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许多少数民族使用着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流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语言也相应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蕴含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壮族人民使用壮语,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本文从少数民族语言学视阈下出发,探寻与壮语相关联的语言现象,发掘少数民族语言更具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研究;语言现象
Abstract: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socialist country. Many ethnic minorities use Chinese or minority languages as the main tool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various ethnic languag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in a rich way.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s an industrious and brave nation, which contains a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and culture. Zhuang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Zhuang people, which belongs to the Zhuang and Dai sub-languages of the Zhuang and Dong languages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ority lingu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Zhuang dialect and explores the mor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minority languages.
Key words: Minority languages; Zhuang language study; Language phenomenon
一、生态语言学对壮语言濒临现状的启示
1972年哈佛大学艾尔首次将语言与生态两个概念联合在一起,从而使生态语言学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学领域不断繁荣发展,我国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范畴研究,如王晋军《生态语言学》(2007年)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人们使用着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壮语之外,还存在有西南官话、白话、平话、客家话等,语言使用纷繁复杂,而生态语言学强调各语言内外部各要素之间和谐发展,从而能更好的去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活在杂居区的壮族群众是使用壮语的主体,要使得更多群众加强对壮语的认同和使用,需要人们进行语言自我建构,且自我建构的水平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壮语的发展走势。
如今,生活在市区内的青少年对于壮语是陌生的,他们大多数使用不太标准并且夹杂当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对壮语言的学习,在家庭环境中,大多数家长之间对话是使用壮语,可与孩子对话时,便转为汉语,这使得孩子在原初的生长环境中,缺乏对母语的习得和感知能力。
如何让城市青少年进一步加强对壮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并且提高城市、乡镇青少年汉语规范化、标准化,使两个区域和两种语言和谐发展相得益彰是教育界与语言学界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今生态语言学概念被提出并被大众所关注和研究,其实是对语言多样性良性发展的科学支持。
生物之间存在多样性,同理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多元性。建立科学的语言观,制定语言保护政策,进而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构筑良好的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提高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水平。[1]允许少数民族语言开展语言教学,改善生存状态,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多语言共存圈,才能更好的使濒临的少数民族语言重放微光。
二、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优化实践路径
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的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许多问题。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语言政策,“双语教育政策”是民族教育政策中典型的政策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执行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地区之一,从1957年“壮语文示范教学”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收获。
例如,在办学规模上,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汉双语教育学校情况统计显示,壮汉双语幼儿园、学前班从91所学校上升到120所;壮汉双语小学从64所上升到128所;壮汉双语初中从25所上升到27所;壮汉双语高中从0所上升到3所,从2010年至2015年期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再如,在教材编著与使用上,学前班使用《快乐壮文》,小学阶段使用《壮语文》,初中阶段使用《壮语文基础知识》,教材的编写会使用根据学生年龄与学情特点进行层级学习。
遵循教育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在语言环境不同的壮族地区,积极探索壮汉双语教学多种模式实验。[2]只有在不同的壮族地区不断地运用新方法去尝试和研究,才能使优良的方法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壮语的特性,从而使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壮语言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展望
如今,社会各方面發展迅速向前跃进,人们在日益满足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逐渐追求精神文化,语言作为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构成体,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而不管地区方言还是少数民族语言都在渐渐的聚集在人们的视野研究中。
但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人们如何去使壮语言在今后愈加猛烈的语言环境的冲击和日夜更新的语言模式的氛围下,突出重围并且冲锋于少数民族语言前阵,而不是被日益地同化、弱化、取代,最后导致土崩瓦解。
推行使用壮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壮族人民的权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壮族人民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体现。做好壮语文推行使用工作,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广西主体民族文化,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具有重要意义。[3]
根据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和相关文件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对于壮语言的相关保护与宣传机制体系,做到有感情、有温度、有弧度地保护,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效果的宣传;其次,要大力培养人才,壮大和稳定壮语言人才研究的队伍使之专业化;最后,还需要润物细无声的人们接触壮语言,运用语言文字趣味去加强汉语和壮语之间同源词、语流音变等语言现象所带来的趣味效果,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雅萱.生态语言学下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2]韦兰明.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创新与实践, 《双语教育(特色)》.
[3]黄日勇.广西壮语文发展 60 年回顾与展望, 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总第136期).
