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变换法”练耐久跑的实践与变数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比较冷,同学们懒得伸手去垫排球,于是,体育老师就让我们跑步。让最后一位同学跑到最前面,这样循环跑两次,每个同学都当两次排头,一共绕教学楼跑了4圈,有的同学还轮不到两次,准备活动的时候又跑两圈,那是初中以来上课运动量最大的一次,不过比小学里一次性跑10圈轻松多了,大家有说有笑,完成后还不是很累,主要是心里比较放松。”
  ——一(7)班 张莉
  
  一、排头轮次与距离的变量关系
  
  这是学生上课后的真实体验,用周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我对排头变换法练耐久跑课后的反思起点。11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已经是冬令时节,天气转冷,我在一(7)班以测试法的形式来估计小组(25人),每位学生当一次排头,以准备活动慢跑的速度跑进,方阵行进的距离大概是1000米左右,再加上每位学生从排头跑至排尾的纵队距离,每位学生大概跑了1025米左右(学生彼此纵队间隔距离为1米)。所得到的结论是,在不按操场线路跑的时候,可以通过每位学生当排头的轮数来确定跑的距离(考虑到跑圈比较枯燥),也就是说以25人纵队方阵,每位学生当两次排头,在慢跑匀速的前提下,跑的距离大概是2050米左右,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
  
  二、量与强度的控制
  
  确定好排头轮次和距离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后,我适当地作了强度控制的变数试验,跑的速度控制主要是来自排头跑进的速度,而排尾变成排头的过程中是一个超越纵队距离的冲刺,是一个加速过程,到排头位置就逐渐减缓速度,但对前面匀速跑的速度和节奏已经不是很敏感,因此,往往学生一当排头会比原来在排尾的速度要快,这是需要教师调控排头的速度,特别是排头变换第二轮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走跑交替。在一(1)班男生跑进时,纵队之间距离拉得很大,而且跑速较快,对于排尾超越到排头位置很困难。得出结论是,控制排头的速度和队伍的纵队方阵(队伍间隔距离,人数)可以有效地控制练习的强度。
  在一(7)班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情况,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当两次排头练习才算结束,经过一轮后,学生明显体力下降,偷懒情绪滋生,学生的位置进行了互换,我就无法识别是否这位学生已经轮过两次,还有在我指导男生排球垫球时,排尾有2个,甚至3个学生一起跑到排头,共同参与排头,有的学生为了“遮我耳目”还偷偷弓着身子在另侧跑向排头。上述现象给我一个得出结论的灵感:学生位置的互换和2--3人的共同当排头可以调节学生气氛,并控制练习的量和强度。(见图1)
  
  三、分层和引领
  
  “排头变换法”实施时有必要进行男女分组和同质分组,对薄弱学生要区别对待。在初期实施时,有个别学生由于身体胖、体质差,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跑进的方阵一度“断开”,距离拉大,越跑到最后,距离拉得越大。在中期试验时,我进行了分组,男女分组和同质分组,特困学生任其自由发挥(但大致规定时间或距离),这样不仅跑得效果好,而且方阵整齐不乱。
  在排头变换法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跑,进入方阵,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达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跑的劲头足,想偷懒的学生也只能坚持下去。因此,教师的引领作用是提高练习质量的保证。有时跑进的线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是绕操场跑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容易产生厌倦与疲乏,教师深入队伍中会使线路产生变化,比如可以绕整个校园跑,甚至可以组织到校外跑。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跑,只要线路熟悉,以后就可以由学生骨干带领或者协调。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小组的骨干,学生骨干可以协调跑进的路线,更能起到监督轮次的作用。
  
  四、上课后的感悟
  
  1.排头变换法需要有一定的变数,跑进过程中携带器械容易转移注意,消除枯燥和疲劳。比如从排头到排尾传递接力棒,既可以控制轮次,接力棒到排尾时,由排尾跑到排头,再开始传棒,而不是排头到位后,排尾就紧接着上去。“传接棒变换排头法”可以有效防止中间互换位置导致“漏号”或者迷惑教师。(见图2)
  2.排头变换法使大家彼此之间建立监督机制,转移学生对距离的关注,使学生不容易感觉累。也可以培养学生超越加速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量和强度。
  3.适宜多个班级同时开课的局面,场地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比较适合冬季热身准备活动的展开。
其他文献
“悬荡”运动无论是追溯到人类早期还是现代,都是人类野外生存必备的一种技能。在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悬荡”运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青海省的“土族轮子秋”等等。体育教学中开发“悬荡”运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身体和运动意志具有全面锻炼的价值。    一、“悬荡组合”方法设计    “悬荡组合”是按“摆荡”、“荡落”、“荡越”等基本动作技能,根据不同场地器材(械)条件
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伤害研究是公共卫生方面的,已应用了由Gordon在1948年最早提出的伤害研究的流行病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宿主、伤害的作用物(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媒介者及环境(Robertson,1998年)。Haddon矩阵模型则是1972年美国原国家公路交通局负责人William Haddon提出的一个用于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另外一种模型,被流行病学家用来进行伤害事件分析和预防。该模型除了已在
一、三级跳远助跑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助跑的方法有三种:(1)逐渐加速法,这种助跑方式由于是逐渐加速,有助于减少助跑开始阶段的紧张程度,便于发挥运动员速度。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跑速发挥较晚的运动员;(2)积极加速法,运动员采用站立式或行进间起动方式,要求在助跑的开始几步加快步频,增大步幅,其特点是助跑距离较短,要求在较短的助跑距离上尽可能地发挥助跑速度。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爆发力好、速度较快的运动
一、10-11年级学生体育教育任务1.促进身体和谐发展,进行体育锻炼,采取卫生措施,从而巩固健康,增强抗压能力。2.提高社会和个人对身体健康价值的认识,增强对不同身体训练水平
期刊
我曾在西雅图市两个区(贝尔维区和依萨阔区)的两所小学,观摩了两节课间活动(类似我国的课间操活动),时间在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之间,约15分钟左右。听美方校长介绍,学校没有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既发挥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乐学、力求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欢乐的气氛中诱导学生感受新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的选用     本课所授教材毽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练习,在新课标基本
期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茫茫的海边住着一位老人,他有一个习惯,每天退潮后,都会在沙滩上走好长一段路,并把沿途拾到的海星、贝壳等生物一个一个仍回大海里。有一次,老人正在把手里的海星丢进大海时,他的一个邻居讽刺地对他说:“老先生,你这是干什么?海岸线绵延百里,每天被冲上来的海星何止千万?你救了几只又有什么意义呢?”老人听后顿了顿,把手中的海星扔到海里,平静地说:“对它有意义,对我也有意义。”由此可见,爱的
一、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来自于农村的特点,他们在家中都了解一些生产活动的常识,本课充分发掘课堂资源:一是利用闽北山区农村特有景象春季插秧,二是采用情景教學,将第二册的语文教材(北师大版)《插秧》一课与体育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创造的运动环境中学习,在不断体验进步、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一、设计思路    本次课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运动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以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创设情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探究、互动、自主地学练,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体验交流、协作、竞争和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教材分析    本次課教材——羽毛球后场正手击高远球是根据水平五高中年级学生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