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近6万名优秀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各地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后涌现出以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形成了鞍钢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本文讲述的,就是鞍钢的一位“女中豪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洋。
王洋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弓长岭选矿厂首席工程师、生产技术室主任。采访之前,工会的同志先把一大堆证书摆在记者面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央企业先进职工、省五一奖章、辽宁青年科技奖、省三八红旗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鞍山市“劳动模范”、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一个证书一份总结,一个证书一行坚实的脚印。
这个文静柔弱的小女子,是怎样二十年如一日在铁山里和矿石打交道,并成为技术权威的?
1997 年,23 岁的王洋从鞍山钢铁学院选矿专业毕业,怀抱理想走进弓长岭选矿厂技术室,穿上劳动服、戴上安全帽,走进车间,走进矿泥机组飞扬的黑灰里,走进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中。
条件艰苦,但时势造人。王洋每天最早到岗,最晚下班,从不中断学习。在做攻关课题的时候,她都是在现场反复实验,反复总结。严谨、肯钻研的工作方式使她进步很快,仅仅两年,她就掌握了选矿实验、生产分析等关键技术,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选矿厂专职工程师。
此后,几乎每一年,王洋都有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
2000 年,在选矿厂工艺改造项目中,作为科研骨干的王洋参与了流程改造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及方案论证工作,由于调试难度大、试验进度紧,她只能吃住在车间。改造现场温度高,她穿的厚厚的工作服常被汗水打透,满脸都是矿泥,连续几天几夜都睡不上一个好觉……此项目实施后,为选矿厂年创效 446 万元。在接下来的二选车间推广应用盘式尾矿回收机项目和旋流器给矿静压箱改造项目中,她担任工艺设计,绘制施工改造工艺图,参与方案设计及项目试验,成功后,年创效益422万元。
2002 年 6 月,弓矿公司对选矿厂一选车间生产线全面改造,这是弓矿公司不断提高生存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鞍钢实现跨越式升级、跻身国际一流水准的关键性项目。王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浮选工藝的试验中去。当时这一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企业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成型的经验。王洋和她的同事们日夜不间断地连续试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密密麻麻的药剂反应数据。最后,试验获得成功。当厂领导拿到试验结果时,王洋因劳累过度,躺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睡着了。投产后的反浮选生产线大大降低了铁前成本,彻底结束了选矿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在鞍钢矿山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5月,王洋通过竞聘成为二选作业区作业长,也是当时厂里唯一的女作业长。当时,正逢鞍钢“十二五”重点改造,二选改造项目能否按期完成改造任务,实现达产达效,事关矿山建设和降本增效的经营大局。当时,二选作业区已经停产3年,基础管理工作明显滞后,这与改造和生产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王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她与一线职工一起在现场摸爬滚打,每天到现场跟踪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一手抓改造,一手抓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32项,提出改造建议247项。二选工艺改造竣工投产,实现了一次转车成功,创造了该厂改造史上的新纪录。
这期间,王洋取得东北大学矿业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该厂建厂以来首位女性生产技术室主任。她带领厂科技人员充分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完成科研技改项目30余项,创效达7000多万元。其中:“浮选柱提纯磁铁精矿工艺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赤铁矿反浮选工艺采用浮选柱技术应用的空白,标志着我国铁矿反浮选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频电磁振网筛再磨工艺研究及工业应用”科研成果获冶金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弓长岭选矿厂贫磁铁矿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专利被国家专利局授权……
翻阅王洋一篇篇论文,只见各种图表、数字如同天书。记者问:“枯燥吗?”答:“一点都不。”恰恰相反,每次解决一个难题,她都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大型企业管生产,不仅仅要技术过硬、管理有方,而且还是个拼体力的活儿——得确保24小时随时到现场。“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很晚才要孩子,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我,我有强大的后盾。”王洋说,“不能像其他女性一样有很多时间照顾家,我也愧疚,但我很幸福,而且始终认为,有作为的女性更有魅力,更容易得到家庭的幸福。”所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王洋,总是眉清目秀,身着工装,指挥若定,令人肃然起敬。
(感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工会协助采访)
王洋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弓长岭选矿厂首席工程师、生产技术室主任。采访之前,工会的同志先把一大堆证书摆在记者面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央企业先进职工、省五一奖章、辽宁青年科技奖、省三八红旗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鞍山市“劳动模范”、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一个证书一份总结,一个证书一行坚实的脚印。
这个文静柔弱的小女子,是怎样二十年如一日在铁山里和矿石打交道,并成为技术权威的?
