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课堂插上有效的翅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在单位时间内让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否体现了教材所特有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完成了与落实相关的教学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下面我就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谈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营造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纳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激趣导入这一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活学生思维和情感。我常常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欣赏相关视频、听音乐、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最佳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主动获得发展。
  以《错过》一文为例,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什么是“错过”?
  2.为什么“错过”不可避免?
  3.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错过”?
  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个问题:
  1.既然“错过”是人生的常态,从来都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那么如何正确地面对错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请同学们读课文7—13段,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错过”?
  2.人生中有“错过”,也有收获,作者是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
  3.本文写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时,还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能找出来吗?
  设计这样的问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深刻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学会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并用以指导今后的作文训练。
  又如在“联系生活,畅谈自我”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人生历程中,你有哪些难忘的错过经历?你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错过的?
  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三、注重品味文章语言,凸显课堂语文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总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语言的最佳结合体。能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立意深远的文章,它们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咀嚼,正所谓含英咀华,我们从中汲取养料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仓库。《新课程标准》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么多的表述多次强调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材料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感,而且要教给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能够品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品出其中的情味,品出其中蕴含的人生理趣。这样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课堂。正所谓还语文课堂以本色。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互动、共同品味中,不经意之间能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的感悟能力。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四、阅读与训练相结合,助学生能力迁移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过程,是閱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过程,是提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过程。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七八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制约,概括意思往往存在内容繁杂、过多描述、长篇累赘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提示连接”的方式为突破口,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力,成为提高语言概括表达力的有效捷径。
  在组词的基础上,学生对“概括”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没有概括,就没有灵活的迁移,就谈不上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个人概括性越高,那么思维和智能就越发展。教师运用“提示连接”方式,可搭建思维理解表达的美妙桥梁。在具体的课文情景引导下,连词提示不仅能给予表达的方向,而且能拓宽思路,激发思维火化的爆发点。
  “提示连接”训练的基本内容通常可以从概括情节(内容)、评价人物、品味语言三方面入手。教师通过“提示连接”来整合概括课文内容,尤其对于小说和记叙故事性强的文体比较适用,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而且可以突破学生阅读概括“表达障碍”,化整为零,变难为易,表达清晰有条理,句式规范,有章可循。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高效。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巧克力囊肿Ⅰ-Ⅱ期不孕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膈下逐瘀汤对后续辅助生育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此病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B组2
《课标》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为我们勾画了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灵中扎根。杨叔子教授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
目的:构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并对其模式和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首先在配备有急救与支持设备的病房内建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仅有熟悉中西医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树立现代五大教育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树立“重在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追求高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一定要让创新来鲜活语文课堂。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世界上众多重大发明都是
因为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经常有机会出去听课,课听得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低年级的课堂小手如林,气氛活跃,而高年级的课堂举手寥寥无几,冷冷清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记得我刚接手的这个六(1)班,开学初那段时间上课发言的学生是寥寥无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基本是老师和几个优等生在唱独角戏。我一直认为,发言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课能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