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物的楼层的增加,施工技术导致的问题日益增多,为此对施工中的难点技术应该加以一定的控制,例如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坍落度的控制,基础工程如桩基的施工技术控制,如果这些关键工序没有控制好,就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基于此,文章就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一定的施工技术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控制;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U655.4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现在都是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干缩裂缝等等,桩基施工中如果遇到地下水位线较高或者临海,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排水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较好地控制。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1.1主要施工技术控制
混凝土现场拌制時应对原材料计量进行检查,并进行检查塌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应对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检查,并在混凝土搅拌后以及浇注地点分别抽样进行检测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应进行至少的两次检查,评定时应以浇注地点的测值为准。混凝土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缝以及后浇带处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检查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的位置是否符合规范以及设计的要求,其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的运输设备、道路是否通畅良好进行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运输浇注地点时的混凝土的塌落度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净,防止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现麻面,对木模板进行浇水润湿处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结或者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等导致的露筋;再次,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应防止浇筑的速度过快,避免在钢筋的上面以及墙与板、梁与柱的交界处出现裂缝。要避免浇筑的不均匀,或者接槎的处理不好形成裂缝等。混凝土的浇注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的高度不宜超过2m,竖向结构不宜超过3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浇筑的厚度,并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在浇筑与墙、柱连成一体的梁以及板时,应在墙、柱浇注完毕1—1.5h以后,在进行梁和板的浇注,此时,应同时进行梁与板的浇注。在浇注墙、柱混凝土时应保护钢筋骨架,防止墙、柱钢筋产生位移,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最后,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对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情况,应防止振捣棒撞击钢筋。避免钢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捣机械,掌握正确的振捣方法,控制振捣的时间。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浇注地点随机的留取标准的养护试件,其留取的数值应符合要求。
1.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施工裂缝,主要是由于内外温差引起的,因此在预防他提及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的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的温度,具体的施工技术如下: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对降低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小内外温差。首先,影响混凝土的出机温度的主要因素有石子的温度、砂的温度以及水泥的温度,针对上述因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砂、石的温度,如搭设简易的遮阳装置,或者在拌合的过程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屑;其次,控制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一般来讲,温度越低对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就越有利,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浇筑温度规定一般不超过35℃为宜,也就是说应该选择合理的浇筑时间,制定科学的浇筑方案,并进一步的加强混凝土养护;第三,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此控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表面裂缝,也就是说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的减少混凝土的暴露面以及暴露时间,尤其是冬天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寒冷空气,从而减少好残生裂缝的可能性。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表面的保温、保湿养护,以适当的才来哦加以覆盖,以减少升温阶段的内外温差,以防止表面产生裂缝,促进水泥顺利水化,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强度。
二、桩基施工技术控制
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定位放线的检查复核工作,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根桩进行桩位复核;打桩时,对于桩尖进入坚硬土层的短程桩,以控制贯入度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或者桩尖的标高为准,在锤击时,应采用重锤低速击桩和软桩垫施工,以减少锤击应力对桩身的损害;要保证桩体的垂直度,认真的检查桩机的就位情况,保证桩架稳定垂直;接桩时对重要的工程要进行X光拍片检查;在混凝土桩的龄期内,对长桩或者总的锤击次数超过500击的锤击桩,应符合桩体的强度以及28d龄期的双重条件才能锤击。
对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的施工顺序、监测手段进行认真的检查;施工前,应进行“试成孔”,试桩的要求时每个场地不少于2个,此外,还要检查孔径、垂直度以及孔壁的等是否符合要求;对泥浆护壁成孔过程中要检查钻机就位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开孔前对钻头直径和钻具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要检查护壁泥浆电费相对密度以及成孔厚的沉渣厚度;人工成孔灌注桩挖孔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护壁的位置、垂直度,及时的纠偏。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要大于50mm。
然而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软土地基,对于这类的控制方法,应该严格控制其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可以用的粉喷装法、滚填法、用石灰改善土质法。对于粉喷装法,首先应对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确定粉喷桩的位置,所用材料为水泥,一般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因为水泥有固化作用,施工技术就是利用深层的搅拌机与软土进行强烈的搅拌,目的是使水泥吸收软土中的大量水分,施工之前要将地表杂物清除干净,施工过程中不允许走动;一段时间之后生成一种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柱状体,同时这种生成物易变性、强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基的沉降量,确保地基的稳定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粉喷桩法属于隐蔽工程,对其施工工艺的控制一定严格贯穿于全程;而且要随时检查施工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滚填法,首先利用排水设备把水排走,并对池底的淤泥进行清理,然后在底层填筑砂砾,大约80cm左右,然后再依次进行素土填筑,填筑的顺序是先中间后两段,使其残留的淤泥挤压出去,并且回填土的高度一定要高出路基1m以上,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加宽,在素土回填过程中,施工机械可以在其上边来回行走,这样对土壤起到初步压实的作用;如果所需进行地基处理的池水不易排干,可以抛片石挤淤泥,但是采用此方法的造价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抛片石挤淤的方法,可以直接采用素土直接对其填筑,以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采用自然沉降,下挖路床,逐层铺生石灰进行填筑,因为生石灰可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土壤中水的含量下降,有利于地基的顺利进行。用石灰改善土质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土中掺石灰,用石灰吸收土中的水。
结语:综上,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施工技术控制;并提出桩基较高水位进行排水的主要施工技术。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地完善施工过程,确保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仁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10,(20):152-153.
[2] 孙华.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有效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52-53.