1997 年,23 岁的王洋从鞍山钢铁学院选矿专业毕业,怀抱理想走进弓长岭选矿厂技术室,穿上劳动服、戴上安全帽,走进车间,走进矿泥机组飞扬的黑灰里,走进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中。
条件艰苦,但时势造人。王洋每天最早到岗,最晚下班,从不中断学习。在做攻关课题的时候,她都是在现场反复实验,反复总结。严谨、肯钻研的工作方式使她进步很快,仅仅两年,她就掌握了选矿实验、生产分析等关键技术,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选矿厂专职工程师。
此后,几乎每一年,王洋都有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
2000 年,在选矿厂工艺改造项目中,作为科研骨干的王洋参与了流程改造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及方案论证工作,由于调试难度大、试验进度紧,她只能吃住在车间。改造现场温度高,她穿的厚厚的工作服常被汗水打透,满脸都是矿泥,连续几天几夜都睡不上一个好觉……此项目实施后,为选矿厂年创效 446 万元。在接下来的二选车间推广应用盘式尾矿回收机项目和旋流器给矿静压箱改造项目中,她担任工艺设计,绘制施工改造工艺图,参与方案设计及项目试验,成功后,年创效益422万元。
2002 年 6 月,弓矿公司对选矿厂一选车间生产线全面改造,这是弓矿公司不断提高生存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鞍钢实现跨越式升级、跻身国际一流水准的关键性项目。王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浮选工藝的试验中去。当时这一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企业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成型的经验。王洋和她的同事们日夜不间断地连续试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密密麻麻的药剂反应数据。最后,试验获得成功。当厂领导拿到试验结果时,王洋因劳累过度,躺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睡着了。投产后的反浮选生产线大大降低了铁前成本,彻底结束了选矿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在鞍钢矿山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5月,王洋通过竞聘成为二选作业区作业长,也是当时厂里唯一的女作业长。当时,正逢鞍钢“十二五”重点改造,二选改造项目能否按期完成改造任务,实现达产达效,事关矿山建设和降本增效的经营大局。当时,二选作业区已经停产3年,基础管理工作明显滞后,这与改造和生产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王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她与一线职工一起在现场摸爬滚打,每天到现场跟踪工程进展情况,对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一手抓改造,一手抓管理,建立完善各项管理32项,提出改造建议247项。二选工艺改造竣工投产,实现了一次转车成功,创造了该厂改造史上的新纪录。
这期间,王洋取得东北大学矿业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该厂建厂以来首位女性生产技术室主任。她带领厂科技人员充分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完成科研技改项目30余项,创效达7000多万元。其中:“浮选柱提纯磁铁精矿工艺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赤铁矿反浮选工艺采用浮选柱技术应用的空白,标志着我国铁矿反浮选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频电磁振网筛再磨工艺研究及工业应用”科研成果获冶金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弓长岭选矿厂贫磁铁矿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专利被国家专利局授权……
翻阅王洋一篇篇论文,只见各种图表、数字如同天书。记者问:“枯燥吗?”答:“一点都不。”恰恰相反,每次解决一个难题,她都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大型企业管生产,不仅仅要技术过硬、管理有方,而且还是个拼体力的活儿——得确保24小时随时到现场。“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很晚才要孩子,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我,我有强大的后盾。”王洋说,“不能像其他女性一样有很多时间照顾家,我也愧疚,但我很幸福,而且始终认为,有作为的女性更有魅力,更容易得到家庭的幸福。”所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王洋,总是眉清目秀,身着工装,指挥若定,令人肃然起敬。
(感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工会协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