作者简介:彭扬飞(1999-),男,壮族,广西柳州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现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研究;语言现象
Abstract: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socialist country. Many ethnic minorities use Chinese or minority languages as the main tool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various ethnic languag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in a rich way.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s an industrious and brave nation, which contains a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and culture. Zhuang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Zhuang people, which belongs to the Zhuang and Dai sub-languages of the Zhuang and Dong languages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ority lingu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Zhuang dialect and explores the mor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minority languages.
Key words: Minority languages; Zhuang language study; Language phenomenon
一、生态语言学对壮语言濒临现状的启示
1972年哈佛大学艾尔首次将语言与生态两个概念联合在一起,从而使生态语言学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学领域不断繁荣发展,我国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范畴研究,如王晋军《生态语言学》(2007年)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人们使用着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壮语之外,还存在有西南官话、白话、平话、客家话等,语言使用纷繁复杂,而生态语言学强调各语言内外部各要素之间和谐发展,从而能更好的去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活在杂居区的壮族群众是使用壮语的主体,要使得更多群众加强对壮语的认同和使用,需要人们进行语言自我建构,且自我建构的水平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壮语的发展走势。
如今,生活在市区内的青少年对于壮语是陌生的,他们大多数使用不太标准并且夹杂当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对壮语言的学习,在家庭环境中,大多数家长之间对话是使用壮语,可与孩子对话时,便转为汉语,这使得孩子在原初的生长环境中,缺乏对母语的习得和感知能力。
如何让城市青少年进一步加强对壮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并且提高城市、乡镇青少年汉语规范化、标准化,使两个区域和两种语言和谐发展相得益彰是教育界与语言学界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今生态语言学概念被提出并被大众所关注和研究,其实是对语言多样性良性发展的科学支持。
生物之间存在多样性,同理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多元性。建立科学的语言观,制定语言保护政策,进而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构筑良好的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提高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水平。[1]允许少数民族语言开展语言教学,改善生存状态,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多语言共存圈,才能更好的使濒临的少数民族语言重放微光。
二、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优化实践路径
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的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许多问题。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语言政策,“双语教育政策”是民族教育政策中典型的政策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执行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地区之一,从1957年“壮语文示范教学”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收获。
例如,在办学规模上,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汉双语教育学校情况统计显示,壮汉双语幼儿园、学前班从91所学校上升到120所;壮汉双语小学从64所上升到128所;壮汉双语初中从25所上升到27所;壮汉双语高中从0所上升到3所,从2010年至2015年期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再如,在教材编著与使用上,学前班使用《快乐壮文》,小学阶段使用《壮语文》,初中阶段使用《壮语文基础知识》,教材的编写会使用根据学生年龄与学情特点进行层级学习。
遵循教育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在语言环境不同的壮族地区,积极探索壮汉双语教学多种模式实验。[2]只有在不同的壮族地区不断地运用新方法去尝试和研究,才能使优良的方法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壮语的特性,从而使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壮语言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展望
如今,社会各方面發展迅速向前跃进,人们在日益满足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逐渐追求精神文化,语言作为精神文化的集大成构成体,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而不管地区方言还是少数民族语言都在渐渐的聚集在人们的视野研究中。
但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人们如何去使壮语言在今后愈加猛烈的语言环境的冲击和日夜更新的语言模式的氛围下,突出重围并且冲锋于少数民族语言前阵,而不是被日益地同化、弱化、取代,最后导致土崩瓦解。
推行使用壮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壮族人民的权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壮族人民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体现。做好壮语文推行使用工作,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广西主体民族文化,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具有重要意义。[3]
根据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和相关文件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对于壮语言的相关保护与宣传机制体系,做到有感情、有温度、有弧度地保护,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效果的宣传;其次,要大力培养人才,壮大和稳定壮语言人才研究的队伍使之专业化;最后,还需要润物细无声的人们接触壮语言,运用语言文字趣味去加强汉语和壮语之间同源词、语流音变等语言现象所带来的趣味效果,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雅萱.生态语言学下少数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2]韦兰明.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创新与实践, 《双语教育(特色)》.
[3]黄日勇.广西壮语文发展 60 年回顾与展望, 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总第136期).
作者简介:彭扬飞(1999-),男,壮族,广西柳州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现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