(识别):在第一阶段,对幼儿园至3年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印刷文本的识别,通过递进式的学习与指导,学生能够凭借纸媒中的图像及文字内容识别媒介文本上的信息,并且融合口语教学,描述媒介文本中有利传播元素间的联系。
  (2)第二阶段:4年级至7年级(分析):在第二阶段,4年级至7年级学生所应掌握的媒介文本则不局限在印刷文本的范畴,纳入了视觉文本和影音文本这两大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由识别阶段进入分析阶段,同样这亦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分析媒介文本背后多种传播元素(如:音乐、影像、媒介技术等)对媒介文本的建构,思考若是某一传播元素转换对于媒介文本的整体内容、结构和功能又将产生何种变化。   (3)第三阶段:8年级至12年级(评估):批判性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经由识别、分析阶段的过渡,在第三阶段则通过评估这一方式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印刷文本无论经过如何跨媒介改变,它与视觉媒体或影视文本之间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依旧存在联系,评估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媒介的符码转换和生存策略,进而在面对媒介文本时占领解读主动权,消解媒介对个人的劝服、教化影响。
  2.写作——权益性
  批判思维是受众自觉的表现,但媒介素养培养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错综复杂且周期漫长的过程,受众能建立解读媒体的思辨图式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但媒介环境却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因此,受众参与媒介活动应承担起自觉选择和互动发声的义务,在自身对媒介判别、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自我表达和实施决策,于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寻求其他受众的思维同频共振,以此来提升受众自主权、话语权,优化媒介对大众文化的传播。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写作标准的制定则体现出学生参与媒介活动并自我充权的过程。标准9通过要求学生从文学和信息文本证据吸取和取证以强调“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技能重要研究注入整个文档,但在大多数调查中研究标准皆突出写作这一连接的中心地位[2]。对于学生在写作方面媒介素养的培养,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幼儿园至3年级(媒介技术体验):受众与媒介并非对立面,媒介技术是传播媒介信息的一种工具,故而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掌握并改造传播工具。在第一阶段,受限于学生接受能力及心智发展,对于幼儿园至3年级的学生将予以成人辅导,并且在媒介技术层面仅止步于体验,学生能明确利用媒介技术制作和发布作文的一般步骤,但不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反思、迁移及创造。
  (2)第二阶段:4年级至6年级(媒介技术应用):在第二阶段,成人指导作用减弱,最终学生脱离指导在群体合作下制作并发布作文,《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4年级至6年级学生进一步细化了键盘输入技能。学生在媒介技术牵引下,逐步认识到键盘上的字符对媒介语言的催生,展现对媒介编码技术的思索探索,经由“制作和发布作文”操作步骤的强化,学生对媒介的理论认识则可实现向实践迁移的可能。在这一层面,学生不仅通过符码系统来构建文本意义,更初步理解媒介文本仅是一种媒介表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既定的媒介制码原则,并且必然要受制于社会文化语境,媒介无法脱离二者存在,故而媒介即使是对同一事件所呈现出的映像也存在千差万别的分歧,对于学生“制作和发布作文”亦如是。
  (3)第三阶段:7年级至12年级(媒介产品制作):学生在经历幼儿园至6年级7年时间的媒介素养积淀后,已完全摆脱成人的指导和支持,在第三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探索、交流媒介信息的“生产流程”,并且从之前的“利用技术”转变为“使用技术”,由依附媒介技术转变为占据媒介技术制高点,能灵活操纵媒介技术制作媒体产品。与此同时,媒介产品的诞生必须凝集学生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情感取向等,媒介产品不仅需要清晰明确反映信息,更要成为自我表达的工具,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媒介的主人”,在资讯滥觞与发展并行的时代获取对信息的占有权。
  3.听说——互动性
  美国历来重视演讲能力,在《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同样也关注到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指出:“学生必须学会一起合作,仔细地表达观点及倾听他人观点,将来自口头的、视觉的、量化的和媒介源的信息结合起来,评价他们听到的信息,策略性地使用媒介和视觉显示器来帮助实现交际目的,并根据环境和任务来调整演讲稿。”[2]媒介在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自始至终扮演着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角色。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即人的延伸。换言之,媒介最终由人来定义,即媒介在诞生之刻起便参与到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并且受到人类的不断修正,由此来诠释媒介的终极意义。
  在《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媒介为学生而服务,无论是在显示、展示或陈述的各个阶段都接受到学生增加更多新鮮媒介元素的修正。对听说标准的制定,《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文本解读能力”和“媒介产品制作能力”二者融合,这样的培养策略可以使学生识别信息在不同媒介形式(视觉、书面、口语等)下的转换,分析文本、音频、影视在共同构建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此理解媒介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并非传递真实,而仅是以不同形式再现,所谓媒介现实仅为媒介对现实社会的重现塑造,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幼儿园至3年级(阐明信息):幼儿园至2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直观浅显,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于幼儿园至2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层级不宜设定过高,学生的口语培养是通过一些操作步骤简易的媒介(如图画、多媒体等)对信息进行阐明,其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借助媒介对信息能做出大致的客观叙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归纳和表达能力。