[3] 金中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益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25-26.
[4]李继业,刘福生等.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75-39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控制;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U655.4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现在都是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干缩裂缝等等,桩基施工中如果遇到地下水位线较高或者临海,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排水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较好地控制。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1.1主要施工技术控制
混凝土现场拌制時应对原材料计量进行检查,并进行检查塌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应对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检查,并在混凝土搅拌后以及浇注地点分别抽样进行检测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应进行至少的两次检查,评定时应以浇注地点的测值为准。混凝土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缝以及后浇带处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检查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的位置是否符合规范以及设计的要求,其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的运输设备、道路是否通畅良好进行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运输浇注地点时的混凝土的塌落度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净,防止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现麻面,对木模板进行浇水润湿处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结或者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等导致的露筋;再次,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应防止浇筑的速度过快,避免在钢筋的上面以及墙与板、梁与柱的交界处出现裂缝。要避免浇筑的不均匀,或者接槎的处理不好形成裂缝等。混凝土的浇注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的高度不宜超过2m,竖向结构不宜超过3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浇筑的厚度,并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在浇筑与墙、柱连成一体的梁以及板时,应在墙、柱浇注完毕1—1.5h以后,在进行梁和板的浇注,此时,应同时进行梁与板的浇注。在浇注墙、柱混凝土时应保护钢筋骨架,防止墙、柱钢筋产生位移,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最后,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对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情况,应防止振捣棒撞击钢筋。避免钢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捣机械,掌握正确的振捣方法,控制振捣的时间。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浇注地点随机的留取标准的养护试件,其留取的数值应符合要求。
1.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施工裂缝,主要是由于内外温差引起的,因此在预防他提及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的内部温度和外部环境的温度,具体的施工技术如下: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对降低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小内外温差。首先,影响混凝土的出机温度的主要因素有石子的温度、砂的温度以及水泥的温度,针对上述因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砂、石的温度,如搭设简易的遮阳装置,或者在拌合的过程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屑;其次,控制混凝土的浇注温度,一般来讲,温度越低对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就越有利,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浇筑温度规定一般不超过35℃为宜,也就是说应该选择合理的浇筑时间,制定科学的浇筑方案,并进一步的加强混凝土养护;第三,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此控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表面裂缝,也就是说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的减少混凝土的暴露面以及暴露时间,尤其是冬天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寒冷空气,从而减少好残生裂缝的可能性。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表面的保温、保湿养护,以适当的才来哦加以覆盖,以减少升温阶段的内外温差,以防止表面产生裂缝,促进水泥顺利水化,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强度。
二、桩基施工技术控制
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定位放线的检查复核工作,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根桩进行桩位复核;打桩时,对于桩尖进入坚硬土层的短程桩,以控制贯入度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或者桩尖的标高为准,在锤击时,应采用重锤低速击桩和软桩垫施工,以减少锤击应力对桩身的损害;要保证桩体的垂直度,认真的检查桩机的就位情况,保证桩架稳定垂直;接桩时对重要的工程要进行X光拍片检查;在混凝土桩的龄期内,对长桩或者总的锤击次数超过500击的锤击桩,应符合桩体的强度以及28d龄期的双重条件才能锤击。
对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的施工顺序、监测手段进行认真的检查;施工前,应进行“试成孔”,试桩的要求时每个场地不少于2个,此外,还要检查孔径、垂直度以及孔壁的等是否符合要求;对泥浆护壁成孔过程中要检查钻机就位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开孔前对钻头直径和钻具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要检查护壁泥浆电费相对密度以及成孔厚的沉渣厚度;人工成孔灌注桩挖孔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护壁的位置、垂直度,及时的纠偏。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要大于50mm。
然而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软土地基,对于这类的控制方法,应该严格控制其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可以用的粉喷装法、滚填法、用石灰改善土质法。对于粉喷装法,首先应对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确定粉喷桩的位置,所用材料为水泥,一般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因为水泥有固化作用,施工技术就是利用深层的搅拌机与软土进行强烈的搅拌,目的是使水泥吸收软土中的大量水分,施工之前要将地表杂物清除干净,施工过程中不允许走动;一段时间之后生成一种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柱状体,同时这种生成物易变性、强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基的沉降量,确保地基的稳定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粉喷桩法属于隐蔽工程,对其施工工艺的控制一定严格贯穿于全程;而且要随时检查施工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滚填法,首先利用排水设备把水排走,并对池底的淤泥进行清理,然后在底层填筑砂砾,大约80cm左右,然后再依次进行素土填筑,填筑的顺序是先中间后两段,使其残留的淤泥挤压出去,并且回填土的高度一定要高出路基1m以上,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加宽,在素土回填过程中,施工机械可以在其上边来回行走,这样对土壤起到初步压实的作用;如果所需进行地基处理的池水不易排干,可以抛片石挤淤泥,但是采用此方法的造价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抛片石挤淤的方法,可以直接采用素土直接对其填筑,以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采用自然沉降,下挖路床,逐层铺生石灰进行填筑,因为生石灰可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土壤中水的含量下降,有利于地基的顺利进行。用石灰改善土质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土中掺石灰,用石灰吸收土中的水。
结语:综上,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施工技术控制;并提出桩基较高水位进行排水的主要施工技术。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地完善施工过程,确保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仁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探究[J].科技传播,2010,(20):152-153.
[2] 孙华.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有效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52-53.
[3] 金中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益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25-26.
[4]李继业,刘福生等.新型混凝土实用技术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7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