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场: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to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说:“文本是作家按照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历史和人生经验。一切文本无不是人的生命体验的形式化、符号化。”苏珊·朗格的话告诉我们,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生命的言说。读者理解和接受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借助文本对生命进行透视和体验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以及解读者相互之间进行生命对话的过程。文本解读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应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应该能够得到语言和思维训练,还应该受到生命教育:学习一篇篇课文应该是一次次美不胜收的生命旅行。所以,文本解读不能只顾及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等视角,还应重视生命视角。生命在场,应该是文本解读的应有之义。文本解读的生命在场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一、生命意识在场
  生命意识是指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与死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它表现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对死亡的观照,对生命痛苦的体认以及解脱之道的探索,等等。
  1.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古今中外哲人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都蕴含着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如《报任安书》,文章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生命价值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赞赏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价值的人,认为他们的生命“重于泰山”;司马迁鄙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认为他们的生命“轻于鸿毛”。造成人的生命价值迥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之所趋异也”——是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进一步解读文本,我们对司马迁的生命价值观又会有更深的认识:生固然不易,死则更难面对和抉择。不论是生是死,关键看是否有价值。生命的意义应在于能实现人生的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
  又如勃兰兑斯的《人生》,文章名为《人生》,写的却是人生旅途中的几种不同情况,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人劳动和奋斗的几个场景。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是什么?深入探究能够发现,写劳动和奋斗的场景是形象说明人生就是劳动和奋斗,只有劳动和奋斗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所写之人属于不同的领域,是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应因人而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人生道路无所谓优劣,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命主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道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联系现实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怎样面对死亡。大自然并不因为生命宝贵,便让生命永垂不朽。它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也创造了死亡。因此,超越死亡,便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法国哲学家蒙田在《热爱生命》中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著名论断。在蒙田看来,死亡是生命题中应有之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死亡,生命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只关注生,那他绝对不能很好地生;只有当他参悟了死,能从死的视角考察生时,他才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要义,才能更好地生。因为懂得死,我们更珍惜生;因为懂得死,我们才能够在短暂人生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并在死神到来之时安然地离开人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探讨了生与死的不同,对庄子哲学的生死学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王羲之看来,混淆生死的界限是荒诞不经的,企图长生不老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生就是生,死就是死;超越生命困境的一切努力都是幼稚可笑的。这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生和死,启示我们要直面死亡。
  3.生命是有限和无限、短暂和永恒的统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变的角度看,在茫茫宇宙中,天地只不过是瞬间而已,又遑论人的生命?然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生命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岂不是和宇宙万物一样无穷无尽?这是《赤壁赋》对生命的哲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形象地阐释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生命哲理和“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自然规律。与大自然相比,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个体的生命何其短暂!何其有限!但存在过便已经成为宇宙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唯一和永恒。人类生命会世世代代繁衍下去,所以生命存在又是“无穷已”的。虽然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生命存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而已,但只要人类历史长河不干涸,这一滴水就不会消失。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生命有限和无限,短暂和永恒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生命,正确地理解人生。
  二、生命关怀在场
  生命关怀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都蕴含着这一主题。鲁迅先生从生命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洞见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一面,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最缺少的就是生命的关怀。《阿Q正传》《故乡》《社戏》、《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都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深度关怀。《祝福》中的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人间缺少温暖,缺少爱,缺少生命的关怀。从《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封建思想文化对生命、尤其是对女性生命的漠视和践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一个柔弱的女人,怎能承受得住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封建绳索的束缚绞杀?