  (2)第二阶段:4年级至6年级(显示信息):进入到第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进入转折期,学生的语言能力伴随新质要素逐渐扩张和旧质要素相对收缩而进入质变的飞跃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要求学生对信息本质进行探索,并思考如何借用媒介能将信息的本质反映到现实情境中去,毕竟在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尚有若干细节须要处理,诸如不同场景、不同音乐、不同叙述等都将对信息的呈现施以影响,在具体的学习活动里,学生将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培养媒介组织观,了解到媒介信息是人为加工后的产品,它掺杂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因此媒介的发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一种意识形态信息的促销。   (3)第三阶段:7年级至12年级(陈述信息):在第三阶段,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融入数字媒体,媒介的运用在原有的具体和细化信息的基础上强调媒介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配合,要求由媒介呈现出的信息严谨清晰。这一要求表明学生和媒介的关系不再是自言自语的个人表达,而是代表价值观念的传播,为了让这种价值观念能更易被大众接受,学生则可借用到媒介,利用媒介得天独厚对受众的劝服功能使得其能在传播过程中畅通无阻。
  三、《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启示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催生不同的媒介素养模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媒介素养教育在国民内部拥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群众基础,因此从美国教育发展历史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是顺循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而我国施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且国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道路不符合我国国情。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颁布则由联邦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保障,由各州校区具体实施,与我国教育改革推进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笔者在理解《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基础上探究其对“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启示。
  1.消解传统教育观念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误读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的阴霾并未完全退除,甚至在部分地区,升学压力更是由学生转嫁到了教师、家长身上,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三角桎梏,因此各方对媒介的态度是唯恐避之不及,视其为削弱学生学习动力、使之玩物丧志的“豺狼虎豹”。无可否认,媒介确实是一把双刃剑,由媒介带来的色情、暴力信息在侵害学生思维,使学生无形中接受媒介所灌输的信息,而媒介的娱乐性质和商业性质更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学生时间,使学生沉浸于媒介构建的虚幻美妙的拟态环境。这也映证了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并非是通过系统媒介素养教育而是在日常生活通过媒介接触不自觉习得,媒介素养的培养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经验总结基础上对媒介进行自我感知,同时媒介以迎合大众的姿态使受众接受资讯快餐的荼毒,直接架空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内核。
  在欧美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从免疫范式发展至现今的破译范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护主义的方式越发呈现出狭隘的单体化态势,并在教育过程设下低水平均衡陷阱。对此,欧美发达国家媒介素养发展的实践显示出:将学生屏蔽于媒介之外的措施最终以失败告终,我们必须正视媒介素养教育,它并非是推波助澜的祸乱而是一场拨乱反正的教育行为。母语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且母语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从个人出生开始母语教育就不间断对个人产生影响,故而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可视为扩大媒介素养教育受众范围快捷而有效途径之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开展对母语的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部分地区语文课程对媒介素养依然存在极大误解,误以为简单地、机械地在语文课堂中掺入多媒体元素就可以当作是完成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仅成为辅助语文教学的工具,但学生的媒介素养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更甚者,在语文课堂内大肆运用媒介技术来丰富课堂形式,课下却杜绝学生使用电脑,在学生群体中对媒介践行双重解读,造成学生对媒介认识的混乱不清。语文课程必须排除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误解,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媒介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的同时也将批判带入媒介,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媒介承载大众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课程优势,让学生通过媒介构建起高品质文化生活,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和语文课程二者间的优势互补。
