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收费现象的归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择校收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巨额择校费会加重普通百姓的家庭负担,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择校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富裕家庭,一些普通家庭也会为子女择校不惜血本,因为他们不仅看准了教育在子女一生中的关键作用,而且还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目前,尤其是在中考联招中普遍存在择校高收费和乱收费的现象,例如:重庆市2005年7所名牌高中的择校费一口价为3万,其他重点高中的起步价为2万,普通高中的门槛也至少1万;而北京市的名牌高中择校费已超过10万。几乎所有设置高中的学校都制定了类似的收费规定:每个学生根据考试分数划分“等级”和“质量”,并最终决定其“价格”。如果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哪怕差1分,也不得不“择”校,起步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金钱与分数挂钩画等号的“规则”,正逐渐被社会“认同”。这种择校收费尽管可以缓解学校的资金困难,对学校发展有利,但由于其既大量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影响着普通家庭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及利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学校教育的社会声誉,偏离了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
  其次,来源不同的学生在校期间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容易出现心理冲突。由于交费择校与分数择校和户口择校的学生来源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容易导致一定的交往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能存在拿钱买分数的思想,可能会放松自己的学习。因为在升学考试中,如果分数不够可以拿金钱来弥补,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再次,择校收费不利于学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甚至还会激化成为社会问题。公立优质中小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素质,包括对部分优秀学生的重点培养,因为有钱就占有这部分教育资源,明显存在着不合理、不公平之嫌,这确实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学校之间也明显存在不公平竞争,由于学校之间的较大差距,使得一些学校留不住好教师,竞争已逐步影响到部分学校的生存。再者,高质量的教育能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金钱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还会造成家庭经济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不仅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还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而且还可能会激化成为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如何规范和完善择校收费行为
  
  (一)舆论引导,转变观念
  择校收费给不少学校带来了机遇,对更多的学校则是挑战和压力。一些知名度、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生源不错,甚至门庭若市,择校收费促进了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是教育适应市场的重要表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众多知名度不高、办学水平一般的学校则可能会因此门庭冷落,生源枯竭,甚至会演变成一批学生的“胜利大逃亡”,给这些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这种状况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就需要在择校与均衡的双重目标中实现平衡,以择校促进“均衡”,以“均衡”缓解择校,促进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
  同时应看到,有些学校也不愿一味多招择校生,因为砸了学校的牌子也就毁了学校的财源。择校仅是促进学生成才的一种途径,最重要的途径还在于个人的努力,一部分择校生严重不适应优质学校的学习,这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损于学校的声誉。尽管如此,学校力所能及地、有限度地招收一些择校生,既可增加学校的经费和教师的福利,又能满足一些学生及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并不违背政府的有关政策,的确是学校和学生及家长都满意的事情。因此,择校收费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引导,并需要适时转变观念。
  (二)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以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择校冲动
  发生择校行为的重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若能通过改造薄弱校而打造更多的优质学校,可缓解优质教育的供求压力和学生、家长强烈的择校冲动。为此,国家应对薄弱学校实行优先发展的政策,既要改进三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以确保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也应在重视改善薄弱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尤其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实效。目前我国在薄弱学校改造中已取得了不少经验,主要有: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联姻,实行教师交流;调整学校的布局和结构,鼓励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优化教育资源;改革学制,通过强弱合并,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些地方的薄弱校正是通过改造而焕然一新,昔日家长们不屑一顾的薄弱校,如今却受到了格外的欢迎,甚至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可见,通过改造薄弱学校,使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不仅使众多学校有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且也使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择校冲动,学校的择校收费行为也会更加合理。
  (三)完善择校收费的配套政策
  第一,继续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基本政策。有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需要给子女择校,各校还是应该满足这部分家庭的需要,但是择校收费应科学核算教育成本,严格控制和审计收费,同时要制定和执行好择校及收费的政策规定,防止招收择校生中的恶性竞争,以避免择校的高收费、乱收费行为对社会及学生家庭的伤害。
  第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宜坚持考试统招为主。由于我国尚未普及高中,目前还不能满足考生上高中的要求,优质高中则更加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而考生及其家长都迫切希望能选择优质高中,这就使得很多地区采取了中考联招的方式,使优质高中的中考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其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高考。这种状况促使高中学校不得不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随意招收择校生会影响质量,会砸了学校的牌子。因此,只有在不违背中考联招政策的前提下,优质高中才可以招收一些符合基本条件的择校生,但应坚持以考试统招为主,不能主要靠金钱来选择优质学校。
  第三,加强对择校收费行为的管理。所有公办中小学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在运转和发展,其教育服务应尽量满足教育的公平。为此,要尊重和重视人们追求公平的心态,可适度从招收择校生的学校提取部分择校收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要严格进行政策管理,强化政策的权威性,健全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的责任制;对乱收择校费的相关责任人要问责处理;要控制择校生的比例,采取学校收费“公示制”,严格处理高收费、乱收费的行为,举报者有重奖,被举报者有重罚;实行“统一收费制”,学校收费由财政部门统一操作,家长将择校费统一交到指定的银行或相关的部门,统一开具发票;要合理规范教育经费的配置,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行捐资教育免税制,发行教育彩票,开办教育银行等等。绝不能让当前的交钱择校成为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方式,力争通过对择校收费行为的规范管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走上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宋时春摘自《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有删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其他文献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歧义颇多,以至成为了理论上的一个焦点。在众多的价值理论中,有着一个共同的误区:混淆了新闻的本体价值和传播价值,甚至将马
某锂辉石选厂停产数年,近期企业易主后,准备恢复生产。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原有工艺流程进行局部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实施,并适合增加部分选矿设备,即可实现新工艺流程。
教材[1]给出了一个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定理1),即关于和数收敛的柯西准则.应用此定理证明关于函数的可积性问题总觉得相当麻烦,我们对此定理作一些改进,得到了定理2.应用定理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是对货币失衡的内在调节,选择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是分析中国转型期货币需求的重要途径.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在经济扩展与收缩期分别上升或者下降,从
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领导的文化统战工作 ,同党的其它战线一样 ,在民族危亡之际 ,高举抗日大旗 ,揭露投降阴谋 ;坚持共同对敌 ,反对破坏抗战 ;教育亿万民众 ,认清
针对当前企业应用系统复杂性导致的问题,介绍了最新的面向服务架构的解决方案。阐述了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特征、实现方法和相关技术,提出可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来提高企业敏捷性
农村中小学是我市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关注并发现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推动我市农村基
自然岩体往往是含有节理、裂隙、断层等地质结构面的不连续介质,岩体的这种不连续性对预裂爆破时应力波的传播和预裂缝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节理走向角度对预裂缝贯