  如果说《祝福》反映的是生命与文化的冲突,祥林嫂是生命与文化冲突的牺牲品;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的则是生命与时代的冲突,别里科夫是生命与时代冲突的殉葬品。这篇小说表现了契诃夫对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人民生命状态的深切关注,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当时的俄罗斯就像一座巨大的监狱,沙皇政府施行恐怖政策以维护其专制统治,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極其恐怖的环境中。整个社会流淌着沉闷、绝望的情绪,绝大多数人都处在诚惶诚恐、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里。别里科夫就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小说结尾大声疾呼:“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实际上,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不只是19世纪末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矛盾,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对那个特定时代俄罗斯人民生命状态的关切,作者是借此探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这个超越时代的世界性问题,表达对人类生命状态的关注和思考——环境使生命异化。在外部世界各种各样压力的挤压下,人们不知不觉失去自我,丧失思维和判断能力,成为行尸走肉乃至僵尸,甚至异化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的就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而“套中人”就是困境人生的艺术概括。困境中的生命如何突围应该是这篇小说给予我们的思考。   生命是以人类生命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的总和,生命关怀不只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还应包括对异类生命的关怀,生命关怀应该是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关怀。巴金的《小狗包弟》,陆蠡的《囚绿记》、王鼎钧的《那树》等文本都表达了关怀异类生命的主题。
  指导学生体验文本中作家对生命的关注,感受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三、生命姿态在场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都灌注着作家对生命的体验,都展示着某种生命的姿态。或张扬个性,追求生命的舒展和自由;或执着坚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或超然物外,豁达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
  1.生命的张扬。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的生命的张扬和发展,在于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对个性的压抑不利于人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幸的是,中国在两千多年的自我封闭发展中形成一套束缚人性健康发展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在封建伦理思想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人才能被承认。一旦越出了封建伦理纲常的范围,人性就会受到摧残和扼杀。而被承认的所谓“人”却丧失了人格的独立、生命的尊严和创造性品格。不过,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追求身心自由、生命尊严,张扬生命个性的仁人志士。
  例如庄子,他在《逍遥游》中描写了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大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唯其具有如此神力, 鲲鹏才能够冲决任何束縛,遨游于天地之间。庄子追求的是大鹏那样“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绝对自由。哪些人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呢?——“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挣脱了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羁绊,甚至连自己的血肉之躯也都是多余的。而他们的精神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所不至,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在现实世界,庄子的理想实现不了,他渴盼自由的心灵只能像大鹏一样在幻想的天国里飞翔。鲲鹏这一形象寄托着人类渴望精神解放、生命张扬的愿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羁鸟”“池鱼”形容在官场身心受到压抑和束缚的痛苦处境。诗人渴望早日挣脱“尘网”的束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新鲜空气,放飞自由的心灵。李白一生更是追求精神的解放、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张扬。《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完美体现了李白的这种人生价值取向和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呼唤自由、放飞心灵的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高度自信、张扬个性的宣言。李白的许多诗中虽然也有失意的忧伤和落魄的寂寞,但更多的却是青春的激荡和生命的飞扬。
  2.生命的执着。生命中有顺境,亦有逆境。身处逆境,是臣服于命运的摆布,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还是做命运的主人,不忘初心,坚守信念,执着前行?许多课文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离骚》是一首坚忍之歌,执着之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忠君爱国,矢志不移,将个人的荣辱乃至生死置之度外。“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屈原看来,只要能够保持自己清白和正直的节操,能得到古代圣贤的厚爱,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立下誓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被肢解也不能改变人生选择,难道遭遇挫折就可以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吗?全诗结束,在“美政”理想彻底破灭的情况下,屈原仰天长啸,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叹息:“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他心中,理想与生命早已融为一体,理想之火熄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何等的执著!《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以非凡的毅力与大自然抗争,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不断挑战生命的极限,展示了人类生命的巨大潜力。《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永远心向光明、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屈从强加给它的任何压力,被作者深情地称赞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生命的超越。生命的超越给予人的生命以终极关怀。身处现实困境中的人只有从精神领域进行生命突围,用精神来抚慰灵魂,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实现生命的超越。庄子在《逍遥游》中概括了生命超越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范仲淹则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对生命超越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归去来兮辞》传达陶渊明对生命的超越。陶渊明看到,生命的盛衰无常、人生的得失进退,都不过是浮云,何不趁此良辰美景去登高“舒啸”,去临水“赋诗”?只有让生命融入自然,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解脱,陶渊明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在《定风波》中,由于透彻领悟了人生底蕴,苏轼看到了人生的可能与限度,不为世间的纷扰左右,对任何事都泰然处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大彻大悟。
  四、生命体验在场