  2.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融入语文课程标准制定
  《共同核心州立英語标准》中,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一以贯之,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了一个由浅易到复杂的过程,并且通过规范而精细的标准制定,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没有成为无本之木,反而拥有可量化评估的体系,便于操作,这亦是《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成功之处,即标准的设立并未特制媒介素养评估方案,却将媒介素养每一项的测评纳入对媒介素养的要求之中。笔者认为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目标融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并且为贯彻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在各个学段对学生媒介素养提出要求,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将媒体素养教育进一步具体化。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经由四大维度:
  (1)认知媒介:认知媒介主要包括了解媒介类别、媒介功能、媒介技术、媒介语言等内容,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掌握媒介知识,学生通过初步认知,建立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网,知晓媒介中所反映的拟态环境,并分析媒介环境,掌握媒介操作步骤。
  (2)媒介批评:学生应在认知图式中构建媒介批判意识,基于人类社会准则有意识地对媒介活动、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等对象进行甄别和筛选,从而充分认识到媒介是一种存在于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负载着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复杂介质,自觉屏蔽和批判传播过程中的负面信息。学校、家庭、媒介组织、社会都应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评估、反思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解读媒介的能力。
  (3)应用媒介:在高年级阶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按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设定标准,学生能灵活且较全面掌握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技术,诸如利用媒介查找资料、发布信息、制作产品等,使媒介在社会生活中不被束之高阁,学生对媒介进行有效掌控,使其为大众生活服务。
  (4)媒介传播:学生达到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层次后,在应用媒介的过程中能自觉传播自身的价值理念,由此发展自己,实现人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完善。同时,学生的“发声共鸣”会壮大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号角,净化媒介环境。
  3.语文课程实现转型,与后现代教育范式适应
  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难以推陈出新,多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而在这一背景下,若想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谓是举步维艰,即使有所开展多半也只能浮于表面。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在语文课程中成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关键节点在于传统的语文课程能否成功实现范式转型——在传统语文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升格,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线性走向非线性,倡导在散耗、混沌甚至无组织的语文课程环境下,利用自组织将无序转变为有序,催生语文课程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意义上,语文课程中方可纳入更多活泼且新鲜的元素,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创设广阔的环境。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尚未能形成态势,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组织、教育规范和教育实践仍不够成熟,“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更成为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一大阻力。我们强调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但以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密集、经济发展不均的现况来说,既要在转型过程中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不容小觑政府对教育的推动力量。在语文课程中,可以教育考核标准变化为导向、人才选拔测评多样为契机,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媒介元素,借助媒介力量带动语文课程转型,也在转型中传递媒介素养教育。
  (1)小学阶段(幼儿园至6年级)。主要包括:学习媒介基本概念,清楚媒介在现实生活的形态;接触日常生活常见媒介;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或报纸的日常习惯;了解媒介对文本的影响;理解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介传递的内容;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分析媒介所传递的信息。
  (2)初中阶段(7年级至9年级)。主要包括:创作故事、戏剧或诗,并对其进行跨媒介演绎;分析影响媒介传播的因素;参与对摄影、新闻、纪录片等纪实性媒介产品的讨论,并发表见解;探析日常生活中媒介所承载的大众文化。
