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还原中解读《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生做科學实验的爱迪生》是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演讲词(辞),同时也收录在了胡适的散文集《胡适:读书与做人》中。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把本文定位于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方式——论点、论据、论证——来处理。本文是不是应该用议论文的方式来处理呢?若是,为何会收录进《胡适:读书与做人》中呢?要回答这些就必须要读出文本真正隐含的内容。
  如何能读出文本隐藏的密码?必须细读文本。
  一、还原写作目的
  文章作为一篇演讲词也贯彻了演讲的一般规律:一来入题。
  入题技巧很好,将爱迪生同林肯相提并论,以林肯来衬托爱迪生之伟大,提高爱迪生之地位——值得世界人民尊敬和纪念。这种处理的方式在很多类似的纪念性演讲辞中出现,如《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同达尔文等同。接下来,用一句“林肯是自由的象征,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演讲目的,引起下文对爱迪生的介绍。同时“圣人”又是一个概括词,后面各个方面的叙述都在诠释这一词。可以说文章开篇就匠心独运,但文章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在此。在于其具體介绍的内容。
  本文即为纪念爱迪生而作,按常规思维来推测,一定会向读者(听者)介绍爱迪生的高贵品质。也确实如此。在文中列举了爱迪生多项事例:少年时期在艰苦的环境下试验;睡觉时间和试验时间的分配;为实验点灯,不辛艰苦筛选灯丝;生活的哲学;做试验的下手方法;做试验的精神——几千次失败而不放弃;耳聋不放弃学习;耳聋带来的好处。在这些事例中,表现出了爱迪生的特点:为追求献身的精神,科学求实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重视前人的研究,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看起来是符合纪念爱迪生而发表演讲的演讲要求。
  但纵观全文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矛盾之处在哪里?——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首先,这篇演讲辞的题目为“终生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或表明文章主旨,或成为文章线索等作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从语言的角度,中心语为“爱迪生”,其前的修饰语为“终生做科学实验”,在这个修饰成份中关键词为“终生”和“科学”。表明题目的含义:从爱迪生少年时期开始,到其去世,究其一生都在做试验,且是关于科学的试验。所以,从这个题目来推测文章的内容的话,应该是写爱迪生从少年时期到耄耋之年,各个时间段不停歇地实验,并各做了何种实验、实验状况如何(当然这其中有详略之分)。将题目推测的内容同文章真正的内容联系起来,发现两者不太吻合之处:文本内容并未将讲述重点放置于讲述他实验的经历;即使有(少年时期的实验经历),也只是概述、略谈。同时题目中也特别提出“科学”这一词(试着将这一词删去,所表述的内容也无太大差别)。并且再仔细搜读文本,会发现在讲述爱迪生相关情况时,出现了两处这样的语句——“科学的根本是实验。”“科学实验室发现自然秘密、证实学理、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唯一方法。”[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吻合?胡适是不是犯了中学生常见的错误——中心不明?当然不是!
  要解答这个疑问,恐怕就不得不结合本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从演讲辞这一文体来说,它对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情感的表达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来确立讲题,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纪念爱迪生。但爱迪生的什么值得纪念?这次演讲除这个目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目的?这必须又同作者(演讲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主观意识相结合。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本文是写于1960年2月。在此两年前也就是1958年,胡适发表过一篇名为《基本科学研究与农业》,当中提及当时台湾的支柱产业——农业,与科技的关系,他认为“台湾近年农业发展,得力于农业科学与技术者甚大”,还“希望诸位先生‘能够多倡导基本科学的研究’”,明确当时台湾大企业台糖公司的“‘南非310’甘蔗种不是偶然得来的,是地道基本科学研究的结果”[2],指出台湾经济得不到大幅度发展的原因——“这几门基本科学,都没有做基本研究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都缺乏做基本研究的学人”。[3]同时彼时台湾经济,面临转型,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加大。所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看本文,文中特别强调科学,出现看似与上下文没有关系的语句也就不足为怪了——借籍纪念一辈子献身发明的爱迪生,在科学试验中、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中,爱迪生不仅实现着自身价值而受人敬重,也改变着世界;由此也向年轻人传递着、让他们看到科学带来的“力量”(作用),也就暗含了宣传科学、倡导科学、希望他们投身于科学。
  从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上看。在胡适的《读书与做人》中收录了本文,从本文选择的爱迪生先生的事件来看就明白了。没有像题目呈现的单方的内容一样,胡适从各个角度来呈现爱迪生——生活习惯、职业操守意识形态、工作态度、生活情趣。这些包含了生活、工作、思想,做一个高尚的人、有修养的人应关注的方面和要做好的方面。而听众正是需要学习如何做人的年轻人。
  这样的处理,不仅从各个层面诠释文章开头即说的“圣人”,也很好的结合社会背景,达到宣传作用,一举两得。
  二、还原胡适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特别叙述爱迪生对于耳聋这一缺陷的自嘲以来体现爱迪生的幽默,这其中叙述的事件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特别是犯人的要求和让听演讲者吃点短期麻醉药的建议。但,这一点内容同前文所讲述的爱迪生面对自己工作的态度,甚至包括题目“终身做科学实验”这一强调点的关系都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完全不“靠谱”的内容。其实这一内容也是作者尽心安排。首先,直接从内容上可以感受到爱迪生的幽默,前文一直在陈述工作中爱迪生的精神特点,而这一处这是生活方面所表现的特点,有助于丰富爱迪生的形象,同时也进一步诠释文章开头出现的“圣人”这一带有总结性的词语。其次,关注这一内容出现的位置——在文章最后。除去第一点的原因,思考为什么在结尾处出现这样的内容?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一内容时会因为爱迪生的幽默而发笑。既然我们在阅读之时会忍俊不禁,那当时听到这次演讲的听众呢?所以作者引用这一内容,不仅体现爱迪生的幽默,更是为了缓和演讲时长带来的枯燥而调侃自己,也正是胡适幽默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高超的演讲者能力和技巧的体现。   所以,看似随意讲故事,实则是精心安排,在读文章的同时,不仅崇敬和学习爱迪生先生的为追求献身的精神,科学求实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重视前人的研究,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要看到在文章背后胡适先生的人生修养、情感倾向和文学造诣。
  三、矛盾还原解读文本