  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知识在场、技能在场和生命体验在场。生命体验在场,以完善和发展生命为目的,以学生参与教学为基础,实施教学过程。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生命体验。然而,考察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偏重知识在场和技能在场,忽视了以提升学生生命境界为最终目的的生命体验在场。生命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没有生命的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1.体验悲壮与崇高。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通过悲剧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示出生命的悲壮、崇高与伟大。它们在引起人们悲痛、震撼和崇敬的同时,给人以启迪和深思,智慧和勇气,激励和鞭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悲剧性文本中汲取有益的养料,去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凝泪水为勇气,化悲痛为力量,铸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毅刚强、维护正义、超越平庸的生命之魂,从而强化生命意识,升华生命价值。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壮怀激烈,只身闯入虎穴行刺秦王。在秦廷,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睥睨秦王及其群臣。其英雄虎胆,照亮史册。虽然最终行刺失败,荆轲命丧秦廷,但其义、其勇、其壮,化成一股浩然之气,弥漫于历史的天空,千百年来,撞击着人们的心弦。《孔雀东南飞》是一首美丽而悲壮,崇高而伟大的爱情颂歌。刘兰芝在梦想破灭后,义无反顾地“举身赴清池”,用生命维护了爱情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善良柔弱的窦娥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惧和妥协。她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化作一道耀眼的光芒,划破黑暗重重的夜空。动物世界,也并不比人类社会逊色。《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的悲壮场景,斑羚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献身精神,崇高而伟大,令天地动容。   2.体验孤独与忧伤。从屈原、司马迁、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直到鲁迅,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无一不是孤独者和苦闷者。这些人胸怀安天下济苍生的抱负,又都有深重的忧伤和悲哀,他们决不随波逐流,为诗为文为人睥睨古今,卓尔不群。孤独、苦闷和忧伤的生命体验,铸就了他们高尚的人格,赐予他们一双慧眼,赋予他们作品深广的社会人生内容,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良心,社会、人生的洞察者和历史的见证人。读这类作家的作品就是读社会、读历史、读人生。如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将个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与动荡的社会现实、苍茫的宇宙时空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生命、对社会现实、对天下苍生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以国破家亡之悲体验、省察人生。把个体的生命放在宏大时空中,由个人的不幸和悲伤推而广之,探究悲剧的普遍意义。词人洞察了生命的无常,进行了严厉的自省,最终超越个人的伤痛,以一己之哀包容天下人的悲哀,用自己的痛苦去照亮无数孤独的灵魂。
  3.体验自省与忏悔。人类需要自省与忏悔。自省与忏悔不是逃避,而是担当;不是死亡,而是再生。有了自省与忏悔,人才能成熟起来。《氓》中的女主人公私订终身,“以我贿迁”,以为找到了真爱。可最终爱情破裂,婚姻崩溃,遭遇被弃的命运。她没有陷入哀怨和悲叹不能自拔,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静言思之”。“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她冷静自省后华丽转身,走出了婚姻崩溃所带来的生存困境。是自省给了她关于爱情、婚姻和生命的全新认识,帮助她战胜不幸,成为勇者和强者。忏悔是巴金的精神苦旅,是巴金对自己灵魂的拯救。《小狗包弟》是巴金的忏悔录,是巴金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巴金自己称这种拷问是“心灵上的还债”。忏悔使巴金走出精神的炼狱,成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陆蠡的《囚绿记》,用极朴素的文字,真实地叙述了他囚绿之后心灵受到的折磨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责、忏悔。可以说忏悔是陆蠡人格的净化剂,是忏悔让他走出自私的泥淖,走向人格的成熟。
  上面列举了阅读教学中的几种主要生命体验。另外,像《陈情表》《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文本中所表现的各种真情,《边城》《与妻书》《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真爱,《苏武传》、《廉頗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文本中所体现的国家和民族大义……都需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品读文本,体验生命中的各种真情、真爱和人生要义,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当然,像《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文本中所表现的各种假丑恶情感也有体验的必要。学生通过体验假丑恶,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人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生命之光的照耀,文本解读要有生命在场和生命高度。教师要通过文本解读,帮助学生开启生命心智之门,拓展生命纵深空间,探索生命成长道路,充实生命的意义世界。一言以蔽之,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把学生塑造成具有生命高度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与人生[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69.
  [2]黄健.文学与人生八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35.
  [3]孙绍振.谈文学文本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1).
  [4]王定功.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袁国超,教师,现居安徽凤台。
其他文献
温岭县春光羊毛衫厂深入市场调查,着眼长远发展,舍得花钱进行技术改造,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使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1992年度该厂被中国农业银行台州地区中心
容错及并行电脑制造商美国天腾公司宣布,以天腾容错电脑系统为主机的广东省跨银行自动柜员机(ATM)网络系统于近日正式投入运行,成为目前中国开通的最大型金卡项目。 Fault-
从最近几次独立但互相联系的商业运作中可以看出,HP公司和Legent公司正在努力加强他们和使用者的联系,希望以此扩大他们的网络和系统产品的范围。 这两个产商加强产业联系,
张勋进京之后从徐州秘密接来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而张勋随身带的箱子,里面所装的也不是什么珍奇宝贝,而是崭新的清朝官服。那么,张勋接来了康有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组枯燥的数字:1990年,实现产值162万元,利税35.4万元;1991年,实现产值245万元,利税38.4万元;1992年,实现产值351万元,利税59.71万元;1993年,实现产值702万
曾振江先生是泰克公司的区域销售总监,为人随和而且健谈,因此当记者在’95康柏世界产品展示会上遇到他时,他很快作出承诺,于百忙之中在第三天下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Mr. Z
全球数据网络领导厂商3Com公司目前宣布了其至今年8月31日结束的1996财政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其销售额达430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4%;纯收益为594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3%。
美国Bay Networks公司以强大的阵容参加了’95中国计算机世界展览会,在参展的众多网络专业厂商中,Bay的层位最大,产品众多,展台布置独特醒目,成为网络馆中一颗耀眼明珠。 Ba
近期,浙江省档案局根据《全国档案“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浙江省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精神,制定《浙江
IBM正忙于反击微软的双重攻击时,却察觉到一些最忠实的用户正在两面下注,在仍使用OS/2的同时计划选用Windows 95和Windows NT。 InfoWorld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0个O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