  (3)高中阶段(10年级至12年级)。主要包括:了解媒介的运行机制;参与制作媒介产品;掌握学术资源工具;组织学生以“媒介”为话题进行调研;对媒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有所批判;建立负面信息屏蔽机制;利用媒介发表见解,参与社会生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介必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当今世界,人们不应被动地认知、接受媒介,利用媒介掌控自我的话语权进行社会发声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占有,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后密集、对媒介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观念等多重原因,媒介素养教育要从真正意义上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普及仍需一段时间,笔者对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发展道路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Thoman. Skills
其他文献
2006年,美元改变了2005年四年中首次上扬的态势,重回下跌通道从4月份的七国会议开始,要求人民币等亚洲货币升值的呼声引发了美元一轮明显下跌;而在下半年,由于美国经济状况恶化引起市场对美联储减息的预期上升,美元汇率再次出现大幅下跌,其中不乏受到投机力量的推动从美元的整体走势看,广义贸易加权指数下跌了约4.5%,兑主要货币走势分化,其中,兑多数主要货币如欧元英镑瑞郎澳元人民币等皆下跌,兑英镑的跌幅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作为此次南宁“三会”的礼宾工作人员,在感受浓郁广西风情的同时,我有幸亲历峰会其盛    礼宾排序    中国是本次会议的东道主国,菲律宾是今年东盟的轮值主席国,在包括峰会正式会议在内的各场活动中,面对观众,中国位置居中,菲律宾位于中国左侧,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但其余诸国的礼宾排序则经历了
伊朗核危机爆发前,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伊朗在世界政治中和近现代外交史上的特殊地位。如今,关于伊朗核危机的报道充斥媒体,公众对伊朗外交的兴趣急剧升温。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外交舞台上的惊人之举增加了外界对伊朗外交谋略的神秘感。实际上,伊朗上个世纪接二连三地同世界强权进行外交博弈,屡创佳绩,其外交谋略值得关注和研究。    夹缝中何以生存    近代以来,如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伊朗长期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
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在美国,法律规制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美国必须了解宗教      谈到美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元、想到它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的发达,一些人也许会想到先进的教育、完善的政治司法体系,还有一些人则会想到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牛仔裤或者NBA与好莱坞大片……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美国的宗教,或者把宗教和上面提到的这些事情联系
栏目主持:胡孝文      Masdar:世界首座“零碳”城?    今后中东沙漠中最富有的资源是什么?也许答案不再是石油,而是太阳能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不久前正式启动了一个名为“Masdar”的项目——兴建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态城”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个六平方公里的绿色小城将建在阿布扎比的中心虽然阿布扎比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地,但该城不用一滴石油——绕城种植的棕榈树和
黄郛(1880年~1936年),原名绍麟,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沪军都督陈英士的参谋长兼二师师长,后策划浙江独立,起兵反袁1921年赴欧美考察经济,旋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府时期曾署理外  交总长,国民政府时期任外交部长但每次最长任职时间仅4个月,短的只有3个月    屈辱处理“金佛郎案”    1923年2月,北京政府张绍曾内阁任命时年44岁的黄郛署理外交总长黄上任伊始,
面临被弹劾;军队保持“中立”;美国立场发生了变化。虽然政治经验老道,经历过无数次挑战,逃脱过数十次暗杀,但这一次,他却没能顶住。    2008年8月1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然而,对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而言,却是个终身难忘的“坏”日子。这一天,在面临反对派弹劾的巨大压力下,曾经叱咤风云的他被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执政联盟紧“逼宫”    巴基斯坦的政治力量分为两大派,
翟 崑[email protected]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我在上期专栏中写到:  “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宣示中国的亚洲政策的平台,它记录着中国如何与时俱进地摸索自身发展与亚洲复兴和谐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  自信坚定具体深入,仅仅是在领导人的层面吗?显然不是它必定有
玫瑰花香曾几时    外高加索最大的河流库拉河摆动着长长身躯,如一条银色巨龙。穿过格鲁吉亚青碧色的陡峭峡谷,由西向东流去,首都第比利斯整座城市沿库拉河两岸以阶梯式向山麓展开。库拉河孕育出来的第比利斯城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印记,这种历史与它身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扼住了里海至黑海的走廊,也是南北外部势力冲撞的缓冲地,奥斯曼帝国的铁蹄就此止步,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向北扩张越不过库拉河,沙俄南
美国伊朗和伊拉克构成了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美国是力量最强但又进退维谷的一方,伊朗是踌躇满志又对未来充满疑虑的一方,伊拉克则是不断受到美国和伊朗挤压处处仰人鼻息的一方    2003年3月布什总统将13万大军开进伊拉克,本意是要在中东树立一个推翻独裁建立民主的样板结果却是始料未及:美国不仅从此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还为伊朗开启了一扇大踏步进入伊拉克的大门美国入侵伊拉克使两伊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