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标准》中可以看出:第一,课程标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讲求人文性,要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文性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肤浅地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上,更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为什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2课《孔子游春》,就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优秀范文,笔者借来和老师们交流探讨一下孔子的教学之道,相信会对大家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有启迪。孔子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在泗水正涨春潮的日子里,孔子带领弟子“行千里路”,来到大自然中观赏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致:“阳光普照着大地,泅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弟子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相互交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山水、花草、树木、鸟兽都来育人,鼓励学生真实的个性情感体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颜回说: “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这说明孔子在游春之前对“水”的宏论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凝视泗水的绿波,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也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之后,孔子才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他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做人就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品德高尚、情深意切、志向远大、善施教化。”这样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不是要比空洞的说教胜过百倍吗?
3.“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从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当孔子询问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时,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都悟到了要做一名“真君子”。 “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孔子“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他因势利导地帮助子路和颜回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5.当“颜回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一首歌里,在河畔弹奏、演唱的时候”, “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春意浓,师生情谊更浓。孔子富有一颗童心,喜孩童之喜,忧孩童之忧,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学生们怎么会不热爱他?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被激发,就会乐学好学,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相信孩子们不能把语文学好?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朗读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孔子的人文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阅读,产生独特个性的体验,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深情,明白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发出最大的学习热情,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但又决不可以将其简单的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但又决不可将其简单地上成语言文字解剖课,还应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并重于语文教学,我们无法将其分开,二者如有偏废,就会如同跛足行走,总有一天重心会失去平衡,摔倒在路上爬不起来,而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它们的关系看成鸟之双翼,使二者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实现振翅高飞、教学相长的时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之路才会走得更远,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更全面、更飞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儒林小学,213205)
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文性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肤浅地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上,更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为什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2课《孔子游春》,就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优秀范文,笔者借来和老师们交流探讨一下孔子的教学之道,相信会对大家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有启迪。孔子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在泗水正涨春潮的日子里,孔子带领弟子“行千里路”,来到大自然中观赏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致:“阳光普照着大地,泅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弟子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相互交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山水、花草、树木、鸟兽都来育人,鼓励学生真实的个性情感体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颜回说: “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这说明孔子在游春之前对“水”的宏论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凝视泗水的绿波,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也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之后,孔子才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他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做人就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品德高尚、情深意切、志向远大、善施教化。”这样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不是要比空洞的说教胜过百倍吗?
3.“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从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当孔子询问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时,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都悟到了要做一名“真君子”。 “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孔子“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他因势利导地帮助子路和颜回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5.当“颜回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一首歌里,在河畔弹奏、演唱的时候”, “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春意浓,师生情谊更浓。孔子富有一颗童心,喜孩童之喜,忧孩童之忧,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学生们怎么会不热爱他?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被激发,就会乐学好学,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相信孩子们不能把语文学好?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朗读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孔子的人文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阅读,产生独特个性的体验,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深情,明白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发出最大的学习热情,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但又决不可以将其简单的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但又决不可将其简单地上成语言文字解剖课,还应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并重于语文教学,我们无法将其分开,二者如有偏废,就会如同跛足行走,总有一天重心会失去平衡,摔倒在路上爬不起来,而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它们的关系看成鸟之双翼,使二者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实现振翅高飞、教学相长的时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之路才会走得更远,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更全面、更飞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儒林小学,21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