  因此简单的以议论文来处理,并不是真正把握了文章内容来进行的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發现文本中矛盾之处,并结合资料解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这正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在《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提出解读文本的方法——还原法。“还原就是把事情原本的状态,即未经作者的情状想象出来,与文章表述的情状加以对比,发现了差异,就有了分析的对象,就可以打破表层,解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味。”[4]即发现文本中存在的隐形差异和矛盾,通过文本前后内容或文本外资料辅助,對差异、矛盾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到隐性的信息,解读出作者隐藏于文字表面下真实的含义。
  每一类文本有自己的个性,若是每一类文本都模糊处理,那么就丧失了这一类文本出现在教材中的意义。本文是演讲词不是议论文,它有自己的特点。它旨在让学生了解演讲目的和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当面临自己要写出一篇演讲词之时能达到基本要求。
  每一个作家,也有自己的个性——性格个性和写作个性。若用同一种方式来处理不同作家的作品,也是磨灭了作家的个性。胡适是胡适,不是梁启超不是鲁迅。若是单用议论文简单地认为材料的出现是论证爱迪生的某一特点,那胡适就没有了任何个性,甚至同现代的中学生无异。
  所以,要解读出文本自己的个性。经典的文本是有机统一的,而分析的对象乃是其隐性的差异和矛盾[5],可操作的方法首先是还原。文本真正的内涵不在于表层语言所直接显示的地方,而在其深层语言所没有直接表达的地方[6],这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也是解读文本的魅力所在,更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第12册卷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3]胡适,语文八年级上册[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6.
  [4][5]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P19.
  [6]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P18.
  汪敏,贵州遵义市第十五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思考的角度上出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学习当中,在探索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乐趣,使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体验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奥妙之处。  一、生本课堂的概念  所谓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生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之处在
期刊
探究性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或是类似的方式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讲,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应将教育培养重点转移到学生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也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进一步提升探究性教学水平。  一、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要想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就必须要
期刊
勃兰威尔从小聪明伶俐,特别在绘画和文学创作方面格外超群,被公认为“天才男孩”。他们家并不富裕。为了培养勃兰威尔早日成功,全家人,特别是他的三位姐姐,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他到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课文注释说出作品内容和时代背景。2、我会诵读这首诗。3、我能列举诗句分享诗人对自由、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训练自己的诵读能力。  【学习难点】弄懂想象和联想及运用。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组举荐代表简述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并作相应点评。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领读、齐读,并铭记在心。  三、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预
期刊
千年诗歌华章溢彩,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功能,“认为学诗才能说漂亮、得体、符合当时道德标准的话”[1]。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诗歌对个人审美品质、气质才华的影响。古代诗教、通过读诗培养道德品质、审美品味,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现在诗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阅读鉴赏,应综合学习,将阅读鉴赏与写作教学结合。跳出只训练诗歌鉴赏的狭隘视野。如何将诗歌阅读鉴赏与写
期刊
一家大公司对建筑设计方案不满,要求改变一些细节。而在设计师看来,这些改变会影响整座建筑的审美取向。公司是买主,对设计方案的评判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薪酬,但这个设计师竟然坚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未曾谋面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而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的解释是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学生经常在做课外文言文考题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两个关键实词意思的不解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掌控。因此只有实词解释问题的解决,以此为基础的句子翻译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才能迎刃而解。在一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实词的理解是基础,也是关键,于是,本人在初中课
期刊
52岁的浙江莱贩范国梁2011年2月来到北京,只读了三年书的他,为了研究、重修先祖古籍,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据北京《新京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各大高校,像范国梁这样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是指考生根据试卷中材料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所得出的认識与评价,是考生的意志、愿望、理想和倾向的表现。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展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呢?  一、明晰“任务指令”  从2016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任务指令”大多是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的人或者事,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明晰
期刊
“我们没有周末,全市几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种补习班,没有童年和童趣。”在全国政协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宣读了一封简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